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45 次) 时间:2001-12-04 16:46:34 来源:杜红超 (dhc) 原创-IT
中关村是IT移民的世界。走遍中关村,你听到的大都是标准、不标准的普通话,当然,还有一些“外地普通话”夹杂着一些北京的儿话音,甚是蹩脚。从老总到中层骨干大都是北京“土著”的公司很是少见,晶合软件公司算是这少见中的一个。
最初起意与晶合公司合作成立“晶合洪涛软件公司”的时候,我当然没有料到最终的结果是把这个“晶合洪涛软件公司”卖给了一个做网站的朋友,而我更没有料到的是,在卖了这个公司之后,我还经历了一段给晶合公司做顾问的时光。这段时光,能够随时想起来就觉得有“晶合特色”的,就是关于“爷”的争执。
晶合公司的老总张友利和他的副手冯利群等人都是北京人,两个人的性格甚至面相都差别甚大,张总的细腻、沉着与冯总的豪放、直率总是让人有种相映成趣的感觉。冯总称呼人时,有一个口头禅,“爷”。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冯总很客气的一点头,“杜爷,久仰久仰”,后来我发现,大部分时候,他也是这么称呼别人,也就习惯了,大家彼此见面,以这种典型的复古式北京风格互致问候,一时间公司里竟然是“爷”的世界。最终,一直对此事保持沉默的张总,某日看到冯总向其属下打招呼的时候说“X爷早”,不禁极为不悦,咆哮道:“不要把这里弄成了爷窝”。
当然如果大家都是爷,就不平衡了,中关村软件商人们把“孙子”这个词送给那个自己实在看不上的人,某软件公司的老总不讲信誉,斥责的方式就是“某人,孙子着呢”,甚至,直斥他的最好方式,也是当面说:“你装什么孙子!”。
软件商中,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被人“X爷”的称呼,但一定都不喜欢被人当成“孙子”看待,于是,在大公司无法习惯的技术人员,要出来创业,自己单挑一摊,这个时候还不能说他已经具有了宏伟的规划,很可能仅只是不愿意继续品尝那种当“孙子”的感觉而已,于是,时下中关村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公司,街头的公司招牌不比宋代清明上河图上的茶楼酒肆多很多。
创业不是错,硅谷今天的大公司都是过去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问题在于,当中国的软件人才一天天都自己出去创业,没有人在愿意在大公司当“孙子”的时候,中国的软件企业就注定永远不能长大,看起来中国的软件人才也不少,甚至公司也不少,一旦真正跟国外的大型软件企业竞争起来,就马上低了半头,开始诺诺的说:操作系统美国厉害,我们不能做,中文平台美国人有操作系统的优势,我们不能做,数据库美国厉害,我们也不能做……
还有什么我们能做?不久前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和中国的IT巨头会谈的时候,说中国IT业今后可以在硬件方面发展,很少提到软件方面的事情,难道他也以为中国干脆就不要做软件了?甚至,有趣的是,代表中国的IT企业与其论道的巨头,没有一个是靠软件起家的。看来,中关村软件企业的领导人,与比尔盖茨见面打恭,以老北京的作风不卑不亢的问候“X爷好”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现在,还只能关起门来自己互相致意抑或互骂。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曾经就“爷”的问题发过一个高论,他说人一生下来注定了是孙子,自己爷爷的孙子,如果论资排辈,只能等到自己有了孙子才能当爷。想提前被人尊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如在亲戚中有所作为,自有八竿子打不着的表亲、姻亲等人来认这个辈份,自然也就当上“爷”了。
由此推理,美国人发明了计算机,建设了INTERNET的基础体系,也算是在IT领域先行了一步,以论资排辈的方式,自然永远无法超越美国人,既然传统的方步无法赶上美国那些先行者的足迹,在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国际IT巨头即将把自己的规模优势、先天优势更直接的扩展到中国的今天,恐怕也只能是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法来打破这种平衡--比如中国大公司的容人之量,比如小公司的横向合作,比如竞争对手之间出于产业发展考虑的自律,否则,用柳传志的话说,以前“关起门来穷横”的日子,恐怕难以维持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