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45 次) 时间:2001-12-17 09:36:00 来源:bonnie (bonnie) 原创-IT
作者or写手?身边的许多朋友不喜欢“写手”而更倾向于“作者”一词,正式些、有追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写手”二字,正在写的手,看看右手,多直观。大家常问到底需不需要理由,这里用3个理由来支持应该说是足够的了。
第一个理由, “写手”的那个“手”字有亲手干的意味而不是光说不练,就象“操盘手”、“键盘手”的“手”字的美好感觉。
第二,作者和写手是不同的。感觉作者大多会追求一定的写作风格,有一定写作目的,或多少带有职业信仰的。作者就象蚕,再下去就可以进化为蛹——作家了,仅一步之遥,当然死后就化蝶了。作家,咱们能想起的作家都有谁呢,鲁迅、王朔、池莉…他们都风格独特以写作为职业的。
至于写手,就没那么正式了,好象业余、随兴的感觉要多很多。网络写稿快一年了,感到最怕的是那种定期定量的写作——吃进去米饭,按期挤出来砖头。这种事我曾赶上过四、五回,真是痛苦无比。通宵并不是说写了个通宵,而是说通宵想不出写什么。“写”可能更是一种情绪,什么样的情绪就容易写出带那种情绪的文章。而没的可写时唯一的情绪就是绝望。眼看着天马上要亮了,只好挣扎着做些体力活,东拼西凑结果是造出一大堆垃圾,惨不忍睹。第二天往编辑那儿送时真感觉有些拿不出手,盼着编辑立刻毙掉而不是打回勒令大改。好在我熟知自己属于间歇发作型,不敢尝试连续接单,并且在仅有的几次教训之后碰到不知写什么好的稿子就更不敢接了,从而免去了诸多痛苦。而身边的好友多属于持续狂躁型的,他们多产,而越是那些多产的好手,受折磨的次数好象就越多。感觉到这一点完全是因为我是个夜猫子半夜最精神,夜深人静之时就窜到北美网站参加操盘比赛,当然除了奖品外全部都是虚拟的,否则我早就倾家荡产几回了。每晚出来玩时,QQ上除那几个网络公司干活的下班不断线、头像象点天灯一样常亮的外,其余好友一水地灰头灰脸,此外再有一两个还亮着的基本就是在赶稿子了。写烦了,他们会聊两句,除个别会问问我纳指现在跌得好不好看的乐天派外,听得最多的都是“苦命”“老天”“疯了”之类…是啊,好写的12点以前就能收工睡觉了,耗到1、2点的一定是急活正赶呢。看到他们,更觉得定时、定量写作很耗身体,也容易造出垃圾来,造垃圾的同时,还很容易失去写作的乐趣。看来碰到题目比较勉强的时候,多半还是不上手的好,否则半夜QQ上又要听到鬼哭狼嚎了。
但当题目有的可写时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了,那写起来往往会很快,大多会几千字的文章一两小时可以搞定。如果约的稿碰巧是这种题目,这是最让人高兴的了,它意味着可能立刻就会有收入了。
第二说完了,总结一下:定位于“写手”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用定期定量出稿。
第三个理由是,如果叫“作者”,常会让我联想到专业操作手法;叫“写手”会更网络化些。这里的专业操作手法是指:1、剪刀+糨糊。自从有了网络写作和一夜之间冒出这么多网络媒体后,剪刀+糨糊几乎成了网站内容编辑的代名词。当然我可没胆冒犯编辑的众怒,所以只谈网络写作之前——95至98年的那几年。那时,导师常带着我攒书,很厚的一本书攒起来,其中90%差不多都是各处抄的。为了攒书,我常泡在北图,抱着一大摞书翻啊、抄啊和复印,弄的北图几个馆的管理员见了我就乐,以为我真那么爱学习呢。记得一次攒广告商标那一章,一下午把北图能检索到的40多本书扫了一遍。一边翻一边我心里就乐:原来有这么多人跟我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啊。尽管这40多本书作者不一,许多还是国内知名学者,但扫完一遍后发现其实版本只有4种,大家都只是在版本相同的两处无关痛痒的地方做个小变动再发表一两句高见就OK了,就连例子大家都懒得换、照搬了。那时的这种攒书方法稍微累点的就是打字,没有电子版只好一边编一边敲。所以几年的攒书经历练就了我扎实的基本功,虽然用全拼但也偶尔敢乍着胆子跟五笔的赌一把。不过当时我也是感到挺悲哀的,诺大的一个中国,这么多文人学者,竟然统一成了如此的一种风气。自己以往花那么多时间读的东西中,该有多少垃圾…记得当时有一笑谈:全国著名的XX大学,教授、副教授上台抱着一摞摞著作论斤称来评职称。就跟知道关东糖怎么做出来的后就轻易不吃一样,后来我很少再关注中国作者写的经济文章,也多少明白了为什么国内许多书会那么无味。2、当然,另一种专业操作手法就是写出真知灼见,而且语言尽量显得专业而严肃。这种文章放在《管理世界》上会大有人看,但放到网上就显得太涩了,相信不会有什么人去点击。
网络媒体上的文章相比之下显得更生动、更平民化一些,而且卖点突出、吸引力强。比如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立论鲜明的议论(这就不举例了,以免有捧臭脚之嫌)、有颇有见地的时评(如轮番评论各CEO离岗)、还有一些幽默感极强的搞笑文章(如骑驴进城记、武大郎东漂记)。这些文章写得很好也有意思,但是在传统媒体上发可能就会有些困难了,相反在网络上发则是喜闻乐见的,能大大增加点击量,既愉悦了访客也活跃了网站。再递进延伸一下,我觉得长期以来“作者”一词与传统媒体相连,但“写手”一词却是伴随网络文学而生,网络化色彩相比之下体现得更浓一些由此甚为喜欢。令人高兴的是,由于国内网络媒体不少,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常有较为可观的征稿数量,为众网络作者/写手留下了比较充裕的一块生存空间。
说了这么一大堆,只是为了谈2个名词,估计会有人批评我论证不严谨、有造垃圾之嫌云云,所以再加上几点感受以抛砖引砖。
个人感觉网络文学正在快速走向成熟。去年论坛扔砖类的骂派文章要多一些,后来popular的是搞笑文章,这种变化在IT茶坊、donews那样的网络文学汇集地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首页只显示文章题目而无法见到半字内容,所以题目中但凡有“搞笑”二字的,点击数都会异乎寻常地高。但这半年,随着搞笑文章的泛滥,大家的注意力有所转移,逐渐进入另一阶段——更注重文章的本质以及所体现的内容。当然同时还有另一种倾向,一些网络媒体似乎更加重视访谈性质的文章了,猜测也许是因为部分作新闻采访的传统媒体专业人士入盟网络媒体的缘故。
还有就是目前或许正处于网络媒体繁荣的中期,之后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众多的网络媒体可能迫切需要逐步明确其定位并树立各自的特色。目前国内各网站间相互copy文章的现象较多,即使不是copy也都编写得大同小异。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网络版权法的逐渐完善,剪贴的余地将会越来越小。届时,国内网站可能会向北美网络媒体那样除以多媒体音视频吸引访问者(中文yahoo近期表现得比较明显)外,会更多地以专栏形式吸引固定作者群和读者群。国内部分网站目前虽然也有专栏,但各个网站的专栏之间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都是同一群作者、作者在各网站的专辑也都完全一样。这种情形以后可能会有很大改变。以美国网络媒体的实践操作看,各网站还需依其不同的定位而联络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网络作者,爱好网络写作的朋友可以提前多留心一下国内适合自己专业和风格的网站以做好准备。
首发大众网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