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40 次) 时间:2001-12-10 17:44:04 来源:李影 (李影) 原创-IT
CMM“落地”上海遭遇尴尬
本报记者 李影
1994年在上海华腾软件公司负责海外项目的张士平经常往返与上海与美国之间。当时华腾的项目管理大部分由美国天腾公司帮作,有8年项目管理经验的张士平也就在此时率先接触到了CMM新概念。CMM让张士平过眼难忘的是:透明度。透明度的增强也就意味着软件开发项目的可控和可预见,这让张士平很“解渴”。他开始泡在天腾公司的图书馆里,把CMM有关的资料统统“荡”下来,拿回公司细细研究。1996年,张士平在华腾张罗了“项目管理办”,主抓软件开发过程的透明度。2001年,愈做愈大的华腾启动部门经理以上的人员学习和培训CMM,2002年正式从CMM2级认证起步。
从融合CMM,到全面推广CMM,华腾整整走了5年。尽管最后的级别认证还没有到手,但先得CMM精髓的张士平已经“偷着乐”了,“它最大的妙处是帮助企业不断成长。”
但这种理性的做法在国内并不多见。CMM在上海甚至中国“落地”遭遇到不少尴尬。张士平也对业界出现的“为CMM而CMM”的炒作甚感担忧,“CMM是一套循序渐进的管理思想,并不要求一拥而上,或一步到位。”他推荐的方法是,先在企业局部搞个CMM试点,在实践中看到CMM带来的价值后,再推广。
(小标)CMM江湖水也浑
ISO9000不知从何时起让人“又爱又恨”。“谁都可以做,做完之后束之高阁,软件企业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一位看不惯ISO9000在国内“泛滥成灾”的软件业业者痛心地告诉记者。
之所以出现这种“跟风”现象,这位业者分析认为,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新事物时,国内软件企业业主普遍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企业在实施中出现偏差。CMM也“难逃此劫”。
记者采访中发现,专家们对CMM的共识是:CMM 对软件企业建造质量体系的指导性更甚于ISO9000,CMM不仅仅是软件问题,认证问题,它是一套理论,一种思想,必须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来量衣裁剪。
上海一家颇有实力的软件公司,甚至想一次送100多号人来浦东软件园培训CMM,遭到培训方的婉拒,“你们可以先导入CMM理念,但一定要和现成的项目融合起来实践,切莫贪多求大。”
上海世范软件公司CMM高级咨询顾问陆逊告诉记者,软件企业实施CMM,从原先的无序到有序,必将涉及到机制、组织结构、投入产出等系列问题,这对大多数的中小型软件企业而言是一场阵痛,有时控制不好,甚至出现负增长,严重时会对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浦东软件园培训中心主任汪弘熙坦言,目前作CMM评估的高昂费用确已超出了上海地区大部分中小软件企业的心理价位,软件企业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可通过培训先试试水深,自觉地用CMM原则把内部的项目开发过程管理起来。他认为ISO9000与CMM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第三方认证评估,后者是对自己能力成熟度不断改进的一种模式,企业首先要了解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对照CMM不同级别中的KPA(基本软件工程)加以解决,再对照,再解决。
(小标)CMM关键词:可见、可控、可预见
浙江一家著名的电信运营商曾与深圳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签署一个应用项目,谁知工程进展过半,软件公司突遭变故,老总带了手下一拨人出走了。这家电信运营商叫苦不迭,因为走的这批人都是项目重要的开发者。
以往,软件企业某些关键的开发人员离开后,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使一个项目前功尽弃。而在CMM框架中,运用2级中的一个KPA就可以使员工自觉而规范地管理软件生产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阶段性产品、产品源代码、文件以及最终生成的产品。
CMM的核心精髓正在于可见、可控和可预见。换句话,CMM不是教企业一套现成的方法,而是教企业一套管理的原则。它告诉企业怎么做软件工程,有哪些要求,如何检验,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个框架为软件工程化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模式,并不是将这个过程简化为一步——从0到1。
在2001年6月出任上海世范软件技术公司总经理之前,顾召良原先的公司已经在系统集成里打拼了8年,但他一直很困惑,企业为什么总长不大,作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软件开发项目为什么企业没有积累,每个新项目都得重头开始?而在认识了CMM之后,他觉得困扰已久的难题“迎刃而解”了。这个发现让他决心拉出一批接受了CMM“洗脑”的人组建成一家新公司,用CMM流程打造的新的项目管理规范来开发产品,并帮助更多的企业真正理性对待CMM,共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经常可以在CMM前看到“通过”、“认证”等动词。世范软件CMM高级咨询顾问陆逊认为,对国内软件企业来说,了解CMM和通过CMM是两码事,CMM是一套思想,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而是否过级,过几级只是水到渠成的事,绝不能为认证而认证。
业界人士分析,单纯强调CMM认证,如果没有积累的话,大概两三年之后,就有可能软件企业墙上到处都贴着CMM的认证证书,而CMM却像前几年的ISO9000一样有名无实。“那样就是CMM的悲哀了。”顾召良说。要想避免这种局面出现,就要超越为了认证而认证。
顾召良认为,目前CMM在国内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第一是政府官员,即代表政府驱动市场成长的官员对CMM的理解能否深刻、理性。政府只有扶持导入CMM理念的软件企业,才有可能把上海软件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第二是软件企业里的“一把手”,即“一把手”能否静下心学CMM至关重要。当前仍有半数以上“一把手”把CMM当成“一阵风”似的概念炒作。
第三是重要的行业用户,即像电信、银行这样的大行业里的CIO能否接纳、认可CMM。市场拉动需求,没有用户对CMM的需求,就不可能驱动软件企业蹋上CMM之路。
因此专家建议与其提倡软件企业过CMM认证,倒不如提倡企业实实在在按照CMM原则,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顾召良说,华为很早就着手CMM,但极少听说他们过了几级CMM,CMM检验标准在于最后的产品是否规范,市场竞争力是否增强。据称,华为是国内第一家把工程师送到印度去培训的IT企业,并率先联合印度公司在当地设立开发中心。而印度是全球CMM普及和推广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背景)关于CMM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 SEI)应美国联邦政府的要求开发的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商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质量的方法。1991年,CMM1.0版本面世,1992年,他们又推出了CMM 1.1版本。
CMM提供了一个评估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以及工程能力的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认证标准。CMM标准共分为五个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从低到高,标志着软件生产的计划度越来越高、生产周期越来越短、成本也越来越低。业内人士认为,“CMM既是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用来衡量类似期房的软件质量的保证书。”
除此之外,CMM还是一个软件生产工业化的产物与检验标准,是软件工程化的核心环节。CMM为软件企业进入工业时代制定了一个大纲。
文章评论:CMM“落地”上海遭遇尴尬《计算机世界·华东市场》 - liuyee - 2001-12-11 11:17:08
李影,一切可好? 代我向原来的兄弟姐妹们问好!
RE:文章评论:CMM“落地”上海遭遇尴尬《计算机世界·华东市场》 - 阿城郎 - 2001-12-11 23:26:52
哈哈哈哈 你们竟然认识 还哥们 呵呵呵
RE:文章评论:CMM“落地”上海遭遇尴尬《计算机世界·华东市场》 - 李影 - 2001-12-11 23:28:21
【(李影)回复(liuyee)的大作】 刘肠:今天哥几个吃火锅还惦记着你呢?天冷了,你多添点衣服,有机会到上海别忘了看哥一眼呀?他们都安好呢,我们推了新版,非常有荣誉感,得空给你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