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 次) 时间:2001-12-15 14:27:51 来源:书女 (232323) 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7月12日 14:55 新周刊
中国媒体魅力榜
令狐磊/文
2000多份报纸,7000多份杂志,要从中挑出各具魅力的十家优秀媒体,竟然一点也不困难——这是多么奇怪的事!
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前,在中国的《纽约时报》、中国的《华盛顿邮报》、中国的《时代》、中国的《纽约客》、中国的《福布斯》、中国的《明镜》、中国的《队报》成气候之前,媒体们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出彩来,比成为国际性传媒重要得多。
一句话,中国不缺忠实读者,只缺有魅力的媒体。
中央电视台:最“巨无霸”的传媒
贵为“国台”之尊的中央电视台,以其涵盖中华大地的覆盖率、八个频道的全方位资讯架构和一系列强档栏目的“魁梧身材”,中国最“巨无霸”的称号当仁不让。从这个全国最具舆论影响力和最财大气粗的传媒“巨无霸”身上,我们可以依次开列“新闻联播”之权威、“焦点访谈”之尖锐、“东方之子”之感染力、“新闻调查”之探求真相等新闻王牌栏目,但重要的是,央视在新闻操作上的革新和拓展,已经成了中国媒体们的标杆尺度。遇上香港回归、三峡工程直到最近的云南玉溪抚仙湖水下古迹勘测,央视出动的庞大集团军都让其他媒体望尘莫及,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可能是,“巨无霸”的央视仍然会漏一些“细节”让捡到的媒体欣喜若狂,这可是央视也没有的新闻呢!感觉就像以弱胜强,中国队爆冷灭了巴西。
《新民晚报》:最四平八稳的传媒
当这个时代浮躁得冒泡泡的时候,《新民晚报》仍然以其固有的操作方式继续维系着可贵的平心静气和自我海派气质,仍然走得四平八稳,不狂不躁。毕竟这是一份创办于1929年,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当前报业大战的霎时风起云涌对这个具备72年的历史底蕴,发行量达175万份的老牌大报来说,只是坐看风云而已。“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这条办报宗旨依然完美地体现在每天的《新民晚报》上。你不可能痛快地在它上面读到某条热点新闻的追踪炒作,但你也放心你不会错过当天的任何一条重要新闻,四平八稳,可贵的坚持,尽管有点与时代脱节的感觉,不怕,上海人怀旧嘛。
《南方都市报》:最擅“造势”的传媒
《南方都市报》本来是可以不痛不痒糊里糊涂地活着的,《新快报》催生广州报业竞争新格局后,本来还是一份八卦小报的《南方都市报》猛然发劲:于是八卦戴安娜车祸、八卦98世界杯、八卦克林顿性丑闻……八卦尽身边一切能及之事,再八卦一回自己,把编辑记者一并往前台推。新闻源成为他们的“造势”源,一系列的纵深报道,一系列的扩版,从1998年异军突起侵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鼎立的报业市场,到1999年悄然南下深圳入侵特区市场,直至2000年扬言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连续造势使自己实现惊人一跃。尽管这份报纸的炒作八卦、张狂自恋得有点忘乎所以,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从新闻包装和发行营销的造势上来说,《南方都市报》最为擅长。
《北京青年报》:最志满意得的传媒
稍稍有点看报经验的读者都知道刚冒起那时候的《北京青年报》是如何的风风火火。这份浓眉大眼,喜欢用特大字号的标题郑重其事地贯穿整个版面,并且时不时来多版专题特刊的报纸,完成了周报、青年报到综合日报的迈进,《北京青年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居功至伟,甚至有学者纷纷探讨“北京青年报现象”。功成名就后,《北京青年报》给人的感觉却是志满意得,不思进取了,人事制度、新闻洞察力以至版式的老化等因素让它在这两年内都没有让人拍手叫好的举动,反而另一方面却在不断流失顶尖人才。的确,《北京青年报》是劳苦功高的,但它可以更好的,为何对自己的地位轻易满意呢?遗憾。
《新浪网》:最不能忽视的传媒
很遗憾地,学者反复鼓吹的“第四媒体”革命仍然没有在中国获得标志性的成功。但新浪网作为中国最佳新闻门户仍然成为网民和绝大多数传媒中人的默认首页,每天打开电脑上网看一段新浪的新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很多传媒也是这样工作的:今天新浪上有条新闻说什么什么的,我们可以把它做大跟踪一下吧?尽管新浪上的新闻大多数还是来自传统媒体的拷贝,但其强大的统集能力和远超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仍然让传媒人兴奋,好啦,这么多新闻,我编的这个版不用愁了,呵呵。当新浪为了规避政策的风险,力图打造一个综合的门户而不是纯粹的“第四媒体”以维系在纳斯达克上的表现时,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新浪这个新传媒。
《城市画报》:最小资的传媒
《城市画报》最小资已经路人皆知。可以肯定的是,城市画报挖掘了一个潜在的市场——“小资”,并且把它变成自己唯一的卖点。剑走偏锋的《城市画报》的冒起得益于他们释放的感觉思维,得益于其年轻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也得益于他们还是一本新生杂志,但市场的考验还在后面,卖点的单一和反复性也让读者容易厌烦。毕竟《城市画报》创造了一种小资化的全新阅读方式,尽管拿起这本杂志,翻了半天也不知道里面的文字究竟在说什么——为何非要弄懂?你这人太不小资了。
《南方周末》:最值得期待的传媒
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唯一一份能全国发行的周报这一事实可以证明《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广告语果然不虚,但“一纸风行”的背后是这份报纸积数年之功所树立的纸面“焦点访谈”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尽管不断的改版使其能够以多元化的内容笼络更多的知识分子和“小资”读者,但其着意打造的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使它自己成为了老百姓或者更具体点说成为了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这份报纸常常把人们的周末弄得有点沉重,有点义愤填膺,有点不忍休闲,更要命的是它常让人为它的“下一份”捏着一把汗。《南方周末》的“一纸风行”与其说是一种发行量,不说是一种“民意”更恰当。
《南方都市报》:最具入侵性的传媒
1998年异军突起侵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鼎立的报业市场,1999年7月悄然南下深圳入侵特区市场,2000年11月分辟经济、娱乐新闻叠侵入专业刊物市场,同年扬言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伴随着连串的张扬扩版,最具入侵性的报纸非《南方都市报》莫属。张扬是当前中国盛行的都市报的本性,然而具备《南方都市报》这种入侵力度的,中国唯一。《南方都市报》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力度是惊人的,读者还刚刚从别的媒体零零星星地知晓的时候,这份报纸已经疯狂地准备了一大叠的纵深了。“都给它先做了”,对其它媒体来说,《南方都市报》是可怕的入侵者。尽管这份报纸的张狂和自恋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但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尤其是报人。
《广州日报》:最财大气粗的报纸
时至今日,《广州日报》仍然深藏在铺满高架的广州人民中路旁,毫不起眼,但无人敢否认《广州日报》是中国当前最富有的报纸。广州日报集团2000年的收入是12亿,年纳3亿多是广州第二大纳税户,第一位是电力,第三位才是电信局。广州日报规划的有世界最大室内广场的报业文化广场仍然按兵不动,他们先去投资连锁店、书城、购书配送体系和有板有眼的大洋网,分拆上市只欠东风。
《环球时报》:最敢说不的传媒
这份有着《人民日报》背景的国际时事类的报纸,是国际时局动荡时很多中国人必看的,而其每期的头条标题也是中国所有报纸最敢说不的:“中国从来不怕威胁”、“美国落选自作自受”等等,特解气。动用驻外记者独立采写环球新闻,《环球时报》的存在代表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这份编排不怎么样的新报,在北京能卖得很火,至少可以说明,民心需要这么一份能为他们高声说不,声讨帝国霸权的报纸,而其丰富的资讯以及鲜明的中国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取代《参考消息》的潜质。
《北京晚报》:最舒服的报纸
不知有没有人研究过,在全国都市报热潮下,大都市北京为何出不了一份都市类报纸?无它,北京人有一份阅读得舒服非常的《北京晚报》。在全国晚报一片江河日下的形势下,《北京晚报》仍然舒服地活着而且更有魅力,可能是恰好地北京的日报晚报同根生。《北京晚报》有一种可贵而简约明快的报道态度,有着简洁雅致的漂亮版式,有着一种人文的关怀力量。当我们阅读它,发现它在每条新闻后面都不厌其烦地加上J105、X107等记者编辑的编号时,一种隐隐的责任和关怀正蕴含在里面,心底踏实舒服呀!
《北京青年报》:最郑重其事的报纸
直至今日,火爆一时的《北京青年报》“郑重其事”处理新闻的态度仍然值得所有传媒中人敬重。这份喜欢用特大字号的标题来贯穿整个版面,并且时不时来多版专题特刊的报纸,虽然有时可以在头版看到他们对彭丹云南出车祸的“郑重其事”,但我们也要为他们每日的“明日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栏目的“郑重其事”表达我们的敬佩。当然在内容形态上把报纸做得像杂志一样的“郑重其事”则更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胆识和大气。走过挑战者阶段的《北京青年报》,郑重其事还能奏效吗?
《三联生活周刊》:最“知识分子”的传媒
很多人在不便直接说出自己的知识品味如何不俗的情况每每要提及这本杂志,而作家苏童则干脆说,阅读《三联生活周刊》有服用强力维生素的感觉。的确,对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三联生活周刊》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知识分子的态度洞察时事的媒体。也许《读书》等文化学术评论杂志比《三联生活周刊》更为知识分子化,但在这个新闻信息化的时代,《三联生活周刊》每每站在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展现他们的睿智和率性,自然更具群体亲和力。虽然其粗糙的版面以及大量“非常独到”的二手资讯已引来不少同业的微词(有人就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很好蒙”),但其特有的知识背景和它着意张扬的文人传统,在中国目前的时事生活类期刊中独树一帜。
《城市画报》:最小资的传媒
《城市画报》最小资已经路人皆知。可以肯定的是,《城市画报》挖掘了一个潜在的市场——“小资”,并且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唯一卖点。更重要的是,它在重新勾划出小资这个群体的精神肖像的同时,也有效地创造了一种小资化的阅读方式。《城市画报》的小资,得益于其年轻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得益于他们释放的感觉思维,也得益于中国一大群毫无个性的杂志的陪衬,尽管拿起这本杂志,翻了半天也不知道里面的文字究竟在说什么——为何非要弄懂?你这人太不小资了。
《成都商报》:最会经营的传媒
《成都商报》不是一份专业报,它是一份市民报,《成都商报》不是一份以新闻包装见长的报纸,但它是国内最会经营的报纸。这份全国人民无法看到却多有耳闻的报纸并非有哪条新闻举国震动,而是以国内最早抢滩“传媒借壳上市”的第一报概念名震天下。全国没有一家报纸能像《成都商报》这样成功地把采编和资本经营部分战略分开,《成都商报》成立的“附属产业”博瑞集团已经成功依托传媒概念,从容施展其资本手腕了。这点,即便是资本雄厚如《广州日报》一时亦难达到的经营理想。
《体坛周报》:最稳的体育报纸
一路平稳走来,直至拥有体育类报纸的大哥地位,《体坛周报》一路走得很稳。就如足球联赛,获取冠军的球队肯定是当季发挥最稳定的。《体坛周报》深谙此道,扎实据点在国内联赛城市的专职记者和遍布欧美各大足球强国的国际记者组成体坛周报的豪华采写队伍。他们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把国内只有中央级媒体才能成型的报道队伍组建起来,阅读《体坛周报》的新闻是一个享受,不偏不颇,又不失却趣味,你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大报甚至是通讯社风范。但他们以一份专业报纸的产业力量办起《足球周刊》,也是一如的从容稳定,不狂不躁。
榜外榜
《羊城晚报》
报业元老,其新闻创造力一度率全国之先,舆论影响力亦曾远涉大江南北,新闻的高度准确权威和屡屡的新闻改革,堪称南方的新闻发源中心。
《扬子晚报》
在全国晚报纷纷被日报、都市报追击的普遍“现象”下,《扬子晚报》是为数不多的继续在本地拥有巨无霸地位的晚报:尽管南京报业竞争很激烈。
《新民晚报》
当这个时代浮躁得冒泡泡的时候,《新民晚报》仍然以其固有的操作方式继续维系着可贵的平心静气和自我海派气质,也许正是如此,它仍然是发行量最高的晚报。
《大河报》
《大河报》在中原大地的成功是必须的,人口大省和悠久的古都历史沉淀需要这么一份走群众路线和动脑筋办报的都市类报纸,不是大都市,所以大河报也没叫大河都市报。
《精品购物指南》
庞大的北京城和北京人购物习惯造就了《精品购物指南》这种生活服务类报纸的成功,它甚至还是北京“最能贴近读者实际需要的报纸”。
《申江服务导报》
参照北京《精品购物指南》,同样巨大而商业繁华的上海城也接受了《申江服务导报》,渗入市场弥补了上海其他报纸在服务功能上的严重漏洞。
《财经》
在两年的新经济浪潮中,《财经》透过对热点经济现象的追踪和金融点评逐渐显示了它拥有汪丁丁作学术顾问后盾的非凡专业质素,“基金黑幕”更使之名声在外。
《互联网周刊》
牐牻奇平在中国IT界的地位足以成就《互联网周刊》的行业领袖位置,从普通新闻纸猛然变为定价高达19.8元的精品杂志,足见其已下定决心剑走高端。
《中国新闻周刊》
拥有当前国内其他新闻类杂志无法比拟的资源和后台:中国新闻社,就凭这个,国内很多杂志就艳羡得很。正因为如此,《中国新闻周刊》做的中国时政报道特别地尖锐透彻。
《时尚》
一个“时尚”金字招牌,延伸到女性、男性、家居、健康和旅游等各类期刊领域,法商背景的《时尚》已经暗暗布下连环马,期刊界中外合作的典型战例。凤凰卫视
深受内地喜爱的凤凰卫视,又是上市又是环球播报,声势逼人:结合精英的力量、适当的自由度和政策倾斜,再加上天才的努力能把自己做大。
电广传媒
一个“欢乐大本营”和一部“还珠格格”足以让电广传媒的传播力度渗透到中国每一个角落。在资本市场的呼风唤雨,电广传媒有意成为一个跨平台的大媒体王国。
城市报业大战烽火录
萧三郎/文
每个城市的报业在喧闹的城市里总是一个孤独者。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整天自吹自擂的孤独者,“昨天本报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应”、“打爆了报社电话”、“市长亲自过问”云云,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受宠。
牐牫鞘腥匀辉谛闹中按自己的定律流动,只不过多了些好动分子在旁煞有其事而已。
牐犝饫铮我们开列城市报业大战烽火录,以见证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存在。
牐牶捅本、广州、成都和沪宁这群正在火爆中的城市报业大战不同的是,武汉、郑州、长沙以及杭州、深圳这些城市属于战火的二线,它们或许正处于蓄势待发中,或许处于疯狂过后的冷静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本准入和时机成熟,它们随时都可以喷发。
北京战区:号角已经吹响
萧三郎/文
[兵团]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华时报 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晨报 北京青年报 劳动午报 经济观察报 精品购物指南 华夏时报
[领军人物]崔恩卿 朱德付 肖培 何力 陈星 王彦 杨平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繁,名字正、派头大、行业全。据统计,目前至少有二百家以上的报纸在分割北京报业市场,一旦真有了气候变化,岂能没有风吹草动?
北京新做娱乐报纸的是《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娱乐信报》有姜昆40%的股份,由姜昆的昆鹏网合作主办,业务上则由中盘雄起过《北京青年报》的老社长崔恩卿掌舵。姜昆是个演员,做网站是三流,办报纸,则是五流。虽有能人相助,依旧无力变天,《北京娱乐信报》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份的《北京广播电视报》的出现。
北京各大街道的路牌、电台、地铁站上蜂拥而至的《京华时报》的广告让人有身处一年前网络热潮的感觉。对一个拥有5千万先期资金投入,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背景和资本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北大青鸟”支持的新报来说,《京华时报》的成功企图“昭然若揭”。《京华时报》——正像它自己所标榜的一样,要成为“北京人的都市报”。这显然是在和立足北京50多年的《晚报》和90年代雄起过的《北京青年报》过不去。不过5月28日该报面世之后,业界人士夸奖的口气已经更改了很多,纷纷表示新品不尽人意,前途有待观察。
一直想进军北京报业主流的《华夏时报》最近的定位是做一份中国的主流民营报纸。从《北京青年报》转过来的执行总编杨平准备以三年时间做成中国主流民营报业的雏形。计划7月份左右推出新版报纸,力图一搏北京报业空隙。
想和《晚报》和《晨报》分切“蛋糕”的是新出的《劳动午报》。《劳动午报》从原来的《北京工人报》脱胎出来。后被招安到了京报集团,加上了“劳动”两个不伦不类的字眼。不知道他们所瞄准的是哪些劳动者?
《京华时报》出台的那天,《北京晨报》在北京推出中国第一份宽带《晨报》。读者利用专用浏览软件,就可以阅读当天印刷出版发行的报纸。从《晨报》弄出的这个不大不小的噱头来看,它也真是感觉到了压力。
《经济观察报》——北京4月推出的一份新财经类周报,跟南方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拼抢同一块专业“骨头”。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跟网络泡沫一样的问题,资本的反复性——可能是它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业界已经有很多人对传媒这个行当的热潮提出了冷静的看法,认为传媒是新一轮的网络泡沫,是又一次的圈钱游戏。反对者也云:似乎不能凭借惯性思维和简单的经验判断来得出结论。稍懂报业历史的人都知道,现代报业的彻底实现是在商业化大行其道的美国19世纪90年代,一条“90年代的分水岭”将现代报业的商业化、社会化和垄断化等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商业报纸要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主流;报纸发行要越过政界、知识界和社会上层,发行量大增,动不动就逾越百万份;报纸竞争之后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兼并现象。聪明的人都能看出来,北京报业市场根本没有一条合乎现代报业大战的“底线要求”。
一位传媒热潮的反对者说:“报业大战”,与百姓有什么关系,买哪份不都一样吗?北京,报业大战的号角可能已经吹响了,但是高手从来都没有真正上过路。
[大事记]
1999年,新闻出版署等多家单位就报纸产权问题联合发文将《中国经营报》社长王彦免职,《中国经营报》及子报《精品购物指南》由社科院属下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全面接管。
2000年元旦,《北京青年报》100版庆祝新千年,创北京报业记录。
2000年3月,拥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北京晨报》(与《北京青年报》合办)、《北京经济报》和同心出版社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
2001年,《北京娱乐信报》、《劳动午报》等报纸进入北京市场。
2001年3月,《北京青年报》搬进两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大厦。
2001年4月,经济类报纸中,从《中国经营报》和《中华工商时报》旁边杀出《经济观察报》。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登陆北京报业市场,同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成都战区:温润的城市火爆的报业
游子、陈晓彦/文
[兵团]四川日报 华西都市报 成都商报 成都日报 成都晚报 原商务早报 天府早报 原蜀报 四川青年报
[领军人物]李之侠 席文举 何华章 陈岚妮 黄远流 李宇西 王洪
80年代以来,《成都晚报》乘着“晚报热”的东风与市场先入优势发家致富,垄断了成都报业庞大的市场,因而身家过亿。然而日进斗金的它吃香喝辣时,不防《华西都市报》在报界奇才席文举的指挥下跳将出来发难,吵着糖要“大家吃了大家香”。在其的背后,是同样伸着一双怯生生的手的《成都商报》。于是同城相煎的一幕在这个温润的城市上演,结果是两个年轻力壮的后生打得老将每况愈下气息奄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外部资本渗入成都报业。财大气粗的资本巨头,动辄一掷千万扶持报纸,于是一大批新的面孔出现在市场上。《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一个个浓装艳抹,迫不及待地登台亮相,传媒市场上一下子热闹非凡——
新闻战: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就有记者出现。有人戏言,记者同杀人犯跑得一样快,只是杀人犯是急着跑离现场,而记者是冲向现场;
广告战:报社广告部的人满天飞,搞得企业老总们直呼“防火防盗防记者”。广告价格也乱得一塌糊涂,最高者10多万元一版,而最低者已经突破2000元一版;
发行战:你搞敲门发行,我就上门服务还赠送报箱加抽奖;
价格战:报纸售价普遍低于成本价,《商务早报》创刊时每份零售仅2毛钱,《四川青年报》与《天府早报》曾经免费向市民赠阅……
明眼人说,成都报业竞争的背后,其实是资本与资本的较量与搏杀。
但即便如此,成都报业仍掩饰不了其低层面竞争的衰弱体质。有人说,正是由于其办报水准的整体低下,才使竞争既惨且烈。试看今日之中国,有哪几个城市的报业竞争像成都这样,七家从定位到内容到版式等几乎都一模一样的报纸拼杀得一地鸡毛?又有哪几个城市的报业像成都一样,整天吵吵嚷嚷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在人文的高度上整体贫血,一如激进者批评这座城市的农耕文化: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像。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成都报业贫富悬殊,富者年广告收入高达2-3亿元,而贫者资不低债,亏损额已高达3800万元。
尝尽了竞争之甜也受够了竞争之苦的成都报人还目光如电,盯上了毗邻的重庆与昆明。他们骑马跨刀呼朋引伴,一路杀去异地办报,克隆出一个个成都报业来。于是春城昆明的报纸火了,一份报纸一度卖到5分钱。山城重庆也一下子冒出七八份市场报来,各报的户外广告排满雾都弯曲的车道两侧。
报业竞争的白热化反衬出成都广电业的苍白。唯一节目上天的四川电视台落地无声,在省内的收视率据悉仅为1.32%,广告虽反常地年年上升,但也才1个多亿,抵不上《华西都市报》的一半。成都电视台、经济电视台、有线台,名字倒数得出一大串,但节目名利双收的却乏善可陈。惟有一个“今晚8:00”,以小焦点访谈的口号略略安慰沮丧的成都电视人。
竟有托普集团在今年大举进军传媒业,狂注资金2000多万进入《商务早报》与《蜀报》,意欲建立其传媒帝国。可惜好梦未竞,两个月后就传出这两家报纸被砍的消息。成都报业的巨变惊醒了资本进军传媒的春梦。据悉,这次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果,将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即将成立的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紧张对峙,成都报业散兵游勇的竞争时代宣告结束。但圈内人预测,报业竞争并不会因此而消减,反而可能因此而更激烈。只是大家一致认为,办报水准将有所提高,低层面的竞争将渐渐消失,至少,不会再是“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像”了。
[大事记]
1995年1月,《四川日报》的子报《华西都市报》问世,年底日发行量便达到10万份。
1995年8月,《成都商报》突变为市民报,全盘模仿竞争对手《华西都市报》并取得成功。
1997年,《成都商报》牵头成立博瑞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3亿元,到1999年飙升至5亿多元。
1997年12月,《成都晚报》为挽救竞争中已经出现的弱势状况,被迫改为早上出版。
1998年秋,《蜀报》与《商务早报》等两家市民报加入报业竞争的圈子。
1999年夏,《天府早报》与《四川青年报》又奋不顾身地跳进报业竞争圈。
1999年6月,《成都商报》下属企业博瑞公司购买四川电器27.65%的股份,从而巧妙地完成了报纸借壳上市的惊险一跳。
2000年9月,中国西部首家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2001年5月,成都报业风云突变,《蜀报》与《商务早报》被有关当局清理出报业市场,同年6月,《成都日报》打出招聘广告,决定在7月1日正式出版,据悉将据此成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广州战区:三国演义变数未定
令狐磊/文
[兵团]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南方都市报 新快报 信息时报 粤港信息日报 足球报 南方体育 21世纪经济报道
[领军人物]黎元江 许光辉 李孟昱 程益中 沈颢
“广州一日游”还是去年由市长林树森首先倡议的广州旅游资源推广方案,而大多数广州市民还不知道的是,“广州媒体三日游”正在潜然兴起,这个提法听起来有点可笑,可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国内媒体中的杰出地位,内地的媒体纷纷派出专人前往广州这两个报业集团观摩学习,各式观摩团络绎不绝已成圈中故事。
的确,广州人应该为广州媒体们喝彩:《广州日报》年收12亿成为市属企业第二大纳税户,《南方日报》一直以来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省级党报,《羊城晚报》的新闻话语权在全国一直甚有口碑,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广告收入一年翻一番扩张速度之快为人咋舌,老牌《足球报》和“狂一代”的《南方体育》展现广州媒体在体育报刊上的突出势力,今年才创刊的《21世纪经济报道》架势逼人俨然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这个时候,也许已不用提《南方周末》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纸风行”了……
和别的城市报业大战不同的是,广州报业竞争虽也激烈,但却从未出现恶性价格战,在别的城市屡屡大搞低价战略甚至是免费占领市场的竞争方式,在广州传媒人看来都形如儿戏,价格永远是其次,报纸的质量才是首要问题;别的城市今年陆续出现的报业整合事件,其实广州在1999年甚至更早时间已经开始,三大报业集团已经规模化运作了;当别的城市为传媒人才缺乏或人员流失大为头疼的时候,广州已经对人员流动习以为常了,广州媒体长期形成的理性发展策略和完善的资本经营作风,已经成为一种人才的磁力了。
也许,广州媒体的神奇磁场得益于恰好的“三国”和仍在变动中的“演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如蜀国,原社长曹淳亮奉行战术主义,他创造的“新闻连载”体裁、策划的千里追猪记、树立的好军嫂韩素云等都写进了新闻学院案例,其足智多谋有如诸葛亮,创办《新快报》试图解脱晚报危机一统早晚报市,有如孔明六出祁山,可惜功亏一篑,晚报集团不得不采取三国演义后期蜀国般的韬光养晦策略。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如魏国,黎元江正如霸王曹操。黎元江一上马就大刀霍霍搞自办发行,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百家连锁店,建造全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以及北上寻求著名学府的博士硕士加入等等举动豪气逼人,犹如曹操积粮纳贤迅速一统北方的气势。三国中以魏国最为强盛,黎元江的《广州日报》也是财大气粗,推出全彩40版的《信息时报》也只卖5角,可见资金的充裕!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如吴国,吴国多将才,孙策、孙权、周瑜、陆逊们层出不穷,现在的南方报业也是人才鼎盛:程益中、沈颢、刘洲伟、陈朝华等杰出报人令旁人艳羡三分。吴国能联合魏国灭蜀国,在于将才的充裕和不拘泥于一人之力。当别人沦于套路的时候,人才架构合理的南方报业以其新传媒势力的名义如走马花灯般眼花缭乱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戏说广州报业也许过于小说化和理想化了,实际上,当前广州报业变数甚多。一方面广州报业自身仍在演变,《羊城晚报》的印务中心也在建设中,一旦投入使用,晚报施展的空间将大为广阔,不久前晚报滚动印刷报道“广州体育馆爆破”,就痛快地告诉了广州的同行,最会做新闻的还是《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具备了雄厚的资本,但如何用好资本的力量,仍是疑问;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周末和都市报屡屡涉险,不得不让人担心。另一方面,当外部资本开始渗入传媒业的时候,广州报业应该惊醒的是,为何最近的资本注入和自己挂不上钩?当外国传媒势力觊觎中国和未来的大传媒革命后,广东这群“三国英雄”还能像现在这么威风吗?
[大事记]
1996年5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成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
1997年7月1日,《广州日报》推出97版香港回归特刊震动报界。
1998年10月,《羊城晚报》出版40年精选回顾辉煌。
1998年4月1日,《羊城晚报》推出《新快报》挑战日报市场。
1998年5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同时成立。
1998年6月,《南方都市报》折腾世界杯打响第一战役。
1999年,广州报业的大整合年。
2000年,《南方都市报》扩张到72版成为中国每日出版版数最多的日报。
2001年5月,风行深圳的《南方都市报》遭深圳封杀,是月广州日报旗下《信息时报》改四开版综合日报。
沪宁战区:嘈杂经济巨头寂寞的报业
牛吃草/文
[兵团]新民晚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新闻午刊 申江服务导报 上海一周(上海) 扬子晚报 现代快报 南京晨报(南京)
[领军人物]金福安 寿光武 陆炳炎 徐沪生(上海)
周正荣 田涛 关文 黄铁男 秦继东(南京)
时至今天谈起城市报业大战时,沪宁是一块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这丝毫也不能说明这里寂寞,寂寞永远只是相对的,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往往并不能代表虚华浮世的状态。冷静地看待沪宁两地江湖在过去两年里所演绎的历史,他们的区别还是显在的,寂寞是同样的寂寞,而寂寞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
上海,这个可能在东亚发展得最为瞩目的经济区,有着无比活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广告市场,这一切任何一个媒体中人不可能熟视无睹。在湖南电广创造了电视神话后,上海广电也随即在世纪之交完成了它试图成为航母的重组;上海城市报业的老大——文新报业集团也是一种带有搭售性质的合并,遗憾的是在这些老牌传媒的合并进程中,并未创造出什么新的神话来,抱怨倒是不少,所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能见到的弊端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影子。所幸的是,经济上的富足掩盖了体制上的薄弱,媒体的日子并未因两年来的碌碌无为而惨淡。巨大的市场空白也使成功来得相对容易,一张克隆了英国《timeout》的城市生活指南周报——《上海一周》,在去年年底推向市场后,这张原名《上海文化报》脱离了老态龙钟的文新集团后,立即焕发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力。短短百天之内,就实现了盈利。一个看来已无新意的策划只要脱离体制在上海就能获得如此轻易的成功,这不能不让外人想入非非。
与上海相比,南京城市报业的日子要热闹得多,也要惨淡得多。这个有着“大萝卜”称号的城市正以“价格盆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市场中的媒体自然不能除外。1999年5月9日,以一家小报面目出现的《江苏商报》在开出了两毛一份的优惠价后,一时间江湖大乱,依靠价格进入市场使媒体业突然出现了一场意外的“繁荣”,当随后而出的《现代快报》将价格创到一毛的新低后,全国都在惊呼!在一个本不算太大的城市里,早晨的报摊上竟然有8张报纸在同时叫卖,不一样的背景,一样低的价格,当市场上已经沦为一毛的报价不得不靠行政力量被提升到三毛的时候,报业的狂飙突进让读者和身处其中的传媒体会到了市场带给他们的急速膨胀的快感和阵痛。
这是一场本身就与所有的市场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战斗,即便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公式来计算这些报纸所面对的经营状况,也很容易得出他们在玩一场需要有大量赌资的你死我活的豪赌。在南京,除扬子一家报纸盈利,其余各家无一不面临亏损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少则数百万,多达上千万的亏损使得一些并无资本背景的报纸不得不面临倒闭或者易主的窘境。这场本就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战争并未触及从内容到经营上的真正桎梏,在媒体泡沫还未到来之前,南京可能已经经过了一轮泡沫的洗礼。
地域文化并不能左右的沪宁媒体更多期待的正是一场真正的“体制风暴”。而事实上,
“体制风暴”从来都不指望体制自身,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加快,这种预兆日益明显。在上海,时代—华纳、维亚康姆等众多境外媒体巨阀频频出水,并安下了粮草官;在南京,经济上的弱势使得资本的进入呈现另外一种景象。4月份,广东神秘资本入主《江苏商报》,几乎与此同时,《经济早报》也称找到了新的东家,本地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其救命稻草,就连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主办的《江南时报》也不甘寂寞地声称有了一千多万新投资。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嘈杂的沪宁江湖上,可能正是这种反常的寂寞让它包含更多的可能,有空间就有可能,谁能说,日后的媒体江湖上不会有沪宁报业军团的身影呢?
[大事记]
南京
1999年5月9日,报人黄铁男祭起《江苏商报》大旗,以两毛钱的报价杀入市场,引发南京报业大战。
1999年7月,《现代快报》以一毛钱的价格强力介入市场。
2000年2月,在宣传部主持下,几家报纸达成关于报价统一为三毛的备忘,但不久,《现代快报》打破默契,报价恢复为一毛。并迅速上扬,发行和广告危及《扬子晚报》。
2000年11月,新华报业属下《每日桥报》更名《南京晨报》,阻击快报,引发新一轮报业大战。在负债经营中,有着后盾的《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三家得以硬撑,形成早报三分天下,而其它各家日渐微弱。
2001年5月9日,《江苏商报》宣布引资成功,同时该报改版,转向经济,表明退出综合性早报市场的争夺。同时,《经济早报》也易主成功,《江南时报》也积极融资,南京报业出现分化。
上海
1998年8月上海《文汇报》与《新民晚报》合并组成文新报业集团,随后,上海解放报业集团成立,上海报业市场形成了两大报业集团主宰的格局。
1999年底,《上海商报》开始资本运作,虽建树不大,毕竟为资本进入作出了尝试。
2000年10月12日,《上海壹周》创刊号在上海各报亭出摊。一张垂死的《上海文化报》在脱离了文新集团后,改头换面成《上海壹周》后,奇迹般地复活了。
2001年4月,解放报业集团下的《新闻晚报》诞生,试图以全新的市民报纸形象向不温不火的上海报业市场里放个炸弹。
当资本爱上传媒
阿韬/文
继新经济投资热潮之后,国内资本似乎“咸鱼翻身”般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中国目前的形势是,一方面是数十亿计的资本大肆涌向传媒,一方面是每隔个三五天,就有一份新报纸或新杂志诞生。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讲:“传媒是一架宝鼎,引天下英雄共逐之。”
鏖战江湖国内资本群雄逐鹿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全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的桂冠戴在了头顶,麾下有10多份报纸。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则一直是广东省的纳税大户,虽然近些年发展速度蹒跚,但实力仍不可小觑。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最近两年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标榜“关注民生”的《南方周末》年收入数以亿计;《南方都市报》最近两年冲上了大报行列,《南方体育》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已与《体坛周报》和《足球》呈三足鼎立之势,上海复星将注入巨资为《21世纪经济报道》在报业商海中的搏击“推波助澜”。其它新出台的报纸大多是由其母集团出资,一方面反映了广州报业市场竞争残酷各报业集团拼命地上新项目,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广州的媒体领域纳入资本的家族性。
《经济观察报》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而三联集团在3年之内8000万元的巨资注入使得《经济观察报》算得上国内第一家由民间资本控股的财经类报纸。《经济观察报》正在进行类似股份制的股权分配,除三联集团绝对控股外,也将继续汲纳资本让其它机构或个人参股,而在职工内部也将进行股权的分配。
《财经》,运作模式可谓独特。投资方控制发行、广告、财务和人事,媒体只提供内容模式。去年即告赢利的《财经》预计到今年下半年,主办方不到1000万的投资可以完全收回。据悉,现在有多家资本找到《财经》谈投资事宜,其中不乏港资性质的大型投资公司。
托普集团今年春节后给《商务早报》和《蜀报》两家报纸各投入了1000万元,现在看来,这2000万面临着打水漂的危险。“托普集团原计划通过对《商务早报》、《蜀报》、《四川青年报》、《天府早报》等多家报纸的投资,实现其‘组建传媒帝国’的梦想。”托普集团的一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
抛开托普的受挫不说,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内资本进军传媒领域的生力军:3月初,巴士股份(600741)注资《上海商报》5000万元,手握50%的股份;4月中旬,上海强生(600662)发起组建“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强生投入1.6亿元占有80%的股份,而目前的上海强生已投资《新财经》杂志和《理财周刊》;诚成文化(600681)投资《希望》杂志;湖南投资(0548)也准备两年内为《名牌时报》花出1000万……
资本就报纸和杂志的投资,有股“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味道,在电视方面的投资现在似乎要稍稍好一些。
资深的媒体投资人王长田,他旗下的光线电视作为节目的内容提供商,制作的“中国娱乐报道”节目被数百家电视台争相播放,为光线电视带来了滚滚财源。
1月初,湖南电广传媒(0917)投入巨资8600万,创办了长达2个小时的大型财经节目“财富中国”,该节目已在多个电视台成功落地,而赛迪传媒(0504)也已投入巨资,推出两档大型的IT类电视节目《环球IT报道》和《互联生活》……
心仪已久 国外资本跃跃欲试
与国内资本的群雄逐鹿相呼应,国外资本也垂涎于中国的传媒市场而跃跃欲试。只是,国外资本大多保持低调,入华显得小心而谨慎,实质性的大手笔投资很少,多数只是试探性地打打擦边球。
前一阵子,默多克麾下的新闻集团欲控股网通一事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而4月份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宣称外资不得进入网络,新闻集团的这一美好愿望恐怕要泡汤。
新闻集团中国区的负责人表示,新闻集团目前在中国的业务屈指可数,难于与传媒搭上边际:与《人民日报》“合资”了PDN XINREN信息服务公司谈不上真正进入传媒产业,天津的金大陆公司是做影视后期制作的,其技术服务的性质也谈不上入主传媒,在广电和网络方面,唯一的动作是让中国广电用了它一个下属软件公司NDS的一些基础设备。然而,新闻集团旗下的早已进入内地的凤凰卫视和[V]频道还是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精明的人都明白,新闻集团扮作沉默的羔羊只是一时的,若中国的政策一有松动,新闻集团肯定会携巨资“大举入侵”。
迪斯尼也将眼光瞄准了中国。3月,海虹控股经营起迪斯尼网站的中文版和迪斯尼的相关产品。
4月,拥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公司和MTV音乐频道的传媒巨头维亚康姆(Viacom)开始在中国搞出一系列动作拓展疆域。其董事长雷石东(Redstone)亲自来华,与中国高层领导频频会晤,此前,维亚康姆旗下的MTV音乐频道已进入内地,雷石东此行的目的是将旗下的儿童电视频道Nicklodeon争取在中国落地。维亚康姆中国区总裁李亦非也表示,“真正国际性的传媒集团都是‘如狼似虎’的,等到中国的媒体政策趋向于开放的时候,中国本土也许会出现规模较大的媒体经营者,而这些经营者将会让维亚康姆饶有兴趣地纳入并购范畴……”
不久,福布斯公司的首席营运官蒂姆希·福布斯一行悄然来华,而贝塔斯曼已在上海滩安营扎寨,他们在中国静待进入传媒领域的机会。
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最近与“哺育”自己近6年的投资商国康公司撕破脸皮彻底决裂。汤姆网(TOM.COM)闻“腥”而来,对注资《三联生活周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汤姆网是一支有心投资传媒且实力雄厚的资本生力军,它频频的“暗送秋波”使得《三联生活周刊》按捺不住与其开始了投资事宜的洽谈,外界传言出手阔绰的汤姆网将会投入5000万巨资。
值得一提的是,杨澜任主席的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集团也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圈地”。为打造自己的内容提供商的角色,阳光文化斥巨资购入或自行制作“以历史文人为主题的”专题性节目,已于去年在国内兴建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工作基地。而且,展示其内容的窗口——阳光卫视也已开播,并在国内取得了落地权,涉外小区和三星级及以上的酒店都可收看。ESPN也从中央电视台的嘴里掏得了甲A的转播权。
目前中国电视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境外数以百套的华语卫星电视正觊觎广袤的中国大地,一有机会,它便落地开花。
今年初,美国时代华纳斥资香港的华娱卫视,一口气给华娱的资本据说是1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香港设立了节目制作中心,凤凰卫视也在深圳设立了节目制作公司。STAR牐燭V终于撬开了中国新闻媒体难以开启的大门,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其实这个办事处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型电视台。台湾的中天新闻台也将在大陆申请成立办事处,准备开通大陆新闻的常规连线直播报道。这些都表明中国电视和境外媒体正面交锋的战鼓声已打在了我们的鼓膜上。虽然这些外资没有从国内媒体借壳,但他们在传媒领域的频频出击势必会对国内的影视传媒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投资传媒风险与变数并存
业内人士撰文指出,中国的传媒行业存有无限的商机。传媒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会为传媒业的持续投资注入动力,传媒本身也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传媒对舆论富有导向力也使得投资商可利用传媒的影响力从相关行业获利,再加上传媒集团在主板成功上市的刺激,国内的传媒投资热潮仍会持续升温。
目前看来,中国的传媒市场确实是“高烧不退”,在中资和外资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传媒市场异常活跃。
“过多人的进入就意味着残酷的竞争”,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繁荣的表象下,中国的传媒市场已隐隐显露出危机。
前不久,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新政策,称年度内企业的广告投入不得超过其销售额的2%,就依靠广告收入过日子的媒体而言,虽然中国的广告市场呈持续增长之势,但这一不利政策的出笼还是犹如给他们套上了一道“紧箍咒”。
留法博士曾铁勇指出:“中国的传媒市场,随着入世的临近,中资和外资汹涌而入,只有少数佼佼者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可见,各类资本就传媒领域的“盲目性”跟进是花钱树敌手的短视行为,最终会“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更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的是,目前投资于传媒的国内资本对市场竞争认识不够,“想搞联合而不想搞对抗”,大多只希望在业内进行横向的整合,“以这种心态来迎接国外传媒巨鳄的入侵是非常危险的,国内资本有可能被‘通吃’。”北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俊杰教授不无担心地表示。
政策上,传媒领域也存在着诸多的变数。政府曾明文规定,目前国内的媒体不得私营,若有资本入主的话,遇有产权纠纷,概以“借贷”或”馈赠”的形式来处理。而托普集团的股权突变就是一个明例,若归于借贷,可作为民事主体的《商务早报》和《蜀报》已不复存在,民事权利和义务虽已转至相应的报业集团,但要他们拿出现金来“归还”给托普恐怕是托普的一厢情愿;若归于馈赠,于托普集团来说确是显失公平,有被暗算了一把的感觉。
要与时常变换脸色的政策打交道,这恐怕是各类入主传媒的资本倍感头疼的问题。
当然,注入了资金还不能万事大吉,最大的风险还来自于媒体的经营运作。抛开残酷的竞争不说,媒体虽然有较强的赢利能力,但并非立刻能收回成本大肆获利。媒体从投入到赢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周期一般来讲是较长的,要有长期投资心态而不能有短期投机的思想。内容是否详实生动,版式是否活泼多样,风格是否咸淡相宜,广告商是否接受和认可等等,这些都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没有个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媒体是成不了气候的,投资商的获利更是无从谈起。由此看来,投资商的目光须放长远一些,且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后盾,须具备一定的媒体经营运作理念,沉得住气且有较强的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才有可能熬到出头之日“坐收斗金”。
目前看来,资本与媒体的恋爱并非一帆风顺,矛盾无法调和时,所面临的选择就只有“各奔东西”。国康与《三联生活周刊》曾于1995年10月签定6年期的合同,规定国康每期对《三联生活周刊》投入4万元,《三联生活周刊》在严格的财务控制下稳打稳扎地向前发展,并逐渐在多如牛毛的期刊群中打出了名气。到2000年时,鉴于《财经》、《南风窗》等的挑战,《三联生活周刊》着手增加员工收入、改善办公条件并加大发行力度,并准备将双周刊改为周刊,投入上的剧增中断了1999年以来该刊的赢利。《三联生活周刊》希望国康增大投入,而国康的如意算盘是“紧缩银根”,低投入多赚钱,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彻底谈崩。最终的结果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办单位三联书店赔付了一笔款项提前终止了合同。可见,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与媒体存在着决裂的可能,若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会留下累累的创伤,媒体的发展会受到负面影响,资本也白走了过长的弯路。
“传媒业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若思考不够而盲目跟进的话,只会增加传媒的泡沫成分,”包括神州在线的副总经理李剑在内的多个专家表示,“传媒业不是想玩就能玩的……”对媒体投资的狂热炒作,也难怪人们会将它与Nasdaq科技股泡沫联系起来。
钱已义无返顾地投进去了,赢利与否的答案也终将会姗姗来迟。
数风流人物还看明朝。传媒领域的国内外资本大军鏖战正酣,风险和变数犹如道道关卡,究竟鹿死谁手,究竟谁能笑傲江湖,且让市场和时间来检验罢。(文—陈球)
传媒概念股
中视股份(600088)
横跨旅游和影视两大行业,而市场又更多地把它看作传媒概念股,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该股以经营无锡“水浒城”、《三国演义》、《太平天国》等影视拍摄基地为主。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定位为一个节目制作公司。
电广传媒(0917)
中国传媒第一股,绩优电子传媒概念股,由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发起,主营业务是广告、节目和网络三个板块,紧密依托湖南卫视、湖南有线、湖南生活频道、湖南文体频道及湖南广播电视报等省级广电媒体,形成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良性互动,而广告业务在未来几年内将是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目前拟投资23个电视城域网,组建宽带网络公司,预计有线电视用户可增至170万人。
歌华有线(600037)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第一股,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运营的企业,已建成覆盖200万用户,传输47套电视节目和多套立体声广播节目,歌华有线属于广电系统内部地区性有线资产首次整体上市。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宽带网络优势,开展了宽带ip,cable modem的应用及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东方明珠(600832)
由上海广播电视发展总公司、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每周广播电视》报社四家单位等同时发起,成立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24日上市,主营广播电视传播服务、娱乐康健、电视塔设施租赁等,兼营音像制品、三产。1998年5月出资4亿元投资上海东视广告公司,从而涉足广告业务;公司业务收入中有33%来自电视转播信号传输,40%来自电视塔观光经营等综合收入。公司目前最有前途的是三网合一的上海有线网,东方明珠持有该网29%的股权。
赛迪传媒(0504)
大股东CCID(赛迪集团)是隶属於信息产业部的中国创办时间最早、最权威的IT媒体集团。它拥有以《中国计算机报》为首的十六家IT专业报刊媒体,在收购了亏损的ST港澳借壳上市后,投巨资制作了两档大型IT类电视节目《环球IT报道》、《互联生活》进军全国,并很快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成功地实现播出。
博瑞传播
中国报业第一股(原四川电器)。《成都商报》控股的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四川电器为壳,用5000多万元收购四川电器原大股东成都市国资局的大部份股份。在这份地区性报纸的鼎力扶持下,股价从5.19行情时的13元左右扶摇直上,早已创下了上市5年多来的最高点。
上海强生(600662)
斥资1.6亿发起组建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传媒的股权投资和经营、宽带网络的投资和经营、纸制媒体的发行、多媒体的广告经营等,上海强生也将更名为“上海强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吹响了大举进军传媒业的号角。
巴士股份(600741)
上海这家上市公司与《上海商报》共同组建上海商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商报实行借壳上市,其中“巴士股份”持有《上海商报》五成权益。
媒体与投资一览表
报社 投资方
京华时报 北大青鸟
经济观察报 山东三联集团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复星实业
三联生活周刊 Tom.com国康
计世系列 IDG集团
中计系列 赛迪集团
互联网周刊 高在郎个人
北京娱乐信报 昆朋网
科学时报及子刊网络报、科技新闻周刊 联想集团
新财经、理财周刊 强生
中华合作新报(已停刊) 圣象集团
新周刊、焦点 三九集团
舞台与人生、希望这一代 成诚公司
风采 杉杉集团
LOOK世界都市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
成都商报 成都博瑞传播
时尚 法国
前程周刊 51job.com
青年时讯 Tom.com
商务周刊 厦门信达
资本市场 首创集团
经济导刊 中信集团
山东商报 山东商业集团
上海商报 巴士股份
名牌时报 湖南投资
Chip 德国弗戈
科技新时代、个人电脑等 富国基金
瑞丽系列 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