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谁的? - 已发表文章 - 王缉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82 次) 时间:2000-08-05 21:22:16 来源:王缉志 (王缉志) 原创-IT

企业是谁的?
王缉志

倪光南被联想解聘后,有的评论文章提出“是企业家的企业还是科学家的企业”这样的问题。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提法有问题,就好象手里拿着一个红球问你:这是白球还是黑球?

总裁和总工谁说了算?

我从1984年开始下海,在四通当过总工,从四通出来后在自己的公司里当过总裁,也担任过其他各种角色。我是从搞技术出身的,但后来又搞管理,包括经商,因此有很多体会。
从陈春先搞华夏硅谷研究所开始,中关村踏入了发展高科技企业的不归之路。我们今天回头来看,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而留下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拿四通来说,在起家的时候注册资金是向四季青公社借的两万元,中关村其他很多企业也与此类似,其共同的特点是,创业者们谁都没有从自己兜里拿钱出来。
而作为科技企业,由于分工的需要,有人负责经营,有人负责技术开发,有人负责生产,有人负责筹措资金,有人管后勤等等。后来在中关村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之所以成功,是企业里这些人团结一致奋斗的结果,其中,企业的第一把手的作用无疑是更大一些,因为他是领导核心,是他最后拍板。
但是,当企业还在很弱小的时候,就要制订好游戏规则,大家要共同遵守这个规则,而企业的第一把手就要担负起制订规则的任务。如果第一把手带领大家在游戏规则上取得共识,而他自己也模范地遵守这个规则,企业就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遗憾的是,情况并不总是如此理想。

问题在于,在开始办公司的时候,创业者们都还年轻,缺乏经验。一开始的时候,在公司第一把手的领导下,大家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制订目标和分工相对都不难),如果再打几个漂亮的战役,公司可以很快地起步。但当公司有了利润之后,问题接着就来了,如何分配?由于事先没有说清楚游戏规则(这在当时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制订游戏规则的经验,另一是当时的宏观大环境也不允许实行股份制这样的游戏规则),内部矛盾就产生了,这时就开始分裂或者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四通在成立后第一次分配之后,就已经有几个创业者由于对分配不满而离开了。到了1989年5月,四通面临着更大的一次分裂隐患,后来只是由于六四问题而掩盖了公司的内部问题。

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对于在创业时谁也没有资金投入的企业来说,似乎分配应该按各人对公司贡献的大小,然而,负责销售的经理认为他的贡献是最大的,“没有我卓越的销售工作,你的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负责产品开发的则认为“没有我的优秀的开发工作,你卖什么?”,负责财务的说“没有我为公司解决这么多贷款,公司的流动资金哪里来?”……,公司的第一把手就象家长一样,很难摆平这些矛盾。不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因此,唯一的方法是按原先定好的游戏规则来分配。

那么制订游戏规则的原则是什么呢?
企业中的每个主要骨干,对企业都有他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每个人的责任是不同的。办企业就要有资金,日常办公和运营需要资金,开发产品需要资金,虽然企业在创办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没有从自己的兜里拿出钱来,但是一旦企业从别的地方拿到了钱,例如是银行贷款或其它借款,那么,这时其实已经有结论了。因为,万一企业亏损了这个款还不上,就要有人去承担责任,甚至要因此而坐牢。那么,这个承担责任的人,就是有权利指挥企业的人。 如果运作和指挥企业的人和对亏损负责的人不是同一个人,即“我找来钱给你去玩,玩赔了就算了”,以这样的规则去办企业是一定办不好的。过去的国营企业之所以办不好,原因就在此。
谁的责任大,他的权力也应该大,到分配时他的所得利益也应该大。因此,企业的游戏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责、权、利相一致。

上面的原则也应该用在当今的股份制企业里,现在要创办一家新公司,可以由创业者按出资的比例分配股份,对于有技术的专家,其技术知识可以折算为股份。在这样的企业里,企业万一亏损了,受损失的是出资者,因此企业里的指挥权和股份是成比例的。例如,科技企业要上一个重大新项目,就应该获得占股份2/3以上的所有者的同意。

我认为,当初中关村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是后来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谈了我对游戏规则的看法,按照这个观点,是总裁说了算还是总工说了算,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技术知识的作用

可是,对于一个科技企业,还有另一个问题:很多科技企业的第一把手是不懂技术的。但他要指挥企业,因为可能这个企业是他投资的,也可能是他找来的资金。正如前面所说的,他应该有权这样做。
从另一方面讲,这个企业又是一个科技企业,如果不按科学的客观规律去领导这个企业,则可能会失败。
从我多次办企业的亲身经历来看,不懂技术的企业第一把手可能会犯以下的错误:
1. 没有前瞻性,看不到所从事的行业的发展趋势,因而坐失良机。
2. 可能选择了一个正确的项目,但在具体指挥和安排上失误。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发生的。
例如,在技术开发工作上,人员的选择非常重要,同样的履历或学历并不代表有同样的能力和水平,不同的人在能力上可能有极大的差别。我曾经遇到过的几个不懂技术的投资者都要去直接指挥技术人员,但都是由于不能识别技术人员能力的好坏而错误地使用干部。
另一方面,由于不懂技术瞎指挥,技术人员也不听你的。
3. 由于不懂技术,在资金使用上无法正确掌握尺度。例如,做某个项目只需要买一万元的设备就够用了,但技术人员花了六万元买最高级的;另一方面,本来某个关键设备是非买不可的,而领导却为了节约而不批准。
4. 不了解技术需要积累,过快地更换企业的产品方向。
任何科技产品都是有技术含量的,只有专家才能理解里面的含金量。从头开发一种新产品,不要指望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马上赢利。
例如,据我所知,有个企业的收款机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后来该产品的主要开发人员都辞职到了另一个企业,该企业从未有研制科技产品的经验,虽然它投入了很多资金并给了这些科技人员很好的工作条件,这些开发人员是轻车熟路,但当这个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反对科学家当企业第一把手的一种说法是:科学家不懂管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又懂管理、又懂技术、又懂生产、又懂财务……。科学家的智商是高的,科学家不一定善于管理,但只要有一种合适的体制,我认为可以把企业运营好。举个例子,很多著名的歌唱家也不善于经营,但有经纪人在与他们合作,出名的是歌唱家本人,但经纪人的经营作用是不能抹杀的。在科技企业里,研制产品的科学家和企业的经营者的关系与歌唱家和经纪人的关系有某种类似。

因此,尽管企业的第一把手不懂技术,但如果是科技企业,那就必须要依靠一个得力的管技术的副手。就是说,在产品开发的问题上,应该是总工说了算。我觉得更理想的模式是,由科学家当第一把手,然后聘请懂得企业管理的企业家做他的副手。但后面这种模式在中国比较少见,为什么?我认为一句话可以概括:在中国知识不值钱。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科学家是穷者,于是自然是由不懂技术的投资人来掌管企业了。

作为有特长的技术人员,现在应聘到一个企业去主持一个产品的开发,他可以提各种条件,如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等,如果不合适,他可以不去,因此他的权益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对于多年前大家都没有资金投入的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技术人员不可能事先提出各种先决条件,但是当企业取得利润之后,技术人员往往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的财权掌握在第一把手的手里,而技术人员手里没有财权。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有各种招数,但他害怕唐僧:唐僧虽然不会七十二变,但他可以念紧箍咒。在技术人员把产品开发出来企业赚到了钱之后,第一把手可以不再尊重开发人员的意见,这时候企业也有钱了,可以找到更听话更年轻的技术人员,而一起创业的技术人员却没有紧箍咒可以念。

文章评论:企业是谁的? - lp414 - 2001-10-24 21:53:02

你的理想模式,我也这么想,只能称其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理想模式.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很难,因为中国还处在过去的企业模式。 微软的成功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它的模式正是你的理想模式。它成功很大程度就是这个模式。 看了王志东在《对话》中说的话,我觉得他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