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聚焦 “最后一公里” - 欢乐英雄 - 李力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8 次) 时间:2001-12-05 11:34:48 来源:李力林 (鬼子) 原创-IT

某著名IT企业经常在电视上做一则广告:在天山脚下,一位骑马的牧民得意地向伙伴炫耀,自己的生意已经上了互联网,做到了南方,做到了广州。当他的伙伴促狭地问他:“你知道广州在哪里?”这位憨厚的牧民猜测着四处乱指,最后尴尬地笑起来。
这个广告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为农业发展提供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提醒我们:中国的农民很多还生活在非常闭塞的环境里,没有去过“象铁岭这样的大城市”。他们与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近似隔绝,是中国信息最贫乏的地带,也是对信息需求最迫切的一群。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时期,同时面临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上优质、低价农产品的竞争威胁,农业发展受到资源、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
对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把传统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拓宽传播渠道,建设完备的农村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把更多有效信息及时地传送到农民手中,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无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焦点。

农村和农民等待“最后一公里”

近几年,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出现连续丰收,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但在农业获得连续丰收之后,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少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究其原因,除了产品结构、产品本身质量、农民对市场经济不适应等表层原因外,农业信息不畅,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引导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应该看到,农村和农民既是农业信息的消费者,也是农业信息最直接、最广泛的信息源。从广义上看,农业信息化 “最后一公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送信息进村到户的最后一公里,也包括从农民和农村采集数据,整理、分析成农民直接可以用的有效信息的过程。没有“最后一公里”的双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将成为“空中楼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村市场和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网络建设上,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区、市)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中国农业信息网,其他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全国商情信息网、中国农科院信息网、中国农软信息网、衡州110等一批有影响的网站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地方农口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各种新闻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在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农村市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覆盖农村经济领域的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初具雏形,农业系统现有33条信息采集渠道,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信息的整理、分析、发布也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信息体系还不健全。在日前举行的“21世纪国际农业信息管理、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刘坚指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省份信息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开发出多种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农民开始通过网络寻找市场信息、发展生产。而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信息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手段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足,软件缺乏、运行较难”的状况。
在较早前中国农业科技服务网(九亿网)的开通仪式上,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也指出,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知识刚刚起步,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农业信息资源缺乏,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伟克介绍,在我国,农村公众严重缺乏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手段。农业部一项调查表明,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的比率只占调查户的0.8%,通过计算机网络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不足0.2%,依据互联网信息出售农产品的农户不足0.5%,但仍有27%的收调查的农户认为计算机网络发布农业信息最方便、最便宜、最快捷。这表明农民认同新的信息技术,迫切需要更多的有效信息。
纵观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信息采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采集标准不够规范。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窄。在信息结构上,直接为市场、农民服务的市场供求、科技等方面的信息不能满足需要。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少,缺乏动态的分析、监测和预警包等。而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极为完备。在美国,甚至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变化也作为农业经济信息加以调查。
可见,加快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北京农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颙认为,国家应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问题,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业信息具有共享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只有在共享和重复利用中才能得到增值。

政府主导“最后一公里”建设

农业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一是政府,二是农民,不同于其他行业信息,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和社会性十分明显的特性,中央明确地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列为基础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建设,要求政府必须给予基础投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都十分注重投入。美国现代化农业高度发达,农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1.8%,但世界各国进口的粮食有一半来自美国。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从1862年成立农业部至今,一百多年来,从农业信息化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法制建设到技术手段,不断变革,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完整和健全的制度和体系。有人测算,美国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82%。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经验和模式,已为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美国政府除了有大量的基础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之外,每年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运行经费高达10亿美元,占农业行政事业经费的十分之一左右。
日本每年农业信息投资100多亿日元。农林水产省信息中心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借助公众网、专用通讯网等,把大型计算机、数据库,Internet 网络、气象情报、温室管理、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等系统,与用户联结起来,农民可随时查询使用包括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世界或本国或县甚至地图等信息。
在数据采集方面,发达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据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附近的阿斯曼鲜花批发市场负责人介绍:该市能在24小时之内,将全国各地生产的鲜花销售并配送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的支持。
在组织机构上,美国设有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局、农业信息服务局、农业统计局、农业经济研究局等农业信息机构,分别负责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统计分析和综合研究等工作。仅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局所属的美国农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系统,是仅次于国防部和联邦调查局的第三大信息系统。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它的办事机构,形成全球的农业信息网络。
德国各联邦、州、县等各级都建有相应信息机构,配备调查员对农产品进行产量调查;同时由政府立法成立农业和食品市场信息报告中心,负责收集市场信息,使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联系起来并形成体系。德国每年的农业信息经费高达1亿多马克,其中农场品价格采集费约2000万马克。
在我国,农业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同样扮演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角色。
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十五’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计划把中国农业信息网建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国家农业核心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实施网上信息联播,实现全国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农业部系统的18个专业网,将逐步实现农情调度、品种审定、验证登记等的网络自动化管理。
作为农业信息体系基础建设,农业部还将建设农业指挥调度卫星通讯系统。通过双向的卫星专网,首先使部与省农业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广域互联,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高效、通畅、安全的政府信息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建设覆盖地(市)、县的卫星多媒体宽带传播网,实现数据和视频的单向高速广播(DVB),使之成为农村市场信息传播的骨干网络,并积极进行建立全国农业信息服务呼叫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农业部还将根据全国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全国上下一致、标准统一,具有信息采集、存储、分析预测、传输、发布以及便捷的查询检索功能的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系统,以利于形成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便于农业部信息中枢进行有效调控,地方各个网站及使用终端能够灵活地分散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农业部计划加大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的力度。根据一些地方的做法,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可以依托乡镇农经站、农技服务站等部门。有条件的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要力争做到“六个一”的要求,即: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15年来,科技部“星火计划”的实施,形成了145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和227个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星火产业带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开展的“农业专家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立了12个专用数据库,已经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农业信息传播发挥作用。“十五”期间,科技部“星火计划”将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条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由国家组织并带动地方重点实施八大“星火科技燎原行动”。其中一条就是以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计划建成通达基层的全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和100个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县。

“农民网吧”的启示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现状及农业信息特点,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必须坚持多方投入,多种技术相结合,多渠道传播。除了政府的基本投入以外,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和用好资金,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与农村信息产业化的路子,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去年冬天,辽宁省农业厅与亿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了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在农村建起1000多个农家网吧,这些“网吧”由农民操持,面向农民经营,为农民提供准确实用的经营消息,并为上网农民及时发布信息。
辽宁亿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沈阳联通电讯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与辽宁省农业厅信息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成立的高科技的农业信息产业公司,于去年10月份正式推出《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实施方案。投资近千万元,主动出击,培育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为 示范户补贴资金配备计算机,免费进行培训,给予优惠的农产品和农资代理权。辽宁亿万信息 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转变为政府推动、协调,企业具体运作,政府搭台、企业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一种新模式。
如何有效地将农业网站上的信息资源真正送到农民的手中,送到田间地头,是辽宁亿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基层,辽宁亿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调查了解到, 各类农业协会、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以及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对信息的认识程 度较高,基本具备了利用互联网络获取、发布信息,进行农产品、农资贸易、技术 交流的条件。但是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匮乏,使他们距离互联网只有一步之遥。亿万公司决定,首先培育、引导各类农业协会、种养殖大户、 农村经纪人以及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触网”。通过他们的带动、示范、服务,为更多农民提供一个获取和发布信息的平台,打造网络与农户之间的直通车。
于是《农业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便应运而生了。示范工程将信息终端以“网吧”的形式办到农家,以点带面,将一举解决以往信息终端只延伸到县或乡,农民不能直接利用信息的弊端。
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克服以往示范工程的弊病,由以往“要我干”的示范工程转变为“我要干”的示范工程。海城市耿庄镇古城子村种植大户孙乃纯利用微机上网掌握行市,种甜菜卖上了好价钱,引得本村及附近村的农民眼热,积极投入。
辽宁省副省长杨新华对此评价,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不是与小生产匹配的,它是大生产、专业化发展的产物。现在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已经产生了这种需求,这是尝试的基础。辽宁省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机制,促进生产规模化是完全符合这种趋势的。
如果说辽宁农村信息科技示范户工程满足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需要,中山农业信息网则探索了一条与非农部门合作的新路。
1998年3月,中山市农委成立中山农业信息中心,同年9月,市农委与市电信局签订“关于联合建设中山农业信息网的合作协议书”,与电信部门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农口部门农业信息资源优势和电信部门电信设备及网络技术及维护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减少重复投资。
为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户中的普及应用,“中山农业信息网”对上网农户购置一台电脑在支农资金由流通专项基金给予每户2500-3000元的补贴,免入网手续费,给予免费装机调试,免费上网操作培训。免费为本地流通专业户、种养专业户制作网页,资料上网,及提供国内各大市场(特别是华南地区)市场价格信息、中山农产品产地交易价,使信息中心成为流通信息中介组织。为充分调动农户学习网络技术的积极性,中山农业信息网还采取培训收保证金,考试合格后才退还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中山农业信息网”开通至今,先后进行8次全面改版,访问量已经突破78万人次,在网上作推介的农业企业超过33家,专业流通户和种养大户共559户。中山网上经营第一人、农产品流通专业户梁全福,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在生鱼价格低迷的1998年7、8月份,成功开辟了福建市场,带活了中山生鱼的生产流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1999年3月11日,广东省副省长欧广源到梁全福家里参观后发出感叹:“这就是现代农业。”
为积极推进“最后一公里”建设,很多地区建立了“农业110”服务热线,通过电话搭起农民和互联信息网之间的桥梁。吉林省农科院信息中心则通过与联通寻呼台联手,把网络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手中。这一模式得到了科技部星火计划的扶持,将向吉林全省推广。
中国青基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乡村电子信息馆”,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成1万座“乡村电子信息馆”。通过多媒体光碟、IP技术和卫星数码传输,在农村建立起信息通道。 9亿人口的农村,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块文化市场,目前基本上没有被开掘。中国青基会提出,今后的建馆模式可以考虑采取软件市场营销、硬件公益捐赠的办法,就是为开发农村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营造条件。
在科技部、农业部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的支持下,北京光彩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断档、滞后的现状和农村用户大而分散的特点,于1999年3月开发研制了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户的信息接收和传输技术系统,以农信机为载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自去年8月底在北京通州区进行大范围推广,全区19个乡镇有15个实现了光彩农信网“村村通”,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到最后一公里”,进村入户的问题。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和农民已经有了迫切的信息需求。如果能够各部门联合,充分与各种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结合,利用广大农村市场的吸引力,调动社会各界投入,必将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结合的路子,克服“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个人对这种标题比较“厌恶” - 青年同志 - 2001-12-05 17:02:47

文章的内容粗读了一下,虚得很。鸟枪大炮架着,意却不在打鸟。大标题空新闻。当然本人只对这种文章厌恶,对作者无诽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