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理想 - 逛网拾话 - 陈子弘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6 次) 时间:2001-11-21 23:50:29 来源:陈子弘 (howie) 转载

現實與理想(一)

文/彭明輝 ([email protected])

人生最困難的課題,莫過於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我們希望有很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讓
身週的每一個人都羨慕、敬佩,甚至於連父母都臉上有光彩;但是,我們又不想要成為
金錢的奴隸,「贏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

汽車後面的保險桿上流行一個貼條:「事業的成功,不能補償家庭的失敗。」但是,現
在到處都可以看到失敗的家庭:夫妻不合,親子生疏;收入有餘,卻不知道如何安頓心
靈。至於理想呢?到了四、五十歲的年紀,除了極少數的男人還有事業上的野心之外,
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喪失掉對生命的熱情與憧憬,只知道什麼叫做「生活上的享受」。人
活了半百,一旦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與嚮往,會不會活著的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和
慾望?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很少人敢認真去面對這麼一個質問!

「金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句流行話雖然很有理,大部分人卻只是拿後半
句話來強調現實的重要性。許多人不但不去深思「金錢不是萬能」的涵義,甚至也沒辦
法深刻體會到「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在今天實際的涵義。

在今日台灣的現實處境下,只要有固定的職業收入,絕大部分人都足衣足食:房子也許
小一點、偏遠一點,車子也許舊一點,但卻衣食住行樣樣不缺。甚至在這個號稱高失業
率的年頭,許多人還是靠著自己或長輩的儲蓄在過日子,不肯屈就較辛苦、收入較少,
或者社會地位較低的工作。既然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有辦法過足衣足食的日子,而遠離了
「沒錢萬萬不能」的處境,為什麼許多人都還是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呢?

更奇怪的是:和光復初期比起來,現在台灣人的財富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但是現實的
壓力卻更大了。我們看到許多人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與社會地位,而疏忽了夫妻關係的
經營;為了「不要輸在起跑點」,而把小孩子所有的時間交給各種補習班、雙語學校、
安親班、才藝班。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從小只感到競爭的壓力,而感受不到情感的溫
馨和心靈內在的喜悅。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小時候雖然普遍地物質供應窘迫,卻有著
無憂無慮的歡樂童年。但是,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卻有太多人連童年都是活在慘
白的競爭壓力之下。

假如我們這個社會早已脫離了「沒錢萬萬不能」的歷史處境,今天的現實壓力到底從何
而來?

壹、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

人到底需要多少錢,才夠滿足現實上的需要?其實這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和身邊
的人比較出來的。

小時候,家裡不算寬裕。難得在餐桌上看到一鍋燉肉,伸筷子去夾,在鍋邊就被祖母的
筷子敲到一邊去:「大人還沒吃,小孩子等剩下的吃!」家裡難得來個客人,沒喝完的
黑松汽水小孩子搶著喝。衣褲上只要沒有補丁,就算是家境很不錯,甚至足以傲人了。
晚上睡覺,一家五口擠在三、四坪大的臥房裡,床邊還擠著一個臭氣燻天的尿桶。今天
四十歲左右的人,誰不是這樣長大的?但是,當時誰曾經覺得自己苦?誰曾經覺得自己
窮?現在每次看到電視廣告裡「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的鏡頭,還不是會勾起許多人童
年的甜蜜回憶?

今日的台灣,只要肯工作,不得已時肯當大廈廁所的清潔工,誰的日子會過得比當年還
窮?即使是九二一的災區,只要平時有儲蓄的習慣,都還可以過得遠比我父親那一輩人
好:小學五年級就輟學,負責養活一家人,還包括一個臥病在床的父親和一堆弟妹;到
建築工地挑砂石,挑不動;到空軍基地的廚房當軍夫,只為了可以把廚房用剩的油拿給
家人吃;躲空襲,過了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這麼苦的日子,只因為當時大家過的都
一樣,所以也不曾覺得苦。

想想我們童年時的物質條件,甚至我們上一代的物質條件,那樣的生活都過來了,還有
什麼樣的生活不能過?所以聖嚴法師說:「人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很多。」

托爾斯泰有一篇短篇小說,題名為:「人需要多少土地」。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帝俄
時代,有一個出身農奴的俄國人。他的體格很強健,又很努力工作,省吃簡用,所以很
年輕的時候就積存了足夠的錢,給自己贖了身。從此以後,他租別人的田,繼續努力耕
作,不但更加省吃簡用,甚至除了睡眠之外罕有休息,除非病得起不來否則天天下田。
所以,到他壯年的時候,已經存夠了積蓄,買到了幾畝良田,成為一個小小的地主。他
繼續這樣子吃苦耐勞地生活著,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不但有十幾頃的良田,甚至還有農
奴在幫他耕作。不但衣食無缺,甚至豐盛有餘。

一般人在他這個年紀早已賦閒在家,頤養天年。但是,他仍積極地在尋找增加財富的各
種管道。有一天,他聽說在南方靠近烏克蘭的地方有一大片黑黝黝的肥沃土地,地上長
的麥子遠比他田裡的還粗大又飽實。這片一望無際的沃土屬於一個偏遠的部落,他們對
金錢的交易了解很少,只要給族長一小袋黃金,他就把你一天腳程內所能圍繞起來的整
片土地都送你。

這個農夫盤算一下,一袋黃金只不過是他十分之一的儲蓄,但一天腳程可以圍繞起來的
土地,卻是他既有土地的十幾倍。更何況,那裡的土地都遠比他現有的土地肥沃哪!所
以他就趕快帶著一小袋黃金和一個最強壯的僕人,趕到那個部落去。族長很熱情地接待
他,也證實了傳聞中的土地交易方式,只多加了一句話:假如他日出時出發,而無法在
日落時趕回到原點,他將一無所得,而那一袋黃金仍歸族長所有。對他來講,這個條件
倒是很公允。所以他就把一袋黃金交給族長,並且挑了一塊看起來最肥沃的土地,約定
第二天天亮前在那裡和族長碰面。

第二天一早他就起床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再叫僕人把昨晚準備好的木樁、午餐和飲水
一起背在背上,趁天亮前趕到約定的出發地點,發現族長已經和族裡一群喜歡熱鬧的人
一起在等他了。當第一道晨曦的光芒進入他眼簾的時候,他就急急忙忙地帶著他強壯的
僕人一起連走帶跑地出發。

昨夜他就已經盤算好了:一出發他就往北走,等太陽升起到 40 度仰角的時候,他就要
左轉往西走,在接近中午的時候他要停下來邊吃午餐邊休息一個小時左右,然後左轉往
南走,當太陽落到 40 度仰角的時候,他再左轉面向東方走回到原點。這樣,他就可以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圍繞出一塊方方正正的土地。

他和僕人邊走邊打木樁。但是,當他朝北走到應該要左轉往西走的時候,卻發現前面的
土地更肥沃。於是他想:「沒有關係,我再往前走一段路,等一下再左轉。反正我需要
的是肥沃的土地,而不是方方正正的土地。」可是愈往前土地愈肥沃,害他一直朝著出
發時往北的方向走下去,捨不得往左轉,直到他意識到已經快接近中午了,才勉強狠心
往左轉。到了中午的時候,他才往西方走沒多遠的路,如果照計劃左轉往南走,他的土
地將會非常狹長。因此,他改變了原來的計劃,繼續往西走。此外,他放棄了中午的休
息,為了趕路而邊走邊吃。過了一段時間,他警覺到太陽已經快落到 40 度仰角的時
候,他才焦急地想要左轉往南走。可是算一算時間,如果這時候他才往南走,出發地點
將在他的左方,他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再左轉往出發點走呢?因為時間顯然不夠了,他
只好放棄原來想擁有一塊方正土地的期待,直接往出發點走過去,心裡想著:「一塊三
角形的土地總好過一無所有!」

可是,他這個決定還是太晚了,眼見著太陽即將下山,他還看不到出發點。於是他焦急
地奔跑起來,並催促著疲累的僕人把整袋木樁丟了來扶著他跑。他跑得又飢又渴卻不敢
停下來喝水,等他都已經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才看到遠遠山頂上有一群人在出發點上等
他。可惜的是,夕陽的最後一道餘暉已經沒入地平線下。他正傷心的時候,卻發現出發
點上的人又叫又跳,好像在鼓勵他,為他打氣。於是他想起來:出發點的地勢比較高,
所以還看得到夕陽。於是,儘管他已經喘不過氣來了,還是拼命催促僕人攙扶著他往前
沒命地衝刺。終於,在夕陽的最後一道餘暉中,他到達了出發點的山頭,累得趴在地上
──卻從此再也起不來了!

族長指揮著他的族人和這個農夫的僕人,就在山頭上幫他挖了一個墳:六尺長、三尺
寬、三尺深!

這個老農夫死後到底有沒有得到那塊肥沃的土地呢?故事沒有交代,其實讀者也不會想
知道。畢竟,人死後的財富是不值得關心的。

這個故事最令人震驚的是:這個農夫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只要他不那麼貪得,
他有很多機會可以不需要付出這個代價的。偏偏,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往往像是中了
蠱或著了魔一樣:明知道貪欲已經過了頭,有可能會為此付出痛心的代價,卻總是欺哄
自己說:「再多一點點就好了,我以後還有補救的機會。」就這樣一直耽溺下去,直到
一切補救的機會都已經消失為止。

可是,你讀完這個故事以後就會完全解除對現實的恐懼與貪戀嗎?不見得!假如人對現
實的需要並不多,為什麼人想要的又偏偏多出那麼多?甚至於多到簡直無止境,連生命
都可以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