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2001'软件产业3个关键词语 - IT观察 - 钟敏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5 次) 时间:2001-12-13 16:26:19 来源:钟敏 (钟敏) 原创-IT

解构2001’软件产业3个关键词语

2001年,对于中国软件产业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在经历了.COM经济泡沫破灭,IT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在整个IT行业中,软件产业给予我们充分的慰藉。
从这几年软件产业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和经验积累所带来的厚势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突破。我们可以预见地是,国内软件行业的这种厚势在今后几年内有可能因为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滚动发展而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阶段,软件企业中的类似”联想”这样规模企业的身影会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清晰。
我们试图用转型、上市和并购这样三个关键词语来描绘2001年整个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轮廓。尽管不能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但从某方面来讲,这几个词语确实可以算得上是今年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1. 转型
转型并不是今年软件产业专有的名词,但是对于今年的软件企业来说,确实是转型的关键一年。由于技术和资本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如何壮大或者说蜕变,成为软件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同时也是遭遇的最大挑战。
在2001年,不仅有软件厂商主营业务的转型,也包括其他IT领域厂商向软件领域的转型,甚至还包括软件厂商在某个产品领域的转型。2001年比较引人注目的转型类型是财务软件厂商向ERP企业应用软件领域的转型,其中已经宣布转型的厂商包括:用友、金蝶、安易、新中大等一批财务软件市场中的翘楚。而在IT其它领域宣布向软件领域进军的包括联想、北大方正等,在北大方正集团的企业定位里面,专业软件产品开发商已经赫然在目。
在产品方面,金山大规模调整战略结构,通过金山毒霸切入到了杀毒软件市场,而中软总公司推出了全面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及系列安全产品,并宣布将全面进军信息安全领域。表明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前景。而东软也放弃了”系统集成商”的身份,代之以”解决方案提供商”。
就转型的产品类型来看,早在一年前,众多软件厂商已经在蓄势,比如用友的ERP产品早在1998年用友就投入200多人进行ERP产品NC的研发,而金山毒霸的研发也是在3年前进行的。但是如果从转型的时机来看,如果单纯依靠公司既定的策略,这些产品不可能如此早就投放到市场,或者再从深层次讲,这些公司的战略转移并没有按照几年前甚至是一年前的计划进行的。从某方面讲,是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强行先行催熟了转型的时机。
无论是企业战略的转型还是产品的转型都折射出产业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我们预计明年软件企业转型的力度将加强,而转型效果也将得到检验。
2. 上市
2000–2001年.COM经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却给予软件产业一个受关注的机会。从金碟公司在香港创业板,用友在主板上市成功,在给予软件创业者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标志着资本与软件企业发生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正如北大张维迎教授所说的,”一个企业只有两种东西可以出售,一个是企业的现在,另一个就是企业的未来,出售现在的东西,我们叫做销售,出售企业未来的东西,叫融资。”企业是如此,产业也不例外,软件产业”美好”的未来引众多资本竞折腰。按照我国软件产业的目标,2005年,我国软件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的8倍左右,而中国软件产业远远落后于硬件软件的现实,在让资本看到软件产业有多”软”的同时,也看到了软件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
2001年资本市场上有几个场面值得注意,一个是用友发行当天就轻易突破百元,并且目前一直在55元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相对于前不久的大熊市,可以说表现非常好了。另一方面,在深圳高交会上IT展馆中唯一的亮点也就是软件企业,而由用友、金蝶、创智、东软、托普等上市软件企业的集体亮相尤其受人瞩目。
这些场面虽然比较细微,但是从中折射出的某些东西值得回味。而在采访软件企业中,记者了解到由于二板市场无限期推迟,包括金山、瑞星等在内的众多软件企业正准备转移目标,通过主板上市。对上市的期待只是资本与软件企业亲密接触的”冰山一角”,在与风险投资商的接触过程中,记者发现风险投资商正从.COM经济破灭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对于他们来说,软件产业的美好前景无疑是治愈伤痛的良药。
不过2001年只是资本与软件产业亲密接触的预热阶段,不仅仅是风险投资商,包括产业投资和整个资本市场都在与软件产业的接触过程中,寻找与其结合的良机,从这方面来讲,2002年软件企业的”上市潮”和风险投资涌向软件企业的浪潮将会来得更猛烈。
3.并购
并购是3个关键词语中最没有形成气候的一个词语,因为与.COM经济时代大规模和大面积的并购行为相比,软件企业之间的并购不仅没有形成规模,而且也没有形成层次。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并购”无疑会是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软件企业赶超国际型大软件企业的一个契机,更何况,2001年软件企业并购大潮已经初见端倪。
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阶段,主要的论据在于与中国IT产业中硬件厂商发展不同的是,软件产业规模化效应远没有形成。仅从软件企业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窥视出软件企业在规模方面的羸弱:2000年从事软件开发、研制、销售、维护和服务的软件企业超过10000家,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突破50人的规模,就是这10000多家软件企业所完成的销售额也只有550亿元,其中软件市场只有23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完成了550万和230万。
无论是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还是软件企业自身的发展,并购与被并购无疑是最佳选择,”不在并购中成长,就在并购中消亡。”以用友、金蝶这样的向ERP厂商转型的财务软件厂商来说,生产制造模块无疑是它们最羸弱的部分,如果单纯靠自己的研发,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巨大的机会成本,给予了对手超出的机会。早在用友上市之时,王文京就表示要并购一些相关联的企业,而据记者所知,用友的一些并购已经完成,其中就包括台湾的一家生产制造软件企业。
在资本倾向于软件产业以后,软件企业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就是并购。从国际型大公司如微软、Oracle和CA来看,无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