《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媒体研究 - 项立刚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91 次) 时间:2001-12-26 21:25:20 来源:项立刚 (项立刚) 原创-IT

《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以针贬时弊深受人们欢迎,据说也是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指责,或是压力。
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南方周末》一直保持的风格,坚持走下去。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媒体。
然而最近两期的《南方周末》有点让人失望,似乎《南方周末》还保持了带刺的风格,但是总有一个感觉,《南方周末》是拣了软件柿子捏。
12月份两期《南方周末》用少有的篇幅报道胡蔓莉的问题,《跨国调查“中国母亲”胡曼莉》《胡曼莉被推上被告席》《我们为什么做好事?》《胡曼莉再调查非法的“儿童村”非法的认亲活动》要誓把胡蔓莉批倒批臭。
说实话,对于《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我并不认为是完全虚假,一个人成为新闻人物,多多少少就失去了真实,借了一点成绩再炒作自己,这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近来最经典人物就是吴征了。胡蔓莉真是一个圣母?我看不一定。并且其中不乏假的,不乏就是媒体臆造,胡默认的,也有故意编造的。
不过我想,如果胡只要确实做了一些事,就是对社会有益,胡没有把钱用于自己挥霍,也就足矣。其实我们哪个城市没有福利机构?但是哪儿的福利机构能很好的把孤儿收养的问题解决好,让所有的孤儿幸福快乐的生活?要不然怎么会用得着胡蔓莉?
其实我看胡充其量是个动机不纯的救助者,主观有问题,客观还是对社会有好处的。
尤其12月20日《南方周末》新闻部的综合报道让人感觉不是很好,指责胡的认亲活动非法,儿童村非法,不过就是没有得到政府部门批准,其实什么都是在政府批准下开展,中国许多事情都是做不了,最典型的就是小岗村不会有大包干了。我不知道那些拿了不菲收入的记者们知道不知道那么多孤儿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而以后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钱维持。让人感觉更不好的是该文称:“报道出来以后,本报陆续接到一些知情人举报胡曼莉的来电、来信,赞扬本报敢于说真话。但由于恐惧,他们仍顾虑重重,不愿站出来说话,怕被胡曼莉报复。”真是让人有点不理解,胡不过一个弱女子,距黑社会还有较大距离吧?她手里不过就是一些孤儿,她又是怎能报复别人?
最后我还有一个感觉,现在中国能做这种慈善事业的不多,就是胡有问题,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查处,也是一个办法。这种用新闻媒体大力打压的做法,其实只能全面打击中国的慈善事业,打击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打击愿意帮助别人的信心。
我想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孤儿的哭声,不知那些《南方周末》的记者们听得到否?能做些什么?

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菁菁河边草 - 2001-12-26 23:33:52

1、老百姓有冤的时候,第一个想的不是上法院,而是去焦点访谈之类的媒体告状。这本身是很可笑的事情,媒体成了执法者似的。所以很多记者认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拿个话筒咄咄逼人。 2、胡的事件请看第一条。

都是冬天了 - 张小勇 - 2001-12-28 11:59:45

【(张小勇)回复(菁菁河边草)的大作】 还记得两个月前,一位素味平生的访客来到我的工位,原本以为又是广告业务员,打算敷衍了事(不好意思 希望没对不住媒体朋友) 但来人自报家门 南方周末广告部 不远千里来到重庆拜访客户 顺道拜访 想起读书时便挺喜欢的南方周末 不免礼貌有佳 来人很质朴 谈了南方周末的现状 挂名的古董也无法挡住风雨 不久前的变动使几个副主编抱憾归隐 报社伤筋动骨 说到此 大家不免扼腕墓道 感慨万千 三个代表来了 很好很好。。。。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搅浑水 - 2001-12-28 11:54:58

Good! 总比写多少字看拿多少钱的IT记者强吧。在座很多记者说话不脸红吗? 现如今,还有那位能写出真正有深度,客观公正的东西来? 举几篇看看! :【 在woody(woody)的大作中提到:】 :屁,你去写一篇胡曼莉调查事件出来试试。I就服了YOU。甄茜好样的,写得真好,那些利用人们的真诚与善良的人,比贪官还可恶,就该批倒批臭。 :胡曼莉居然还领着孩子来兴师问罪,孤儿不过是她的工具。 :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编程八级工 - 2001-12-27 13:16:51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南方周末》大换血后,牙齿被拔、爪子被剪,相对政府来说是安全多了。 现在《南》还想保持原来的风格,只能拍拍苍蝇,挠挠痒痒了。 恭喜我国在新闻管制上又进了一大步。为彻底的统一思想做好准备 早日实现伟大领袖“十年一次”的宏伟目标。

娱记·实名制及其它。 - 菁菁河边草 - 2001-12-28 07:57:32

【(菁菁河边草)回复(菁菁河边草)的大作】 昨天看了一本书,是黑手杀手王小山写的,挺逗的,文中提到中国搞媒体的最幸福的人就是娱乐记者。为什么呢?因为娱乐记者受的限制最少,什么都可以写,是真正的新闻自由。其它,……就不说了。所以在这个立场上对《南方周末》致敬。另外,这个报纸是我比较坚持买的报纸。我可不骂它。 那天无意中看了在CCW上的刘韧的专栏,有篇文章提到了donews,或者大家可以看看去。感触一定会有一点,尤其是前几日关于实名制的讨论,有关donews是不是私人场所的讨论。不过,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刘韧与解晓东当年的官司。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信海光 - 2001-12-27 23:15:34

【(信海光)回复(编程八级工)的大作】 南方周末第二篇有点过了 第一篇很好。 中国的事情就是缺少制度化,慈善事业亦是如此 做好事的善始善终 曾经因独力收养数百个孤儿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中国母亲”胡曼莉和她的儿童村似乎出了问题。 据媒体记者调查揭露,在胡曼莉的儿童村中,存在沽名钓誉、群众捐款帐目不清、用途不明、甚至克扣孤儿伙食费的问题,2001年6月,胡曼莉更是被美国妈妈联系会因虚报帐目告上法庭。 中国妈妈怎么了?为什么做好事善始善终那么难? 不能否定胡蔓莉的贡献,毕竟她使数百个孤儿有了家有了妈妈;不能否定胡曼莉的付出,毕竟她因为这件好事失去了婚姻,累坏了身体。然而,如果把好事当成一份事业来做的话,一切早已不是那么简单,纵使谁一手把某件好事做起来,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有权利随意破坏它---做好事或许仅仅需要付出,把好事做成事业却意味着你必须把你的付出制度化。 另一个关及个人的问题是,做好事是为了自己快乐,还是为了名利双收抑或是他人的感激?在美国,老百姓做好事是以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为前提的,一个月捐献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或者捐点不伤筋骨的钱,自己快乐着。而作为把全部生活都投入的慈善人员则毫无非议的获得报酬。 制度化的做好事是讲究参加者收到回报的,否则事情就很难做大、做久,而中国的传统思维则是讲究做好事不留名、不求报的完美,否则就会有来自舆论的压力,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最初的好心者被迫暗地里回报自己,而当这种“暗地里”的操作成为习惯以后,则很难抵御私欲的膨胀。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做好事者为了得到“完美”,而失去了“诚信”,从而好事也难以再继续做下去。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摩天居士 - 2001-12-27 01:17:45

【(摩天居士)回复(菁菁河边草)的大作】   没错!《南方周末》现在的批判矛头越来越指向基层和弱势名人。前几天深圳发生90多人暴力对抗城管人员事件,媒体把他们称为“暴徒”(也可能贯彻上面的意思),深圳副市长亲自看望被打城管人员。但sohu网调查发现,只有9%的人认为城管人员是对的,而持“老百姓也要吃饭”观点的人占61%。认为双方都有责任或不清楚的人占30%。《南方周末》是否愿意对其中的深层原因做全面报道呢?是否多关注一下那些“暴徒”们的生活状况呢?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温柔大盗 - 2001-12-27 08:58:23

作者 帖子主题: 《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项立刚 发表于:01年12月26日 21:32 └ 〖直接回复〗 〖引用回复〗 -------------------------------------------------------------------------------- 《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南方周末》长期以来以针贬时弊深受人们欢迎,据说也是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指责,或是压力。 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南方周末》一直保持的风格,坚持走下去。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媒体。 然而最近两期的《南方周末》有点让人失望,似乎《南方周末》还保持了带刺的风格,但是总有一个感觉,《南方周末》是拣了软件柿子捏。 12月份两期《南方周末》用少有的篇幅报道胡蔓莉的问题,《跨国调查“中国母亲”胡曼莉》《胡曼莉被推上被告席》《我们为什么做好事?》《胡曼莉再调查非法的“儿童村”非法的认亲活动》要誓把胡蔓莉批倒批臭。 说实话,对于《南方周末》的相关报道,我并不认为是完全虚假,一个人成为新闻人物,多多少少就失去了真实,借了一点成绩再炒作自己,这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近来最经典人物就是吴征了。胡蔓莉真是一个圣母?我看不一定。并且其中不乏假的,不乏就是媒体臆造,胡默认的,也有故意编造的。 不过我想,如果胡只要确实做了一些事,就是对社会有益,胡没有把钱用于自己挥霍,也就足矣。其实我们哪个城市没有福利机构?但是哪儿的福利机构能很好的把孤儿收养的问题解决好,让所有的孤儿幸福快乐的生活?要不然怎么会用得着胡蔓莉? 其实我看胡充其量是个动机不纯的救助者,主观有问题,客观还是对社会有好处的。 尤其12月20日《南方周末》新闻部的综合报道让人感觉不是很好,指责胡的认亲活动非法,儿童村非法,不过就是没有得到政府部门批准,其实什么都是在政府批准下开展,中国许多事情都是做不了,最典型的就是小岗村不会有大包干了。我不知道那些拿了不菲收入的记者们知道不知道那么多孤儿需要多少钱才能维持?而以后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钱维持。让人感觉更不好的是该文称:“报道出来以后,本报陆续接到一些知情人举报胡曼莉的来电、来信,赞扬本报敢于说真话。但由于恐惧,他们仍顾虑重重,不愿站出来说话,怕被胡曼莉报复。”真是让人有点不理解,胡不过一个弱女子,距黑社会还有较大距离吧?她手里不过就是一些孤儿,她又是怎能报复别人? 最后我还有一个感觉,现在中国能做这种慈善事业的不多,就是胡有问题,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查处,也是一个办法。这种用新闻媒体大力打压的做法,其实只能全面打击中国的慈善事业,打击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打击愿意帮助别人的信心。 我想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孤儿的哭声,不知那些《南方周末》的记者们听得到否?能做些什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11213/tt/200112130457.asp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11213/tt/200112130458.asp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11213/tt/200112130460.asp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11220/xw/200112200348.asp

RE:文章评论:《南方周末》开始捏软柿子 - woody - 2001-12-27 23:41:12

屁,你去写一篇胡曼莉调查事件出来试试。I就服了YOU。甄茜好样的,写得真好,那些利用人们的真诚与善良的人,比贪官还可恶,就该批倒批臭。 胡曼莉居然还领着孩子来兴师问罪,孤儿不过是她的工具。 哎,老是骂周末,有本事去办一份比周末更周末的报纸啊。多少报纸连苍蝇都不敢打。周末的生存是如此艰难,能够这样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