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1 次) 时间:2001-12-04 00:08:24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六)
刘磊 方玉萍
60年代的流行
1960:饥荒
不久前还津津乐道“吃饭不要钱”的社员们突然发现肚子都填不饱了。从1959年起,饥荒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开始了我们的历史书上所称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这一时期,“吃不饱肚子”大概是全中国人最“流行”的感觉,而“瓜菜代”、“双蒸饭”恐怕也是最“流行”的食物了。
为什么亩产万斤、数十万斤的卫星刚刚放上天,饥荒就接踵而来?曾放出亩产13万斤水稻大卫星的广西环江县也许是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曾任环江县县委书记的王定回忆说:放出高产大卫星后,环江县的领导到处吹嘘环江的粮食已经堆积如山,无仓可放了。但实际情况是,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只有1.05亿斤,却上报为3.3亿斤。于是,上级便下达了0.71亿斤的征购粮任务。结果是,到了1959年春,环江老百姓的口粮都无法保证了,饥荒开始出现。
由于1958年的“高产”,1959年上级给环江县的粮食总产量任务竟达到了9.6亿斤,但实际产量仅为0.828亿斤。群众无粮可交,便将口粮、牲畜饲料粮都算入征购数。这使饥荒进一步蔓延了,不仅公共食堂断了炊烟,就连老百姓自家也长期揭不开锅,非正常死亡人数也日渐增加。
从全国范围看,1959年粮食产量仅1700亿公斤(比上年减产了300亿公斤),但却被高估为2700亿公斤,这样,当年征购粮食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大大增加。到了1960年,粮食更是大幅减产,使不少农民死于饥饿。河南信阳是饥荒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在信阳地委1960年底给上级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的数字:
正阳县原报去冬今春死一万八千多人,现初步揭发已
达八万多人;新蔡县原报去冬今春死三万来人,现在增加
到近十万人。……遂平县嵖岈山公社,过去只报死六百余
人,现在揭发死人近四千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有的队
人口死亡达百分之三十左右。
而就全国范围来看,据正式统计,1960年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人。有人推算,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左右。
1961:《红岩》
1961年那阵子还没有“畅销书”一说,但这一年出版的小说《红岩》绝对称得上畅销书——多次再版400多万册的发行量创造了新中国50年长篇小说发行的最高纪录,至今仍无出其右。
这部小说最初是自当年11月10日起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并随即成书出版,小说出版后被迅速改编为电影、戏剧、舞蹈、歌曲等各种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那是个崇敬英雄的年代。不仅《红岩》里的江姐、许云峰,还有《保卫延安》里的周大勇、《创业史》里的梁生宝、《红日》里的石东根、《青春之歌》里的卢嘉川、《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等都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偶像。也正是这些英雄构筑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旋律。
1962:《十万个为什么》
一年前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初版5册,到1962年出齐8册,分别是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动物。《十万个为什么》刚一出版就一炮打响,仅第一版就销了500多万册。这套书不仅为少年儿童所喜欢,也得到青年读者以至成年人的欢迎。
此后, 出版这套书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后改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历经修订,4次再版《十万个为什么》。直到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30多年里,《十万个为什么》累计发行量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这个数字是中国任何一部科普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说《十万个为什么》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是毫不夸张的。1998年,《十万个为什么》破天荒地以科普读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对这套书对中国科普事业做出贡献的的最高褒奖。
1963:“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是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一句口号。继1962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后,1963年9月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我们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留心阶级斗争的蛛丝马迹,工人可以停产搞阶级斗争,师生也可以停课去搞阶级斗争,而农民卖一个鸡蛋给什么人也牵涉到阶级性质问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宣布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1964: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一台反映中国近百年民主革命斗争历史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上演。参加创作编演的文艺工作者竟达3500人,规模可谓空前庞大。在这部大型歌舞音乐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上曾有过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歌曲,对一些广泛传唱的民歌和革命歌曲进行了艺术加工,配上极富造型特点的大型歌舞场面,使整个演出气势恢弘。
不久,这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在全国放映,掀起了一股“《东方红》热”。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哼上一首《东方红》中的歌曲,街头巷尾不时传出人们熟悉的歌声。
1965:毛主席语录
1964年5月1日,根据林彪提出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可以“走捷径”、“背警句”,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语录》。起初,《毛主席语录》还只是在军队内部发行,但迅速在全国各行各业流行开来,不得不于当年12月扩大发行到全中国。
于是,从1965年开始,《毛主席语录》逐渐在全国流传开来。但这仅是《毛主席语录》大流行的开端,在2年后开始的“文革”中,被尊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红色海洋。那时,全国除毛泽东本人以外,上自“副统帅”林彪,下至学龄儿童,无不每天随身携带这本小红书,早早晚晚必须高举于头顶,“最高指示”在人们口中传诵,语录歌昼夜不断。大街小巷所有的建筑物,里里外外都高悬语录牌。
对于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毛主席语录》已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一样用毛主席语录互相呼应。比如上街买菜,要对售货员说:“‘节约闹革命’,请给我拿二斤菠菜。”售货员要答:“‘为人民服务’,这是找你的钱。”
《毛主席语录》的发行量到底有多大,恐怕难以计数。有统计说“文革”开始后的3年里《毛主席语录》及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发行30亿册。另有统计认为,国内外用50多种文字出版了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余亿册(当时全世界人口为30亿)。不管哪种统计,有一点是肯定的,《毛主席语录》一定是6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图书。
但在这“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整个出版业的萧条。同期的新闻出版业除了出版毛泽东著作外,几乎完全停止。如山东省在“文革”开始后的5年里,除出版毛泽东著作和政治宣传材料外,未出版一本其他图书,未出版一份杂志。
1966年7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短评《世界人民的大喜事——热烈欢呼〈毛主席语录〉 在全世界广泛发行》。短评宣称:
《毛主席语录》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
受到亿万革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和颂扬。这是世界人民的
大喜事,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曲
响彻云霄的凯歌。
世界革命人民喜得这红书,就象久旱逢甘露,雾航见
灯塔。
1966年:万岁
用“万岁”来祝颂毛泽东并非自文革时开始,有人考证,早在1947年陕北老百姓就向毛泽东喊出了过去只能向皇帝喊的“万岁”。但把“万岁”这一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祝颂辞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却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如林彪标榜的“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喊遍了全中国,并且对毛泽东所提倡的事物,也都以“万岁”呼之,如“文化大革命万岁”等。
后来,“万岁”又进一步演变为“万寿无疆”。象“最最衷心地祝愿您啊!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这样的文字几乎是报章上每一篇文章的标准“结束语”。连英语课本上,开卷一篇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1967:样板戏
1967年5月起,由江青亲自参与加工改造的8大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同时在北京舞台上演,历时37天,演出200余场。
接着,《红旗》杂志发表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将样板戏的出现吹捧为“京剧革命”,并称在文化艺术领域“将出现一片百花盛开的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
后来,随着这8部“样板戏”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使样板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但文艺领域“百花盛开的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并没有出现。相反,整个文艺舞台一片凋敝——江青不仅借宣传“样板戏”,抬高自己。而且用“样板戏”当棍子,限制和打击其他艺术作品,造成“8亿人民8台戏”的荒唐局面。
1968:忠字舞和“早请示,晚汇报”
忠字舞是“文革”开始后流行起来的一种向毛主席表忠心的舞蹈。当时,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时间场合,都大跳忠字舞,甚至在有的火车站还发生过不会跳忠字舞就不让上火车的怪事。对忠字舞的基本“程式”,亲历者描述为:
“跳舞时,人们必须佩带毛主席纪念章,手捧红宝书。
伴奏乐主要是语录歌和《敬爱的毛主席》、《大海航行靠舵
手》等革命歌曲。跳忠字舞的动作也简单,一般是左脚不
动,右脚随歌曲节奏上下点动,并附有叉腰、作前进状、
作战斗刺杀状等造型。譬如,唱《敬爱的毛主席》时,便
手举红宝书,反复深情凝望‘语录’本上的伟人像,唱到
“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时,便把红宝书收回到胸口处
紧贴,然后两手张开有节奏地来回摆动,并抬头作仰望太阳
状。”
同样是向毛主席表忠心,“早请示,晚汇报”也有其固定的程式:
每天早上,开始工作前,集体站在毛主席像前,先三
鞠躬,手握《语录》紧贴心窝,再呼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边喊边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
然后,领队人领念几段毛主席语录,再讲当天要做的工作。
晚汇报的程序大体一样,只是时间改在晚上。要面对毛主
席像汇报一天内学了多少条“语录”,有什么心得体会,思
想上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差距。
风靡全国的“忠字舞”从“文革”开始后一直跳到1969年,当年6月12日,中共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在宣传毛泽东形象时,“不要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不能搞忠字化运动”。
此后,忠字舞及“早请示,晚汇报”等才销声匿迹。
1969:《相信未来》
60年代末,无论在云南边陲、黄土高原,还是在海南岛、北大荒,只要是知青聚集的地方,都在秘密地传抄着一首题为《相信未来》的诗歌: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当时,千百万知识青年正开始从不久前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在农村中所面对的冷酷现实让他们感到苦闷。而食指(真名郭路生)的这首《相信未来》以其儿童般执拗的真诚、水晶般透彻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青年们的心。
《相信未来》不仅感动一代青年,而且唤醒了一代青年诗群,开始了地下的新诗歌运动,文革后崛起于诗坛的“朦胧诗”就发轫于文革期间的“新诗歌运动”。诗人北岛曾说过,他是因为读了食指的诗,才走上了诗歌的道路。
欢迎光临“传媒观察”
http://chuanmeiguancha.home.china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