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之二:意识推进与媒体的传播性 - 文化时评 - 李明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9 次) 时间:2001-12-25 18:58:56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非IT

《理解媒介》之二:意识推进与媒体的传播性

文=青年同志

说实话,在媒体与媒介两词中间选择,我个人更喜欢后者,两者本身的含义差别并不大,但前者的“体”始终带有一种“固化”之意,且“体”往往更容易被某种外界事物所牵制与束缚。所以,媒介这个中性的自然词汇恰中我之怀,我把它看作是一种超然,一种独立,一种信息交互的介质,这样以来,那些有形媒介(即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网络暂且加上)才能各自保持独立姿势,对自己的媒体态度负责。

而事实上,上面的媒介理想尚未存在基础。每个媒体并不能为自己的所有态度作出绝对的负责。这一原因想必不需大家明说,在不能突破性改革前,我个人所持有的态度只能赞成渐进原则,这也是对质变前量变有效的充分考虑。

与许多行业一样,媒体行业在这种情况其实也有自己的完备规则的,假如我们相信这个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并且是积极地进步着,那么我们可以预知,在这个尚未合理的规则下,拥有无数对规则改革理想的人一定不会停息,至少他们会利用规则的最大化有利条件来给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什么,且朝前方突破。这慢慢就成为一种进步力量的积累。当一种社会整体观念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某些不可突破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所以,媒体行业规则的进步问题不在媒体本身,而在于媒体之外。

这一切文明的进步依靠什么力量呢?无疑,这来自于整个社会个体理性的增强、观点的进步。这不是一个人或精英人群所能做到的,千万记住,一个人的大脑永远不会抵得上一万个大脑,个人感知永远不能凌驾于社会理解。我想,作为媒体它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传播,并且传播范围愈广,受众愈多便是最重要的,而非观点正确,因为正确是不可能达到的,最多趋近于一种普遍认同。

所以,媒体的传播性才是我们该最关心的“点”,让最多的人接受到各种观点的洗礼才是奋斗的目标。这时,即使今天的网络存在了,语言交流更加频繁了,语言运用也更加灵活了,但我们清楚,语言的表达尚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网络化的口语虽然更显得平易,但请记住,它的致命缺陷之一就是不能保持很严谨地规范性,而这正是很多正式的传统媒体所不容的,某些网人指责“四平八稳”的文字体,并无实际意义。媒体的受众,由于审美特点的差异,各种人群对语言表述方式的喜好态度并不相似,为了达到整体上的表述方式认同,“四平八稳”的方式也恰是各方皆能容忍的方式,这是个体与整体利益权衡下的妥协,最终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媒体传播范围的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上讲,独立在网络上的每个论坛,其普通主题讨论的传播功能往往微乎其微,因为不同BBS下的语境有着极大的差异,对于传播而言是极不利的。我们有些朋友理想化地以为某个论坛能赋予多大的使命,那显然是个片面的遐想。这时,对于传播而言,语言的规范才是主题含义能真正扩散的基本要求。

20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