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微软中国研究院 - 胡搜网 - Turing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7 次) 时间:2000-08-07 21:28:06 来源:Turing (turing) 原创-IT

对大多数人来说,微软中国研究院是个遥远而且有些陌生的词汇,尽管它在中国,是一个与微软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相提并论的机构;但与经营微软OFFICE系列等微软产品的微软中国公司相比,其关注率不够,与推动维纳斯计划而名噪一时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相比,其知名度不足;对大多数人来说,微软中国研究院给大家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问世之初:1998年7月,著名华裔科学家李开复只身一人,带着比尔盖茨的委托,来到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对大多数人来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象一个人才“掠夺”机构,以丰厚的条件将一批批人吸收过来,乃至直到现在还有媒体惊呼:中国的大脑在流失。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些人事变动,让有些“冷”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又一次出现在媒体的聚焦灯下。

2000年8月3日下午,微软中国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微软中国研究院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 原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被提升为公司副总裁,调回微软总部,全力投入微软公司最新提出的 Microsoft.NET方面的有关工作。同时,原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副院长张亚勤博士晋升为新一任院长,全面接管研究院在中国的各项管理事务。 原微软中国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沈向洋博士、张宏江博士被提升为研究院副院长。

微软中国研究院人事变迁之迷

当天,各大互联网站在第一时间公布了这一消息,引人注目的是,一家网站的标题是:首位华人出任微软副总裁,颇有些自豪的意思。

李开复是不是微软首位华人副总裁(在此之前微软任命的凌大任据说也是一位华人),这点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李开复为什么会升迁?他的升迁,对于微软,对于中国IT意味着什么?

记者手头有一篇来自美国的报道,这篇报道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点什么。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微软研究院领导人迭升,对微软和业界贡献有目共睹。其主要内容是:因(美国)研究院工作出色,提升里克?雷斯特博士(Rick Rashid)为微软高级副总裁,提升凌大任博士(Dan Ling)为微软副总裁。

雷斯特博士是谁,可能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但此人在美国计算机界堪称泰斗,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也是全球最有名的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计算机专家出自这里,30位图灵奖中有5位在这所大学做研究。李开复和许锋雄(深兰的研制者之一)等华裔计算机专家也在这所学校深造和学习过。雷斯特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最好的教授,尤其在操作系统领域卓尔不群。

据说,1991年,比尔盖次为了请动雷斯特博士,曾经三顾茅庐,并且托多方专家来做说客;经过6个月的努力,终于请出雷斯特博士,担任微软副总裁,帮助比尔盖次组建研究院。9年时间过去了,微软研究院在全球有了4个分支机构,研究成员有500名,一级论文上百篇,成绩斐然。而雷斯特博士现在负责研究项目——microoft.net在微软战略中的地位更是不可取代,提拔雷斯特博士作为高级副总裁似乎合情合理。

按照记者的理解,李开复的深迁,一方面是李本身有这个能力和资历(李开复曾经在苹果工作6年,在SGI工作2年,都作到了副总裁;在中国两年间则神话般的建立起一支梦之队),加上有雷斯特博士升迁后的空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microsoft.net战略需要大量的精英参与,而李开复以往的工作经历和在中国微软研究院的表现说明他是推动microsoft.net战略最重要的人员之一。

来自微软的官方说法是,过不了多久,李开复博士在microsoft.net项目中的具体使命将广而告之。这更证实了这一点。

microoft.net说来就来了,也许这是大家该关心的东西。

微软中国研究院创造力之迷

8月4日下午4点,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翠宫饭店二楼多功能厅举办了一个酒会,欢送李开复。整个多功能厅布满了红黄绿蓝四色的气球,正前方则是红黄绿蓝四色8排气球,气球上面写着一排字:开复,任重道远走好。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员工总是喜欢叫李开复叫开复,似乎李开复也很喜欢这种平民化的称谓。在酒会上,白色衬衫,黄色领带,中等身材的李开复相当的可亲,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与他合影,这时李开复冒出的一句:和我拍照是要收费的,100元一位,当场大家哈哈大笑。

在酒会上,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员工更是各尽所能的,用幽默的方式,对他们的这位前老板表达他们的尊敬。整个酒会充满了笑声,一种轻松的气息在酒会上流淌。

记者在参观微软中国研究院时也发现,这种轻松平等的气氛体现在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资料支持,每个人的思想可以随意表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每个人的办公区域可以随意布置,还有体贴的咖啡厅,资料丰富的小型图书馆……让人想起一首歌: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游啊游……

中国企业不是没有自己的研究院,方正研究院与方正公司的故事被广为传诵;中国企业也不是不重视科学家的作用,前些天,李国杰院士不是被联想聘为首席科学家吗?中国企业也不是没从产学研中得到甜头,东大阿派、清华紫光都是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科研转换成为国内绩优股;但为什么,我们的研究院却缺少活力,缺少创造力呢?

有人认为:美国企业在中国展开人才大战的3大法则是:一,充分发挥和运用留美人才的智慧与才干进行创新;二,注重个人能力提供足够资金以提高其工作热情;三,企业与大学相结合,多方位网罗人才。我给微软研究院给加上一条:无拘无素的工作环境,自由自在的尽情发挥。这一点让充满创造力的人会有一种自然的认同。

在对人的重视上,很多企业说的多,但作的并不多。

微软中国研究院投入之迷

据说微软中国研究院6年要投8000万美圆,记者简单的估算了一下,平均每年的投入在1300万美圆左右,折算成人民币超过1个亿,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国内,也只有清华、哈工大、浙大等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1个亿。但细细一分析,这比费用其实很划得来。一是这比钱对微软并不意味着什么,微软去年的全年利润达到94亿个美圆,从94个亿美圆的利润中每年拿出1-2个亿美圆来做科研投入算的了什么呢,微软一直被人称为没有技术,投点钱能改变自己没技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好呢?二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研究的项目虽然都是高精尖的项目,但其收益也是巨大的。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宣传册子的扉页上写着的是:

人类计算的未来是让计算机能够看、听、学,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流。微软研究(中国)院正在开创这一切。

很显然,这些课题是计算机产业发展下一步的制高点,一旦取得突破,微软所得到收益完全可以弥补其先期投入。三是微软抢夺了一批人才,微软中国研究院集中了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同时吸引了大量有才华的学生,特别是在假期,微软中国研究院总是要接收大批的学生来做研究。这个暑假微软就接待了大量的学生来实习,把微软中国研究院挤的满满的,就连一个原来微软开内部PARTY的场所也摆满了桌子和设备。这些人才本身就是一比财富,何况这些人都是国内一批最能干最优秀的人!

也许对盖次来说,中国首先是一个赚钱的大市场,其次是一个人才的大市场,今天的钱要赚,明天的钱也不能不赚。

微软中国公司和微软研究开发中心主要做的是今天钱的事情,而微软中国研究院明天钱的事情。这话刻薄了点,但有些道理。

可能连微软中国研究院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工作,中国人还是不认可他们,的确,从微软学者计划到中美顶级科学家的对话,每个计划都让无数学子和行业人士感到震撼,但问题是,微软给人的感觉总有些公饱私囊的感觉。从为中国人留住人才,到工作在微软,贡献在中国,种种提法都让人感到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努力。但问题是,站在其全球化的立场上,微软在中国对同行和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的尊重,这让微软挽救人心的速度跟不上其流失的速度。

对微软来说,也许该好好思考他的中国问题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