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谁的机会更多?“首届中国咨询高峰年会”1 - 佳人有约 - 温柔大盗李彤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6 次) 时间:2001-11-28 10:34:37 来源:温柔大盗李彤 (温柔大盗) 转载

管理咨询:谁的机会更多?
——国内机构要“入世” 国外巨头要服水土

2001年11月17日,“首届中国咨询高峰年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以毕马威、埃森哲、摩立特、盖洛普为代表的国际咨询巨头、以汉普、中经、北大纵横、中企工易为代表的国内咨询新秀齐聚北京,上演管理咨询业的武林大会。让众多咨询企业欣喜的是:100多家如长安汽车、中集、新远东、德力西、神威药业等传统企业的老总也齐聚于此。

中国入世为管理咨询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国际咨询公司纷纷展开攻城掠地的架势,开始将纳入全球扩展的版图中,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巨头也在调整对中国的策略,重新部署在华的机构和业务,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更多的份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的海外咨询公司足有上百家。参与此次年会的毕马威在国际咨询界一直享有盛誉,目前已把在中国的发展放到全球战略的高度,不久将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作好市场急速扩张的一切准备。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国际巨头不仅是看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且连以往被忽略的中国西部也进入他们的视野。

这次年会中另一现象也让人深思, IT巨头的SAP、HP等也纷纷参会,不约而同打出管理咨询和服务牌,显示了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市场细分趋势,也展示了他们新构筑的价值链条重整的威力。

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对国外大型咨询机构的品牌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咨询机构,尤其是象一汽、宝钢、中石化、商业银行这样的大型企业在引入“外脑”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国外品牌的经验和全球视野。他们看中的是国外企业在业务流程的梳理方法、信息、资源的共享、经验积累、产品标准化、规模实力、服务意识、客户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尤为明显,国外咨询业与国外IT技术和产品相结合的双重优势让其在信息化工作的搭建、技术实现上显示了力量。

国内咨询业发育不良,主要因为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政策、法规、历史等)、需求不足、企业自身意识不到位、配套的人力资源缺乏等。管理咨询业在中国落地生根较晚,而长期以来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缓慢,始终作为弱质产业。中国的咨询业所需要的产业政策法规不如国外成熟完善。而靠人的知识智慧输出为核心的咨询业在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克服高级国际化人才缺乏的瓶颈。

国外咨询公司往往有一套多年积累下类的诊断方式和管理模式,但这些方式和方法却常常在应用到中国企业过程中出现问题。国内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手段都和国外有着很大差别,照搬的结果往往让企业在应用过程中痛苦万分,勉强使用后的结构也就可想而知了。今天国外巨头们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断推出了各种“本土化”策略:招本地员工、与本地大学合作、案例本地化等。

毕马威管理咨询公司在开展中国市场的咨询业务之初,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建立咨询队伍,公司100%的咨询人员都用中文与客户沟通。与此同时各个巨头也都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做出了判断并各有所侧重。埃森哲通过企业策略、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和人员组织的紧密结合,帮助企业实现变革,最终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摩立特把在中国面对的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赚钱的,一类是亏损的,并主张两类都要抓。而毕马威则认为中国的的中小企业是对管理咨询需求最大的群体,抓住了这一群体就抓住了最有潜力的市场。

国内咨询业其实也有优势。入世在即,在中国咨询服务业彻底放开之前,尚有缓冲期,这就给咨询机构加速成长创造了机会;国内机构在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理解上有独到的优势,企业管理诊断和提供的方案更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在国外机构看来可能不够专业,但可能符合企业的现状,因此赢得了部分国内企业的欢迎,特别是那些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另外国外咨询服务的高昂价格,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这也给国内咨询公司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入世让国内外的咨询机构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国外咨询机构要充分发挥经验丰富、运做机制成熟的特点,加强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潜力可观。国内机构同样也要发挥对本土企业现状和文化充分了解先天优势,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加快创新步伐一定能迎来规模成长的前景。无论国内机构还是国外机构,只有扬长避短,共同推动市场,为通过企业提供物超所值的管理咨询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几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