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谁病谁知道 - 没落IT业界232323胡谈 - 书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 次) 时间:2001-12-15 14:35:07 来源:书女 (232323) 收藏

2001-07-04 09:05

一本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为广告语的新周刊,在它的一组题为《病态传媒》的系列报道中,为其他媒体归纳出了若干“自恋口号”,并逐条加以批判,其中的几例如下:
《深圳商报》:“21世纪深圳第一报”
——你说第一就第一了?太欠说服力了吧,再说21世纪还有99年呢?
《广州日报》:“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这句话每天都醒目地标在报头下,仿佛国产苹果也要打上“红富士”的标签。然而,什么叫“最出色”的新闻?
《南方都市报》:“办中国最好的报纸”
——谁都想啊,还用说?
《北京青年报》:“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
——你有多少记者呀,天下哪儿都有新闻呀,你都跑了?
……
其他还有一些,也都被一句话轻松地“批”过。这样的见招拆招,当然显出批评者有一种眼里不揉沙子的机灵。只是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拆一拆自己“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自诩,它得打自己几记耳光,才能化解天下第一自恋的尴尬?
自恋只是该刊归纳出的“中国传媒九大病”中的一种,其他还有“对骂”、“封杀”、“认爹”等等。中国传媒确实有病,而且有些症状已经不轻,可惜该刊开列出的病症尽管有九个之多,但大多却没能说到点儿上,若要真的以负责任的态度为中国传媒会一会诊,他们还要再下一点真功夫才行;而若是要以逻辑的方式为中国传媒追诘一下病源,似乎又不用他们那么复杂,浮躁和急功近利是九大乃至更多“大病”的共同病根,在这方面,中国传媒,尤其是下海搏击市场的传媒,几乎无一幸免,只是病征或轻或重而已。向市场要效益,靠效益求生存;生存、更好地生存,发展、更快地发展的压力,让所有的媒体都呈现出一种急切乃至焦灼的状态,不同的是,沉稳者修内功、使暗劲,轻薄者则耍花活、掉花枪。既以这份“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论,在刊登着《病态传媒》的这一期上,就有卷首的“编读往来”栏目以“批判《新周刊》”的自恋标题(而且已经续六!),假读者之口,好好抚慰了自己一下;卷尾则在《名社名刊一拍即合》的自赏标题下,宣扬了一下自己的“成功案例”……如此“彻头彻尾”的自恋,显示出惟恐一刻被人忽略的惶急心态。而采用“病态传媒”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开列“九大病”、“十大酷”之类的菜单,是这家周刊的传统做法,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独门绝技,以突显其“新锐”之最。但办刊物不是开大会,“七大”、“八大”也都不会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倒是弄得多了,就显得絮烦。翻开该刊自己作为成功案例隆重推出的《99佳作》作品集,发现1999年他们没干别的,一直都像小孩趴在窗口数街上的汽车一样,清点着1999年中国的街上有多少奔驰、多少奥迪和多少夏利、奥拓。“中国时尚18秀”、“时尚人士的33种标签”、“1999十大红人”、“1999九大时髦”等等,透着一副中等智商却自以为绝顶聪明、想出了一个巧点子就以为是绝佳创意的肤浅之态。而这种“盘点”式的报道方式,看似高屋建瓴,实则投机取巧,既不需要对新闻事件扎实的采访,又不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坐在屋里琢磨琢磨、上网划拉划拉、分门别类归置归置,就既能耸人听闻,又能显出俯视一切的深刻,正是典型的浮躁心态下的浮躁做法。而这样的做法,该刊已经延续了若干年,至今不思改进,也算在浮躁之路上走得比较执着。1999年的报道汇编成书,毛病汇到一处,已经 严重到一望便知,而他们居然又将其继续延续到2001年,不知道是过于自信,还是过于迟钝,或是除此就没有别的招数可用?
中国传媒确实有病,也确实需要有人对其进行认真而冷静的批评,但最好不是由最浮躁的一家传媒,以其惯有的最浮躁的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