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40 次) 时间:2001-11-29 08:11:10 来源:王缉志 (王缉志) 原创-IT
八十年代初,因为双榆树在北京三环路以外,被认为是远郊区,所以我用城里的两室一厅,换到了双榆树小区的三室一厅。刚搬家不久,房子里还没什么家具,我就利用空房子开家庭舞会,又因为我夫人在计算所工作,于是仲萃毫、王洪德等计算所里喜欢跳舞的人,就成了我们家庭舞会的常客。跳舞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聊天,王洪德创办的京海公司那时候刚成立,而我正在考虑是否要离开原单位下海,所以曾经试探地问过他的公司是否要我。他说,你想来,我们还不一定要呢,要看你是否真有能力……。我一看,似乎不太欢迎,也就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我就加入了刚成立的四通公司,那时候因为京海比较有名,我又和王洪德比较熟,所以就带着万润南、王安时等四通的领导人到王洪德家里去拜访他,大家交流对形势的看法,互通情况,并探讨合作的方式。后来,这种形式的交流发展为两通两海的领导人不定期地在一起举行沙龙。最近我分别见到了陈庆振、金燕静、王洪德,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回忆起当时沙龙的事,都说这样的聚会对于自己公司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京海比四通早成立一年多,是在1982年底。在这之前,王洪德是计算所里负责机房建设的工程师,当时计算机比较娇气,一些单位买了大型计算机之后,都要为它建一个“鸡窝”,因此全国很多单位都到计算所来咨询有关机房建设的问题。而当时计算所有一个为解决知青就业问题而成立的知青社,王洪德作为该社的顾问,为他们介绍了很多机房工程的活儿,该知青社仅1981年一年,就因此获利了60多万元,这个数目在当时是很惊人的,由此引起了非议。为了查明王洪德是否在这里有经济犯罪,海淀区工商局和科学院以及计算所的纪检部门都派人来调查。其实王洪德虽然是该社的顾问,但是连顾问费都没有拿过,他感到自己为知青事业出了这么多力,使计算所的知青每月的收入从27元增加到了90元以上,还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却被单位如此不信任,心里感到很委屈,因此不想在计算所呆下去了。另外,他又想,自己已经46岁了,在学术方面可能已经不会再有多大的作为了,同时他又看到机房工程具有巨大的市场,如果利用这个机会,离开计算所出去办公司,正可以大干一番,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当时他正处于“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状态。经过几个彻夜不眠的激烈思想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了下海的道路,他在所长召开的一次扩大会上发言说:“从明天起我决定离开计算所,最好领导同意我被聘请走,聘走不行借走,借走不行调走,调走不行辞职走,辞职不行的话,那你们就开除我吧。”说完后就离开了会议室。当时北京的各大报纸都登了王洪德提出“五走”离开计算所创办京海公司的故事。
京海当时刚成立,在白石桥那里借北京图书馆的待征土地,盖了几间平房,刚开始的时候连椅子都没有。成立之后接的第一个工程,是北京大学的机房工程,当时北大刚买了Honeywell大型计算机,该计算机是联合国资助的。京海承接工程的是王洪德从计算所带出来的8个人,其中有5人有工程师职称,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最后该工程赚了19万元。与此同时京海又接了北京军区的科技指挥系统的机房工程,也很顺利完成。初战告捷之后,每天在白石桥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来谈业务的人,1983年当年就完成了400多万的产值,60万利润。1984年完成2700多万产值,400多万利润。
同中关村其它新成立的企业一样,在京海取得显著成绩之后,马上迎来了中纪委和审计部门的大检查。所幸的是,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王洪德说,那个时期他经历过区里大大小小6次检查,但是最后都过来了。当我听老王提到这段往事时,也联想起四通当时的情况,那时四通也是不断地受到检查,当时万润南说,其实上级经常来检查是好事,因为这样我们一有问题就会立刻发现,就不会犯大错误了。其实,在那个时期,正是政策在不断变动的时期,许多事情,谁也不知道是合法还是非法,正确还是错误。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遇到绿灯快快走,遇到红灯绕着走”。这时候,民营企业和政府之间需要一种经常的沟通,好在老王这些年来和政府之间的沟通看来是一直做得很好的。
现在的京海,座落在紫竹桥东北角的广源大厦内,已经发展为一个拥有很多企业的集团了。我这次在广源大厦的顶层见到王洪德的时候,得知京海现在仍然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看来越是老的民营企业,这个问题越不好办。我想,现在老王不是欲干不能,而是欲罢不忍了,解决好公司的体制和发展问题,可能是老王退休前的最后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