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2 次) 时间:2001-11-27 16:59:45 来源:俊良●季风 (wxm) 转载
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回顾中国MBA的十年风雨路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1月26日07:52 北京青年报
从1991年中国首批9所高校开始MBA试点并正式招生,到今年整整十年。
今天中国MBA教育十周年纪念大会在香山饭店举行。到会的嘉宾中包括袁宝华、吕福源等政府官员,有MBA教育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业界的代表,海尔的张瑞敏、诺基亚的刘持金都以企业委员的身份出席中国MBA教育战略高级研讨会。
此间有消息说,中国的MBA教育将有重大的动作,其中的猜想包括取消MBA试点的工作,探讨能否由各招生院校制订招生标准。还有消息说,有关官员还将就MBA教育中最关注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题发言,今天的大会能否爆出冷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中国的MBA10岁,美国的MBA教育近百岁
1908年哈佛大学在美国众多商学院中率先招收已获学士学位的新生入学,从那时到现在,西方的MBA教育诞生将近百年。近百年中,哈佛商学院的招生人数从1908年的33人上升到2002年的902人,而申请报考哈佛商学院2002届MBA的总人数达到8124人,来自69个不同的国家的学生们共处一校。西方MBA教育已经非常成体系,仅以美国为例,全美目前共有工商管理学院1300多所,每年MBA毕业人数达到7至8万,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3%。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也是最能够说明事实的。如果以此为基点再比较中国的MBA与西方的MBA,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MBA教育在十年间创造了多少令人兴奋的数据:自1991年至今的十年来,中国本土MBA的试点院校从最初的9所扩大到现在的62所,遍及全国27个省市,除了面向社会招收的MBA学生,还有面向现职企业管理干部招收的在职攻读MBA学位。
从1991年仅百余人的招生数字,到2001年全国招收MBA学生12173人,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的学生在内,全国的MBA累计招生47000人,在校生数达到32393人。目前全国已有12041人获得MBA学位。
尽管针对中国MBA教育的指责不断,但一批优秀的管理者也在用他们的业绩证明中国的MBA教育——上海交通大学94级MBA杨国平,是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的总经理,他推行连锁经营,使公司的资产翻了3倍,他在’99中国企业峰会的发言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MBA的骄傲;厦门大学95级MBA郭则理担任厦华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式移动电话华夏一号,并投入批量生产,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复旦大学96级MBA汤建华、郭广昌、郑奇定三人均荣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清华大学91级MBA高建华毕业后回内蒙古创业,现已担任上市公司内蒙古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93级MBA斯泽夫现已担任德阳市副市长。
如果这样罗列下去,将会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数据的概括是最有力的:1999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5%的MBA毕业生认为对他们的事业发展帮助很大或者较大,90%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期间的主要收获是提高了综合能力;MBA毕业生中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54%上升到78.5%,其中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18.3%上升到33%,平均工资显著增加。90%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单位对其非常重视或者比较重视。
-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上面的数据还只是表面的数字,更深层次的影响是MBA的引入对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作为职业发展助推器的MBA教育,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院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传统大学一般侧重是学术训练,MBA引入职业性训练;传统的教育是面向政府,MBA教育则面向市场;在收费体制上,MBA教育引入了个人投资的观念,过去我们认为教育一定要由国家包下来,而MBA需要学院自己去投资,学校提供产品;学生和学校的关系也变了,过去我们把学生更多地看成一种产品,教授的产品,学院的产品,而MBA更强调把学生当成客户,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员的需求,知道他想从MBA教学中得到什么。
MBA教育与原有教育体制的冲击也无处不在,比如MBA毕业一般要做的是一个项目报告,一般的研究生要做的是论文。但由于我们的体制套用了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所以我们的MBA学员也要像其他研究生一样写毕业论文。
还包括考试录取制度,我们过去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书面考试,而未来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单靠考书本是考不出来的,国外对他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视,所以面试很重要。但我们还实行统一的联考制度。
对教授的挑战也很厉害,可能过去一个很受本科生、研究生欢迎的教授,在MBA的讲堂上不会受欢迎。因为MBA更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要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因而要求老师有非常好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的敏感,我们过去的老师可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对现实却知之甚少,这样他讲的东西可能对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很适用,但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就会不适用。
随着MBA教育的推广这种影响还在深入中。
-中国MBA的品牌时代到来了!
在前两年,如果说在读MBA还是一种荣誉,而现在如果说你在读MBA,人们可能最关心的就是,你是哪个学校的MBA,这也意味着商学院之间一场无声息的战役正在进行中。
在2000年,京城一家媒体曾经因为引用一位外企人事经理的话而触动一些商学院“我们在中国只认中欧和清华的牌子”,事实上在国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机构在对商学院进行着这样那样的排名,而商学院们也已经习惯于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来说,心理的承受能力还有些脆弱,从这一点上看,对现有的商学院进行排名似乎还为时过早,但一些基础数据告诉大家,商学院间的竞争时代已经来到。原因也很简单,既然MBA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同的学校质量不一样,声望不一样,统一的标准就是相当于强迫一个低档产品和一个高档产品卖同样的价钱。
今年的情况更加剧了这种趋势:2002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MBA招生数字并无太大变化,而报名人数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目前已经比去年多出千余人,达到4400余人。也就是说,今年清华的报考与录取比将达到11比1。北大的数字也相差不多。
与报名数字相关的另一受人关注的问题则是学费,尽管北大清华最终的学费没有明确公布,但据内幕人士透露,清华的MBA学费大约在7万元,而国际MBA的学费则为8万元,北大的数字也大致相差无几。
这一系列数字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中国的MBA开始了品牌时代的淘沙。这与国外商学院的发展是相似的,它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MBA教育这一产业本身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作为客户的学生选择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学院,品牌做得好,提供的质量好,口碑就更佳,也就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市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这些名牌商学院将成为整个产业的领跑者。它们在教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出色经营也会起到良好的市场示范作用。
在美国,像沃顿(Wharton School)、凯洛格(Kellogg )等一大批名牌商学院的名气已经远远超过它们所在的综合大学。国内各商学院还未形成商学院本身的独立品牌,但从商学院迅猛的发展势头看,这一天并不遥远。
-中国MBA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日前有报道称,华天饮食集团及40余家老字号餐馆的86名管理干部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MBA”高级工商管理课程。他们放下买卖,集体偷闲一年多学“MBA”,这一举措在华天饮食集团公司朱玉岭经理眼里是因为“入世了,中国经济融入了世界大市场,要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没有人才怎么行?”
加入世界贸易大家庭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而对于中国的MBA教育这同样是一个大的挑战——如何培养能够融入国际化的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也许正是迫于这些压力,各校已经开始纷纷行动起来,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手,开拓国际合作项目成了许多学校的选择。美国人尚伟目前就读于北航与澳大利亚一所商学院的合作项目中,像他这样的外籍学生班上还有5名,这些学生的加入,为这些项目更添了许多国际色彩。曾经在美国波音公司工作的尚伟,他的目标是在中国开设一家贸易公司,而能够在这个课堂中有许多中国同学,也是个收获。
引入各种原版洋教材也成了各个商学院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教授开始操练起英语授课。而实力雄厚的商学院更早一步起飞。200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这个顾问委员会包括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和中国几家顶尖企业的最高企业领导人,其阵容之大、层次之高,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家商学院。
“成立这个顾问委员会就是要通过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了解经济的新动向,为此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杨斌告诉记者,这种作用是显著的,清华同哈佛商学院在高层经理培训方面的合作,就是在顾问委员会的推动下成功进行的。
-中国MBA改革方向在哪里?
就像当初新闻媒介不遗余力地追捧MBA一样,时下关于MBA尤其是国内MBA的教育,贬多于褒。而最受诟病的两点,一是MBA的教学质量,一是MBA的入学考试。前者属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者则是中国特色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块禁区,原因是许多人都能说出其不足,有管理经验的人未必考得过刚刚工作的人,管理经验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能够学习的。但问题是,谁能够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有人宣称,这将是中国的MBA能否真正国际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而此次会议会不会对此进行调整尚不得而知,但已经有业内人士提出,要改革MBA的培养体制和考试录取制度,如向国外的GMAT考试方式靠拢,减少考试科目,用综合考试代替某些单科考试,将选拔性考试改为资格性考试,重视面试在选拔机制中的作用,研究MBA专业特点的,有效规范的面试方法。在此基础上设立全国最低录取分数线,让更多的考生取得复试资格,为招生学校创造更大通过面试或其他测试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的空间。
对于中国MBA的质量问题,中国的MBA教育家们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杨斌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前三批54所MBA培养学院共有从事MBA课程教学的教师250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075人,占教师总数的83%。近5年来,MBA师资参加培训或进修2834人次,其中出国进修1088次。“清华每年都在派出教师进修,我们还在案例教学上下大功夫。其实每一家试点学校所做的工作都不只这样,毕竟MBA在中国才刚刚十岁。”本文感谢夏谦杨文/本报记者牛金荣
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成一虫 - 2001-11-27 17:11:52
说真的,是没什么用。 我本人正在考MBA。但也不认为它有什么用。 修行在个人,在实践。这个培训不见得有用的。目前中国有点太崇洋了。其实MBA好多人笨得出奇。 当了领导的,多半是原来就是领导,花钱去混文凭的。 就是瞎吹,这个新闻稿,明显不负责呀,记者呀记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
RE: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FJLIANG - 2001-11-28 09:36:36
【(FJLIANG)回复(成一虫)的大作】 在考虑MBA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外企愿意要高素质的MBA,而高素质的MBA为什么愿意到外企工作,即使那里的工资比国内的低? 如果随着WTO的进入,我们辛勤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都加入到外企,来与国内企业竞争,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反过来,如果国企只是为了牌子,引进一些只是为了混个学历的MBA,而最终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能愿MBA没给中国带来什么吗? 因此,我认为大家都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MBA到底能给我,给我的企业带来什么。
RE: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FJLIANG - 2001-11-28 09:36:36
【(FJLIANG)回复(成一虫)的大作】 在考虑MBA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外企愿意要高素质的MBA,而高素质的MBA为什么愿意到外企工作,即使那里的工资比国内的低? 如果随着WTO的进入,我们辛勤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都加入到外企,来与国内企业竞争,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反过来,如果国企只是为了牌子,引进一些只是为了混个学历的MBA,而最终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能愿MBA没给中国带来什么吗? 因此,我认为大家都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MBA到底能给我,给我的企业带来什么。
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成一虫 - 2001-11-27 17:11:52
说真的,是没什么用。 我本人正在考MBA。但也不认为它有什么用。 修行在个人,在实践。这个培训不见得有用的。目前中国有点太崇洋了。其实MBA好多人笨得出奇。 当了领导的,多半是原来就是领导,花钱去混文凭的。 就是瞎吹,这个新闻稿,明显不负责呀,记者呀记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
RE: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FJLIANG - 2001-11-28 09:36:36
【(FJLIANG)回复(成一虫)的大作】 在考虑MBA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外企愿意要高素质的MBA,而高素质的MBA为什么愿意到外企工作,即使那里的工资比国内的低? 如果随着WTO的进入,我们辛勤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都加入到外企,来与国内企业竞争,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反过来,如果国企只是为了牌子,引进一些只是为了混个学历的MBA,而最终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能愿MBA没给中国带来什么吗? 因此,我认为大家都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MBA到底能给我,给我的企业带来什么。
RE:文章评论:MBA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感觉用处不大 - FJLIANG - 2001-11-28 09:36:36
【(FJLIANG)回复(成一虫)的大作】 在考虑MBA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应该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外企愿意要高素质的MBA,而高素质的MBA为什么愿意到外企工作,即使那里的工资比国内的低? 如果随着WTO的进入,我们辛勤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都加入到外企,来与国内企业竞争,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反过来,如果国企只是为了牌子,引进一些只是为了混个学历的MBA,而最终没有起到应用的效果,能愿MBA没给中国带来什么吗? 因此,我认为大家都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想一想,MBA到底能给我,给我的企业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