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危险的“担保圈” - 新财富的文章 - 张信东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70 次) 时间:2001-11-26 14:08:02 来源:张信东 (老编辑老张) 原创-IT

编者的话

“担保圈”的危险
张信东
当把这些密密布满各种连线的担保图呈现给大家时,我们为不能将问题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而感到抱歉。然而现实如此严重,撇开这些纷乱的关系,又如何表述这惊人的事实?

这些“担保关系图”是在近几年才形成的,而且愈演愈烈。这种趋势令人担心。并非我们对这样的融资方式抱有偏见,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强烈的反差,就是随着借款和担保额的连年增加,所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却逐渐下滑,有的圈子严重亏损。

如果企业靠自己的盈利不能归还银行贷款的话,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量的坏帐。由于置身“担保圈”中,上市公司的命运环环相扣。又因牵扯面极广,尤其涉及到许多我们尚无从了解其真实情况的非上市公司,所以无法判断每家上市公司的命运如何。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是公众股东和银行。

特别是我们发现,在一些案例中,上市公司已沦为融资工具,通过互保、反担保、重复质押,一些上市公司的信誉被最大化地透支。所获借款,一大部分流向不能产生现金流的“投资活动”,另有一部分则被关联公司占用。这部分资金又蒸发到哪里去了,也是一个问号。

虽然目前看不到风险的蔓延,甚至已经发生的较大危机,也得到有效控制,但“担保圈”发展趋势之迅猛,涉及之广泛,使整个“担保圈”的金融风险在日益积聚,惟恐积重难返。对此,当局不能不给予特别的重视。

我们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本期开始,我们又邀请了一位学术顾问,他就是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陈先生治学严谨,对我们的“研究性报道”充满热情,为一篇稿件几乎天天与我们通越洋电话,恳切之情令人感动。本期,陈先生为我们分析美国刚刚结束的一起“证券集体诉讼案”,将对国内投资者大有裨益。

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国内资本特别关注海外市场,本期我们有文章分析“万向”收购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将来我们也会特别关注这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