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5 次) 时间:2001-12-02 00:45:19 来源:张信东 (老编辑老张) 原创-IT
“福建担保圈”:新形态的敛财模式
如图(见《新财富》2001年12月号P48-57,简图见《新财富》2001年12月号P37图11),我们所研究的“福建担保圈” 包括16家上市公司及100多家相关公司,上市公司总资产合计达200多亿元(2001年中期)。
我们发现,在“福建担保圈”中,发生了巨额的、不能产生现金流的“投资活动”,如图2。可是这些盈利能力越来越弱的上市公司,从哪里获得这些投资资金呢?主要渠道是:筹资活动。
在图2中,还可以看到,“福建担保圈”的净现金流入高度依赖于“筹资活动”。也就是说,这些钱主要来自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只提供了微弱的净现金流入(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体现在会计报表上,主要有三个渠道:“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反过来看,当“福建圈”通过“筹资活动”获得的现金减少后,净现金流入就面临危机。1999年,“福建圈”上市公司“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入比前一年增加82%(达20亿元),同年末的“货币资金余额”也比前一年增长了90%;而到2001年中期,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入总额骤减至1.43亿元,同期的“货币资金余额”即较上一年末减少近20%。
那么,通过以上“筹资活动”获得的资金用来做什么了呢?
我们发现,相当于92%的筹资资金用于尚无法产生净现金流入的“投资活动”。最近三年(1998-2000年),“福建圈”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金额巨大,总计39亿元,与同期“筹资活动”净现金流入42亿元不相上下。
与活跃的“筹资活动”相对应的是,“福建圈”借款及担保额,近三年增长迅猛。1997年末至2000年末,圈内总借款额(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合计)增加了近一倍,至79.2亿元;其担保金额增加了近四倍,至52亿元,见图3。
借款和担保金额的增加,为“福建担保圈”带来了丰富的现金流入。但只有当公司的回报超过其为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贷款才会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
不幸的是,“福建圈”整体业绩下降。如图3,多数上市公司利润下降。“九州股份”的巨额亏损,加剧了整个“担保圈”利润总和的跌幅,由1997年盈利8.2亿元,变为2000年亏损9.3亿元。如果这种经营状况持续下去,还清借款则遥遥无期。
对众多的贷款银行来说,还有一个坏消息:去年圈内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总和开始缩水。由1999年年末的78亿元缩至75亿元(如图3)。扣除降幅最大的“九州股份”,仍呈现下滑趋势。总担保额相对于净资产(调整后)的比例却从1997年年末的20%上升到70%。所以,对于贷款银行来说,不仅收回贷款大成问题,作为贷款担保的资产也开始蒸发。
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糟。我们看到,靠“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根本不足以还清借款。若要靠“筹资活动”还款,意味着要么向公众股东圈钱,要么借新还旧,其前提则是继续扩大金融风险。
那么这些资产蒸发到哪里去了呢?除了前文提到的不能产生净现金流入的投资活动外,大股东及相关公司占用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一点我们在《新财富》2001年12月号封面故事的附文一中有深入的论述。
以下我们分析“福建担保圈”中问题严重的几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及其会为整个担保圈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