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担保圈之一-新敛财模式 - 新财富的文章 - 张信东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0 次) 时间:2001-12-03 16:21:56 来源:张信东 (老编辑老张) 原创-IT

担保圈

这是一种新的敛财形态。众多上市公司通过“相互担保”获得大量银行贷款,所筹资金则通过投资或占用等方式流走。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担保与反担保,一些上市公司的信誉被严重透支,它们的命运已生死相连。许多圈子的担保额迅猛增加,盈利能力下降,整个系统的风险与日俱增。

郎咸平
本刊主笔 张信东 汪姜维 惠锋 曾学成
机构支持 全景网络数据中心

*本刊研究员周小翔、苑会祥、国泰君安证券王战强、《证券时报》记者张宇凡、朱中伟、许飞、张跃文对本项研究也有贡献。

一种关系正在令许多上市公司生死相连,形成一个个套在一起的圈子,这就是“担保”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所谈及的“担保”,均指“保证担保”)。
在我们所画出的一系列“担保关系图”(见P48-61)上,像集成电路板一样密密地排着一笔笔担保关系。我们对这样一种风行一时的融资方式并无偏见,然而在我们所研究的一些“担保圈”中,却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许多置身于其中的上市公司,不仅依赖着从资本市场上圈钱,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担保从银行大量圈钱。遗憾的是,所筹资金的多数并未产生良好的回报,却通过巨额的投资或占用而逐渐蒸发。
这些“担保圈”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以至丧失。诉讼和危机也陆续兴起,巨大的金融风险酝酿其中。
本刊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共有13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过担保事项公告,总金额高达230多亿元。其中至少有一半公司的担保金额超过其净资产的20%。担保期限也趋长,从几个月到三五年,甚至14年。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模式,如图1(见下页)。担保圈中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或为大股东及关联公司担保获得大笔贷款,而贷款则大部分流向大股东,或通过投资流出。随着担保圈及周围公司业绩下降,形成上市公司的大量坏账,并最终导致银行形成巨额坏账。
本文特别研究了“福建担保圈”和“上海深圳担保圈”,共涉及60多家上市公司和更多的非上市公司。下面就看看这些“担保圈”的结构及其危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