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 次) 时间:2001-12-15 14:18:48 来源:书女 (232323) 收藏
[摘自:新闻业界]在银行为呆帐犯愁、股票投资者走不出困境、房地产商面对卖不出的物业寻死觅活、电脑网络挺不过萧条危机、商场宾馆因为没有客源倒闭、出租车生意日见冷淡、服装业进入全年全天候大甩卖怪圈的同时,报刊产业却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
人们突然发现:各地报纸传媒大多都成了地方利税大户的前三名,成为利润率高于房地产业、娱乐业的暴利区域之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今繁华都市的主流报刊都俨然是棵棵摇钱树,来自各行各业的投资者纷纷暗为折腰。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对1999大众传播格局曾作预测:进入市场成熟阶段的报业越来越遭遇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的压力,努力把自己的规模“做大”将成为越来越多的报纸不得不顺应的一种潮流。
经过激烈竞争之后,报业市场自然会慢慢走向有序。报业通过不断调适,应会出现分层分群传播,形成特定的报纸,特定的版面,特定的栏目。而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劣势报必然会被无情淘汰出局。
北京:为了明天还活着
作为首都,北京是政治文化的晴雨表,报纸市场竞争在此最为激烈。北京的报业市场一直“划分”得较为清晰,主要是:信息服务类、新闻报道类、杂志专题类。但在今天越演越烈的报业大战中,各类报纸、杂志已厮打成一团,跨行跨类。这是各种报纸杂志的目标广告客户多是重合或交叉,而递到百姓面前的新闻纸种类又实在太多所致。
原就竞争比较激烈的信息服务报纸中的《精品购物指南》1999年已扩成四开100版,其1998年广告经营流水近2亿元,成为国内市场消费类报纸的龙头;紧追其后的《购物导报》,版面也达68版之多,而且改为杂志式包装,令人耳目一新。一度来势凶猛的《为您服务报》领导层则表示,养精蓄锐,争取5个月打翻身仗。
以新颖活泼而著称的《北京青年报》在1999年每周扩至132版的同时,亦采取一系列大的改变:如根据读者对报纸所设栏目的评判,裁掉了数个“不太受读者欢迎”的栏目,而比较赢得读者青睐的“新闻周刊”、“下周刊”等则重点经营,同时加大报纸在全国的辐射性和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性。一贯稳坐钓鱼台的《北京晚报》在竞争中受到强烈冲击,一些广告客户因其门槛高,将广告转投到其它更市场化的报纸,减少了对晚报的投放。1999年《北京晚报》扩为每天24版,且扩版不提价。同时,更突出市民特色,增加知识性、服务性版面。对于的《北京晚报》全面改版,创办《世纪导刊》等贴近性栏目,业内专家认为是因为市场所致,不由它不变了。
号称北京第二份晚报的《生活时报》面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3月份也调整了编辑方针,改变了读者定为,着眼于为白领阶层服务,提高报纸档次。
1999年,在北京有10多家报纸扩版增容。北京日报在1999年明显加强了报纸的服务功能,虽然“帮您办好事”、“给您提个醒”、“商品质量咨询热线”等栏目已开始受读者的关注,但报社认为,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还应增强服务意识。
1998年7月份才刚刚创办的《北京晨报》在扩版增容方面也毫不示弱,每天由8版扩为16版。业内人士对这份报纸的特点概括为:在出版上突出一个“早”字,内容上注重一个“全”字。
面对竞争,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为首的各大中央部委所属报纸纷纷推出专版,下来抢摊儿,打得如火如荼。在竞争渐入高潮的过程中,有“本儿报”之称的《北京电视周刊》、《科技新闻周刊》、《一周便利》、《北京青年周刊》等都奋勇争先去瓜分有限的广告重点投放行业。计算机、房地产、家电、化妆品、医疗保健、汽车、商业零售业等行业几乎在这些报纸杂志中都占有显要专版专刊。
如今,在京城的报业市场上,专刊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专刊版面新颖独特,标题通俗活泼,印刷优美精良,文章短小精悍,内容贴近生活。在报摊上远远望去,姹紫嫣红,着实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州:战略性集团作战
广东的报业竞争素来有名,近来发展又有新态势。
1979年广东公开发行的报纸只有8种,到1998年已增加到130多种,报纸数量和总印张都仅次于集中了所有中央级报纸的北京而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尤其是从1996年5月到1998年5月,在广州一个城市里竟先后出现了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目前三大集团共拥有20种报纸两种刊物,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其中广告营业额在1998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与此同时,这三家报业集团都拥有设施先进、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国内200多种报刊,还经营有连锁店、房地产、纸业等非新闻性企业。在多年前,这三家报纸都各自有自已的发行范围和读者群,彼此之间和平共处,很少言及竞争。自从三大报业集团组成后,相安无事的传统平衡态势被彻底打破,一个互相抢占市场的竞争局面日益激烈地展现在广东报人面前。
《广州日报》凭借自办发行多年所积累的实力和优势,清早派报,送报上楼,使订报居民在清早出门喝早茶时就能读到或买到日报。之外,《广州日报》与内地一些城市日报的面孔截然不同。它不但版面在全国日报中最多,而且一直追求“生、猛、海、鲜”和丰富多彩。除了党政新闻报道外,社会新闻、国内新闻、港、澳要闻及股票、证券、经济投资、房地产、生活报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一应俱全。
生存在夹缝中的《南方日报》也不得不在加大新闻改革力度的同时,在1999年实行自办发行。与此同时,将原来的海外市场报停办,改出《南方都市报》,这张风格鲜明的都市报,目的明显是对着晚报,争夺广州市的读者群。
在全国报界颇有影响的《羊城晚报》也自有高招。为了扩大在广州市的读者群及发行份额,不停地扩充和改换版面或栏目,提高可读性和时效性,并及时推出了“广州生活版”,接着又收购了原《经济快报》,彻底改革后在1998年创办一份鲜亮火爆的《新快报》,增加了与其他两大报业相抗衡的阵地和实力。当然,《广州日报》亦不甘落后,在羊晚增加广州版后,随之增加 “珠江三角洲”新闻版,目的自然是争夺《羊城晚报》在这个地区的读者群。从广州报业竞争来看,都带有集团化、规范化的效应,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高屋建瓴式的战略化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各自的报纸越办质量越高,读者群在不断扩大,新闻的品类在不断的增加,报业市场更为壮观。这种竞争虽也十分激烈甚至残酷,但这无疑有益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公民知情权及素质的提高。
成都:三国演义显端倪
成都地区的报业竞争目前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偌大一个蓉城,却有《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蜀报》、《成都商务早报》、《天府早报》等多家报纸为赢得市场争得互不相让。随着竞争的持续与深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与其它报纸的距离渐拉大,呈现出“三强争先”的格局。
在这三家报纸中,创刊最早的《成都晚报》在成都报业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广告收入都曾独领风骚。正是这片极具诱惑力的市场使得《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新兴都市类报纸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来。《成都商报》依托商报集团优势,在对市场受众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后抓住读者关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报道,甫一推出,便以崭新的新闻视角和快捷的报道节奏令人耳目一新,发行量连连攀升。而《华西都市报》更走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家由四川日报社1995年元旦创办的报纸问世之初便以独特的办报理念在新闻界引起震动。它敢于曝光,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敢于为老百姓说话,使它在读者心中享有较高威望。其创办两年便将《成都晚报》挤下了老大的位子,发行量迅速突破五十万份,成为都市类报纸中最耀眼的明星。而《成都晚报》在面对两家“小兄弟”咄咄逼人的攻势时显然并没有对对手的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表面优势过于自信,仓促应战,直接导致在短兵相接的发行大战中先后被《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击败,在三强的格局中略处下风。
《华西都市报》把出报时间“别出心裁”地定在上午10点左右,与晚报上午定稿排版,中午印刷,下午出报的模式背道而驰。正是这招“时间差”吸引了众多希望先睹为快的成都读者,在《华西都市报》挺进山城重庆时又再立新功,给雄踞山城的《重庆晚报》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使其被迫提前出报时间。《华西都市报》推出“随订随看,送报上户”后引起连锁反应,《成都商报》、《成都晚报》也推出了类似服务。各报也更加注意增加服务种类,开辟各种专版,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利用都市报传播的交互性,使读者不只限于一个接受者,也成为一个信息的反馈者。显而易见,这些举措最直接的受益者不仅是广大读者,而且还有报纸本身。
面对愈来愈烈的竞争成熟的读者消费群,蓉城报战还将继续下去,但无论谁胜谁败,都将给发展中的中国报业留下一份宝贵的经验和深深的思考。
武汉:战国七雄逐鹿
虽说武汉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操作方式,广告市场总体份额和广州、北京等地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但其竞争中的火药味儿已日渐浓烈。
从1999年2月初开始,江成市民每天可以看到本埠出版的7种日报。他们是:《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今日快报》、《市场指南报》。有人认为:武汉报业从此进入了硝烟弥漫的春秋战国时代。
武汉这场世纪之战,实际上早已拉开了序幕。两年前,长江日报社审视天下大势,得出结论: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报业集团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调整报业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是必然之举。两年间,长江日报社接触本地区一些专业报、行业系统报等小型报纸,最终于1996年和1998年底接办了《文化报》和《少年文学报》。与此同时,《长江日报》在完成从8版扩充为16版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办报新举措。在机关报订报的市场空间日渐饱和的情况下,长江日报紧紧盯上了零售和家庭订阅的广阔市场。而这一特定受众,显然又不能以宣传功能为主的机关报来实现,于是,《武汉晨报》作为一种都市类报纸应运而生。同时,接办后的子报《文化报》也于1999年实现了全面改版。
报业竞争是互动的。同在武汉的湖北日报社近年的动作同样大刀阔斧,在扩大《湖北日报》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对报业城市中心市场的抢夺。湖北日报社明确的认识到,报业发展的支柱不仅仅是发行量,更重要的是广告量,而广告的中心市场在中心都市。湖北日报社做起分割都市报业蛋糕的大文章。在《湖北日报》中增加武汉新闻版的同时,又先后办起了《市场指南报》和《楚天都市报》,并在1999年底将《市场指南报》改为日报。于1997年元旦诞生的《楚天都市报》和全国很多其它省会城市的都市报一样,很快的弥补和开拓了机关报鲜有另售的市场空档。两年中,他们攻城拔池,很快在荆楚大地取得理想效果。《武汉晚报》作为早期都市类晚报,面对市场激烈竞争,近来更是刻意求新。一方面极力追求轻松活泼,服务百姓,为民解忧;另一方面又极力减少早期形成的“机关报”色彩,向新型都市类报纸靠近。不仅如此,为了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改革试验田”,武汉晚报社于2月1日推出《今日快报》,力求使《武汉晚报》与《今日快报》在新闻传播时段上“实现一早一晚的滚动、联动”,相互呼应,形成两个拳头,参与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七家本埠日报逐鹿江城格局据此形成。激烈的竞争自然在后头。
西安:谁升起谁是太阳
西安地区的报业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报纸之间的新闻资源争夺战、发行大战、广告大战打的却是硝烟四起。
目前,西安报业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为首的三强争霸和《消费者导报》、《各界导报-百姓周报》、《西安日报》、《星期天》、《企业信息报》、《劳动周报》、《法制周报》等报纸群雄逐鹿的格局。但处于第二集团中的诸家报纸短时间内对三强构不成致命威胁 西安报业的竞争基本是在《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三家之间展开的。 1998年,《华商报》的崛起打破了《西安晚报》与《三秦都市报》之间多年的暗中较劲局面,刺激了西安报业的竞争。
1997年7月1日,发行量不足2万份,负债已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迫于生存的压力,依据市场需求全面改版,定位为“市民生活报”。改版一年间发行量就突破了40万份,并在省公证处进行了公证。不到两年时间,《华商报》便把《西安晚报》从报业老大的位子上挤下来,成为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在三强中,创刊最早的《西安晚报》长期雄霸西安报业市场,一枝独秀,无人争锋,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曾独领风骚。在受到《华商报》的强悍冲击时,仓忙应战,原有的办报思想体系受到了挑战,同时,又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在真刀真枪的发行大战中败阵。
《三秦都市报》作为《陕西日报》的嫡系,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既决定了其发展潜力,又限制了它的发展。在竞争初期,《三秦都市报》由于认识不足,被甩了下来,使之在与《华商报》和《西安晚报》竞争中处劣势。业内人士认为,《三秦都市报》是一头正在甜睡的雄狮,一旦觉醒,其发展势头必将猛不可挡。当然,如不彻底革新,也许永远是一只睡眼惺忪的雄狮。
目前,无论是《华商报》,还是《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都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机会对三家报纸是均等的,各家报纸也都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1999年,《西安晚报》进行了全面改革,相继推出《经济专刊》、《新闻周刊》、《一周金页》等有特色的专刊。在报纸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出报时间由原来的下午3点提前到早晨5点,加入到街头发行大战,红帽子、红马夹的售报人员随处可见。《三秦都市报》除对版面进行了改进,提高质量,充实内容外,红帽子、黄马夹的零售人员亦遍布大街小巷。《华商报》意识到,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将会长期存在,初战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和解决《华商报》因队伍年轻所带来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外部的竞争、内部的不足使《华商报》面临着或明或暗的市场危机,故《华商报》提出了“创可持续发展的报业品牌”的战略。
报纸之间的竞争,也启动了读者市场,为其他报纸的崛起提供了读者基础,在内容风格上也为其他有别于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目前,《各界导报》、《企业信息报》、《劳动周报》等处于第二集团的一些报纸已改版或即将改版,欲向三雄冲击。不言而喻,西安报业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好看。谁是真正的称雄者,往后看三步,方有答案。
上海:从早晨打到日落
在1998年的《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组成联合报业集团之前,上海已在一定范围内有着不同层次的“兼并”。这些兼并从是形式多于内容,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从《劳动报》“领”走《上海文学》开始,上海报业的兼并趋势已公开化。
1999年元月名声刚落,兼并了上海原《新闻报》的上海《解放日报》就迅速推出了《新新闻报》,在全国率先打出“一日三刊,滚动出版,重大事件,连续报道”的旗号。他们在清晨有以经济信息和海内外要闻为主的《新闻早报》;中午11点有消费和服务等为主的《新闻午报》,而这种在午间出版发行的报纸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之外,该报在下午2时又有以休闲、娱乐、消遣等为主的《新闻晚报》,这张晚报的出现,打破了一张《新民晚报》独步上海的传统格局。目前的上海市,不仅有《解放日报》、《文汇报》两份大型日报,而且又有晨报、午报,再加上两张晚报主其它一些专业报,在新闻资源有限的空间里,报纸之间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面对《解放日报》的这一重大举措,去年组建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亦不甘示弱,在上海迅速创办了一份以时事新闻为主的《新民周刊》,引起广泛关注。据称这份新出炉的《新民周刊》其发行量也达到百万份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