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8 次) 时间:2001-12-17 19:34:36 来源:郭为中 (郭为中) 原创-非IT
本报记者 郭为中 上海报道
世界500强中,已有256家进驻上海。这是截止今年9月的资料。
而剩下的不到一半的银行、保险、证券、零售和传媒类500强企业,不是不愿来上海,很多因素来自于政策的限制。而现在,因为中国加入WTO,政策壁垒被渐渐打破,也将会越来越多陆续进入上海。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上海很可能成为世界500强几乎全部云集的城市。
粗略的统计显示,世界500强为上海提供的产业机会非常之多。
以250家500强企业每家在上海拥有2000名员工计,上海有高达50万人在为500强直接工作,以上海1500万人计,这一数字占上海人口3.3%。而如果加上为500强提供直接服务的生产配套、广告、印刷、物流等等,如果以50万上5倍计,就占上海总人口的16.7%,乘以3倍计也占10%。这还不算间接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
即使上述的数字不准确,在上海为500强工作人数的数量,一定是十分惊人的。再说,还有25家500强企业在浦东设立了中国或地区总部。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择中国区总部的城市时,首选上海的竟占高达30%。而首选北京和深圳,分别只占15%和11%。
无疑,上海是从500强中获益最多的城市。当然,500强从上海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家乐福中国总部在上海,欧莱雅中国总部在上海,阿尔卡特亚太区总部从澳洲搬到了上海浦东,柯达公司地区总部在上海,汇丰中国总部从香港整体迁到上海浦东……一长串的数字。据悉,近期又将有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北京迁至上海。
通用汽车高居《财富》2001世界500强的第3位,2000年收入1846.32亿美元
通用汽车:23个月,上海创GM全球建厂新记录
通用汽车2001年利润5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共有386,000名员工。2000年,通用汽车的汽车销量860万辆,全球汽车市场占有率15.1%份额,排名第一。通用汽车旗下的汽车品牌包括凯迪拉克、雪佛兰、别克、欧宝、悍马、奥兹莫比儿、庞蒂克、绅宝、土星和沃豪等。
11月19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斐,在接受记者的书面采访时说,“上海一流的基础设施,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技术等综合优势”,这是促使通用汽车选择上海的原因。
墨斐自然不愿意透露通用汽车选择上海、选择浦东的细节和内幕。但这个投资额是建国以来中美间金额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被很多人理解为政府行为。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投资在何地,而是政府许诺谁来投资。在日本、德国、法国厂商竞争中,结果是通用赢了。这才是通用汽车最想要的。地点、和谁合资是次要的。
当然,上海、浦东绝不是差的选择。
1997年6月上马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15.2亿美元,中方合资方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汽集团还是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中方合资方。上汽集团当时被很多人士和媒体称为“一女二嫁”。
通用汽车管不着这些嘲讽,它要的是市场——被德国大众抢先占领的中国市场。越快推出新车,在中国市场将来的话语权越大。
从打下第一根桩到1998年12月,第一辆中国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时间仅仅用了23个月,“这在通用汽车公司内部创造了一个新厂建设的记录”,墨斐说。
随即,通用汽车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通用总部的投资接踵而来,在上海设立了合资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独资的通用汽车仓储贸易有限公司,为上海通用汽车提供零部件分销。
这样,通用在中国的20亿美元投资中,有近16亿美元投在了上海,3400名员工中,有近3000人在上海,投资额和员工人数,上海均占了80%以上。
上海是幸运的。一个城市,一西一东竟有两大世界汽车厂商,上海涂上了“东方底特律”的光芒。
墨斐的回答中,三次提到了上海市政府,“上海通用汽车的成功正是良好、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所结出的硕果。我们相信,在中国加入WTO后,上海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会促进本地进一步对外开放”。
通用汽车知道,在全球经济防缓,汽车销量锐减下,上海对通用汽车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增长。
通用电气排名《财富》2001世界500强第8位,2000年收入1298.53亿美元
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自传》上海卖疯
今年9、10月间,对中国关心甚至热爱GE的人士来说,孙礼达被任命为GE中国新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不是件大事。而杰克·韦尔奇的自传——《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中文版在中国上市,才是振聋发聩的新闻。
从GE管理顾问斯特拉特·谢尔曼和诺艾尔·蒂奇,撰写了第一本关于韦尔奇和GE的书以来,有关他的书籍已经铺天盖地,但永远不会有一本由韦尔奇亲自撰写的书来得更有魅力。
《杰克·韦尔奇自传》英文版首次印刷数,就高达120万本,这种首印数,一般只有在极其畅销的侦探和爱情小说家那里才能获得。杰克·韦尔奇获得了710万美元的预付稿费,加上国际版权估计可达1000万美元,创美国自传体版权收入历史之最,以后只有克林顿的自传才有可能超过。稿费甚至超过了他不菲的年薪(当然他的分红不包括在内)。
韦尔奇已经注定要成为“企业界的乔丹”,即使现在退休,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依然全世界都要聆听。有媒体把他称为“企业家心目中永远的偶像”,的确不为过,虽然他只有65岁。
9月7日,杰克·韦尔奇正式退休。出版了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和《日本还有竞争力吗?》的中信出版社,从美国时代华纳出版公司那里获得了该书的中文版权,迅速组织翻译。10月份,几乎与美国华纳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韦尔奇自传。
在上海连锁书店——季风书店统计的最新书籍销量排行榜中,《杰克·韦尔奇自传》已经超过了李响的《与米卢零距离》,跃居第一。也超过了风头正劲的女作家张小娴、安妮宝贝。
在上海最大的书店——上海书城中,《杰克·韦尔奇自传》也被放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而在地铁、路边许多个体书店里,这本书已经脱销。书店老板把封面类似、放在箱底、由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杰克·韦尔奇》,照样能使得不少人购买。
为什么在上海,韦尔奇风头会超过体育甚至娱乐明星呢?季风书店老板严博非本身也是个学者,他分析到,“韦尔奇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传奇人物。在当今这个商业时代、金钱搏杀的年代,城市需要英雄,韦尔奇就是今天时代的英雄。也许他在古代就是一个大将军,道理是一样的”。
通用电气的公关经理肖傲霜自然也很兴奋,因为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本身和GE并没有合作,完全是从出版利润角度出版的书,这等于又一次免费为GE做了一次最好的形象宣传。
肖傲霜工作在上海,她对上海人和这座城市有准确的了解,“上海有许多外资公司,有许多出国留学回来的‘海龟派’,有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他们本来就对韦尔奇很熟悉,这样的高知名度,造成了书的畅销”。GE中国公司自己还买了好多本韦尔奇的书,送给他们中国的客户和生意伙伴。
中信出版社没有透露他们的印数,但是短短10月份就重印了第2次,说明韦尔奇的魅力。据一位出版界人士估计,该书可能最高达到30万的印数,达到近1000万元的码洋。
2001年11月初,新上任的GE中国新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孙礼达在上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没有对韦尔奇的书做出评价。但提到韦尔奇的次数还是超过了现任CEO伊梅尔特。
他对3年前韦尔奇在上海对他的批评念念不忘。
1998年《财富》论坛,韦尔奇来到上海,当时孙礼达还只是GE下面塑料集团大中国区总经理。韦尔奇在上海不满意孙礼达上海建厂的速度太慢,但是众人批评他。“我当时计划中写了15到18个月,认为安全,健康,环保和预算都是可行的”,孙礼达回忆,“但是他却挑战了我”,韦尔奇要求孙礼达从不同的角度、用更好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韦尔奇想的是更快地建好厂,占领市场。
孙礼达只能重新规划。他开始日夜泡在工地上,最后,9个半月就新工厂就完工。“这个厂还成为我们集团中安全系数最高的工厂之一,而且预算也大大低于原来的计划”。
韦尔奇第2年再来上海时,那个工厂就开业了,韦尔奇为新工厂剪了彩。“韦尔奇十分高兴,对我的能力更有信心了,这也是我来到现在这个职位的原因吧”,“韦尔奇的批评激励了我和我的团队做到最好”。
这就是韦尔奇的作派,坦率、严厉、实事求是。
韦尔奇可是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称为最伟大的创业者、企业家倒不能算。但正是这点,对上海这个历来经理人、高级打工者多,创业者少的城市,才最充满着吸引力和借鉴作用。
拜耳排名《财富》2001世界500强的第150位,2000年收入286.22亿美元——
拜耳:34亿美元,历史最大投资项目砸在上海
在上海这个34亿美元的投资,是拜耳集团董事局主席曼弗雷德·施奈德博士的最后一次巨额投资。因为明年4月,他将离开这个担任了整整9年的位置。拜耳的董事会在施奈德的离任前,为他勾画上的一个美丽句号。拜尔的首席财务官(CFO)沃纳·温宁,将接替他的位置。
“漕泾的一体化基地是我们集团138年历史上最大的单项投资”,施奈德博士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是否在回忆他35年在拜耳的职业生涯。
2001年11月2日,朱鎔基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一起按下上海浦东拜耳聚合物中心的电钮,为拜耳在中国的最大投资项目的生产基地举行奠基仪式。而同时,打桩机也开始在上海南面——漕泾的上海化工园区开始施工,这里将建成可以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基地。这个总投资34亿美元的项目,最终落在上海。
从现在到2008年,拜耳的德国化工专家们将云集上海,开发各种最新的多元醇和塑料产品等产品。
拜耳是开放后最早来上海的10家跨国集团之一。大约在81、82年,拜耳就在上海当时唯一批准的外商办公大楼——上海大厦,设立了办事处。到现在,拜耳的著名的十字形标志,依然竖立在在上海大厦的楼顶,让人误以为这里是拜耳建造的大楼。
拜耳和上海的渊源很深。早在1882年,拜耳就来到中国,在上海销售染料产品。
拜耳在上海的投资项目最多。1997,收购了上海拜耳颜料制造有限公司;1998年建成了合资的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1999年,与上海中西药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拜耳中西药业公司,生产著名的拜高家用喷雾杀虫剂。拜耳中国商品采购部设在上海,拜耳中西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旗下的哈门及雷默高仕香精有限公司、拜耳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拜耳中国总部虽然在北京,而众多的中国业务总部均在上海。
拜耳为什么把宝压在中国、压在上海?以医药闻名全球的拜耳为什么把宝压在化工上?
今年,是拜耳全球不幸的一年。
8月中旬,“拜斯亭事件”使拜耳最终不得不宣布,全球全部撤回其排名第3的心血管病畅销药——拜斯亭,预计1年损失10亿美元。拜尔集团的医药业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拜耳在德国的市值,1周多的时间内锐减90亿美元。
拜耳有138年的历史,它靠的就是著名药品而闻名全球。电影《陈毅市长》中令人记忆犹新的阿司匹林,就是使拜尔出名的杰出药品。现在,“阿司匹林之父”终于面临尴尬。
接下来是连锁反应:拜耳原本计划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的计划,被彻底延迟;宣布裁员1800人,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5个分公司;2005年前每年削减13亿美元的开支。
一系列的挫败,也许是造成拜耳董事局主席曼弗雷德·施奈德博士离任的原因。
拜耳不得不改变,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放弃医药,把投资重点放在化工上。拜尔中国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几年,拜耳在中国将全部投资在化工行业”。
而中国是拜耳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去年拜耳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6.85亿美元,占亚太区销售总额的23%,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单一市场。施奈德认为,拜耳集团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额,到2005年还将会翻一番。过去8年间,拜耳在华业务以年均15%的速度,迅速增长。
拜尔开始选址。经过中德双方高层谈判,最终定在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工程工期很长,覆盖面很广,由8个相互关联的项目组成,包括漆用原料与涂料系统、热塑性塑料、合成橡胶、聚亚氨酯原材料和其他聚合物产品、基础化学品和母体材料,直到2008年全部峻工。1期工程将由大规模涂层原料和塑料母体生产车间组成,今年开始动工。2期工程以聚氨酯原料、聚碳酸酯生产为主,将是该工程最关键、最核心的项目。3期以及4期工程也已在规划之中,将包括多个新的聚合物加工车间。
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占地23.4平方公里。2001至2005年期间,将有12个大型中外合资或独资项目落户。除拜耳外,英国BP、德国巴斯夫、美国亨斯曼、比利时动力集团、法国液化空气公司、美国普莱克斯公司、英国泰晤士公司、日本三井公司等知名跨国公司全云集在漕泾。
施奈德为拜耳画上了一个未来5年的蓝图。但是当他明年4月后在来上海是,将只是一名游客。
欧莱雅排名《财富》2001世界500强第446位,2000年收入117.1亿美元——
欧莱雅:每年从上海女人脸上赚足6000万
欧莱雅(L’Oréal)中国总部在上海。
但不会想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企业——欧莱雅的中国总部,竟坐落在上海静安寺的一座极其普通的商务楼中。
这座写字楼,外表看上去实在很普通,在上海只能称为乙级写字楼。狭小的电梯、底矮的天花板、陈旧的墙面,和不远处南京西路上富丽堂皇的甲级写字楼——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梅龙镇广场和嘉里中心,形成鲜明的反差。而那里,却坐落着还没有赚钱的易趣、亿唐、第九城市等众多的网站。
是资金上的吝啬吗?其实,欧莱雅的金钱上的气魄非常大。
1985年,著名的化妆品牌HR赫莲娜·鲁宾斯坦落入欧莱雅集团囊中。在著名的广告人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对鲁宾斯坦女士有详细的描述。鲁宾斯坦气质优雅、一生充满传奇,70多岁依然非常美丽、乐观和幽默。本世纪初,她创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全球第一个国际性化妆品牌——HR赫莲娜·鲁宾斯坦。创造了全球第1瓶面霜。鲁宾斯坦鲁宾斯坦女士因此被誉为“美容界的科学先驱”。
1996年,欧莱雅又将美宝莲收购。美宝莲由美国化学家威廉姆斯创立,他1917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睫毛膏。1920年,威廉姆斯用妹妹的名字成立了美宝莲化妆品公司。在全美彩妆产品市场上,美宝莲的销量和营业额目前均都名列第1。
这样,加上欧莱雅自己拥有的品牌欧莱雅、兰蔻、、薇姿和卡诗等,欧莱雅集团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知名化妆品牌的公司。
于是欧莱雅飞速发展,1988年营业额42亿美元,1994年营业额翻倍,达82亿,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年收入达120亿美元。
欧莱雅的确与众不同。1979年,欧莱雅开始向中国试探。先在香港建立了分公司,80年代初,欧莱雅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研究,90年代初,在香港建立中国业务部,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试销其优质产品,96年欧莱雅与苏州医学院建立了合资公司,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区建厂。1997年,欧莱雅在上海建立中国分公司,并在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设立分公司。
旗下的欧莱雅、美宝莲、兰蔻、薇姿、欧莱雅专业美发等知名品牌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我很喜欢欧莱雅这家公司”,欧莱雅中国总部人事总监史晓白说。石晓白在英国学的是风险分析,但加入了欧莱雅做起了人力资源工作。他觉得欧莱雅让他很放得开,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欧莱雅文化非常独特,由于产品的多元化带来了人员的多元化”,他说欧莱雅“非常弹性”,“我们相信人,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
关于没有条条框框,他举了在上海欧莱雅人力的例子。
欧莱雅在中国的最高管理部门,由10个各种国籍的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显得非常民主。而且,“各个部门总监级的职位,全都是本地人士,没有一个外籍人员”,石晓白说,他是苏州人。这一点在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确罕见,一般在上海的跨国企业,销售总监、市场总监以上的职位,都由港台和欧美人士担任。而在欧莱雅目前2800人员工中,只有6名外籍人士。
从宝洁转投欧莱雅的张耀东也认同这种观点。
张耀东是广州人,现在是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的销售总监,掌管着美宝莲、欧莱雅和卡尼尔3个品牌的销售,是欧莱雅销售收入最大的产品部门。他95年加入美宝莲中国公司,当时他是美宝莲苏州工厂以外唯一的一名业务人员。1996年年底欧莱雅收购美宝莲后,他顺理成章地转到了欧莱雅。在上海已经住了6年,“我们本地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宝洁是美国公司的典型代表”,张耀东说,而“欧莱雅是欧洲文化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宝洁在管理上追求的是共性、系统,有很多规程、程序,很多操作指南,同一件事情,各个地方都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甚至说同样的语言,穿同样的衣服”。张耀东表示理解他们的做法,“他们做洗衣粉、肥皂为主,讲究的是一个面,一个一致性”。
“而我们是另外一个方向——是创造力,讲究的是个性。如果说宝洁的成功靠系统,我们的成功靠的是人,靠人的创造力”,张耀东没有打领带,“我们非常注重给每个人的空间”。张耀东掌管的美宝莲唇膏,98、99年均排名全国销量第一,足以让他非常自信。
问起欧莱雅1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有多少,张耀东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每年都有2为数的增长。
“上海占多少?”
“10%。上海是我们最大的销售市场”。张耀东说。
而据另一位欧莱雅内部人士透露,欧莱雅去年1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达到6亿人民币。10%就是6000万。
文章评论:《经济观察报》:当世界500强遇到上海 - 花花草草 - 2001-12-18 10:52:31
实话实说了, 这篇文章写的实在是太烂! 烂,太烂啦,超级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