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词解(《宽带·未定稿》之观点篇) - 方言 - 蔡文涛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7 次) 时间:2001-11-21 14:04:26 来源:蔡文涛 (辛丁) 原创-IT

“宽带”(broadband)一词最初的时候,其实是从传统的电话业中借过来的,其原意是指比4kHz宽的频带。很明显,KHz(千兆赫)是模似信号的频率单位,与我们常常用来描述数字数据传输速度的比特率(例如Kbps,千比特每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顺便说一下,可能由于上述的缘故,所以港台人士比较喜欢把“宽带”译作“宽频”。或许,这会更好一点。

可能正是由于如此方便的借用,因而使得没有多少人愿伤这样的脑筋,再为“宽带”作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定义。本来,特别是对于使用者而言,宽带这一概念有没有精确的定义,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一个比较显浅的例子是“空气”:直到上个世纪之前,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空气是什么东西,但人类照样自由地呼吸,并生存下来。然而,除上帝之外的其他投资者,如果在没有弄懂“空气”的概念之前就贸然去制造空气,意欲谋利,这不免就险象横生了。

当然,错误的宽带概念,总不至于危及使用者的人生安全,但对于宽带(互联网)的投资者却足以致命。因此,宽带(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至少对于数以亿计的投资而言,非常值得我们多费点思量。

是“宽带”不是“带宽”

也许是望文生义,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喜欢把宽带(互联)和相对的高带宽接入混为一谈。较常见的宽带解释是,“有1Mbps~2Mbps的带宽能24小时在线”诸如此类。拜托,这明明说的只是带宽呀。有次,我突发奇想,要是把台港的“宽频”也借过来就好了--宽带(互联网)仍称为“宽带”,高带宽的接入就称作“宽频”,也许这样会减少很多麻烦的。

为了解决这些麻烦,我想我们有必要弄清带宽(或说高带宽)的概念。在很多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科教书中,都会有类似的这样一条题目:

假设有一个搬运工要为你送来一个装有100只DVD光盘的小箱子,这都是些大容量的DVD,每只光盘都装有17GB的数据,搬运工保证在一小时内把箱子送到。而这个时候,你的家中已装置了高速ATM(约622Mbps)的带宽(我敢打赌就是盖茨那个房子也没有如此之高的带宽)。请问:是搬运工匠带宽高,还是你装置的带宽高?(答案是,搬运工的带宽比你的高出五倍以上。)

这道近乎无喱头的习题,相信会加深各位对带宽的认识。而下面的例子或许也能帮助大家了解一下,“计算”在带宽中的作用。

现在有很多人在PC上装了电视卡,通过有线电视的网络直接在PC的显示器上收看电视节目。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样相当于正在使用极高的带宽:以最低的配置为例(现时电视的实际情况略有不同),640*480的分辩率,24比特/象素,25帧/秒,如果以这一标准来对电视图像进行数字化传输,这时电视(所需)的带宽高达184Mbps!显然,目前我们还不能期望运营商能为家庭用户提供这样的带宽。

数字电视的解决之道,是引入计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计算包括了系统的运算速度(硬件的)和算法(软件的)。简述这一计算过程:供应商先把数字化的视频图象(也包括音频),压缩(计算)成很小的文件通过网络传送给你,然后你的计算机经过计算(解压),再把这些文件还原为相应的视频和音频数据。如果使用相应的流媒体技术(亦是计算),其传输与解压就能实时、平滑地进行,与平时收看电视时的感觉一般无异。(事实上将要推广的数字电视用的也是这个办法)简而言之,通过计算,原来收看电视所需的184Mbps的带宽,现在大幅缩减到仅需约2Mbps。也就是说,计算使得带宽的利用率提高了近100倍!

宽带是一种环境

其实,单就用户而言,宽带的比特传送效率表面上只包含了计算和带宽这两个因素,困难还不算太大。但对宽带网络的提供者来说,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所谓的互联网实质上是由各种规模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甚至于连性质也不尽相同的网络构筑而成的,通常人们把这些网络分为局域网、骨干网、城域网以及接入网等几大类。如果你访问的是一个远程服务器,那你所需的比特,将会在上述的网络中走上一圈(有时还不止一圈)才能到达你的浏览器。

再拿前面“搬运工的带宽”作例子。如果你要的箱子在一个远方的朋友那儿,当然了搬运工也只敢承诺,24小时之内把箱子送到(即便如此搬运工的带宽仍在标准的ATM之上)。这时候我们不难想象,搬运工其实也将途经各种不同的“网络”:他乘坐的电梯是一种网络;他的汽车所经的道路,是一种网络;如果要使用飞机,那又是一种网络。但是,无论该名搬运工是隶属于一家如何之大的速递公司,我们也很难想象,他从你的朋友手中接过箱子后,会乘专用的电梯下楼,再坐上专车,驶经专用的车道,来到专用的机场,然后用专机飞抵你所在的城市……

当然,那箱东西要是盖茨先生送你的,或者可以另当别论。显然,极普遍的情况是,当你的比特到来之前,绝大部份时候,它都只能与其他的比特共享有限的带宽。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甚至于我们只有56Kb的“猫”也得不到额定的带宽。当然,更从来没听说有任何的“宽带”运营商,为他们提供的带宽(比如说只是512K)出具保证书。(运营商的下一个危机是消费者强烈要求带宽也“三包”)

当互联网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相对初期而言,它周围的各种情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宽带时代的即将到来,正要向我们揭示,这一变化将会发生质的飞跃,而绝非某一单独存在的因素(如带宽、计算及内容等)仅止于其孤立的量的递增。

以往,人们对宽带的认识不足,其主要的谬误在于,简单地把上述变化的必要条件锁定在带宽上,甚至于忽视了与其密不可分的计算。目前的进步是:有人已经认识到相关内容的重要性,并再次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然而,这仍未足够。正如有评论提出的,真正的宽带时代应该是“有路、有车、有风景”。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风景”诠释为内容,而应该是进一步的“三C”,即内容、社区、情景。(或者,干脆把“风景”改为“情景”更让人深思)

简单和复杂的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复杂情度有了最充分的了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使其简单化;相反,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过于简单地看待它,问题却往往反而会复杂得难以理解,处理起来事倍功半。

上文中对带宽的反复讨论,相信会有助于大家对“路”的理解。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还将就“车”和“风景”作更深入的讨论。而在本节中,我们只对宽带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略作分析。

如果把宽带视为一种横组合,正如我们看到的它由带宽(“路”)、上网装置(“车”)以及“风景”(注意,这不单是内容)组成。在这基础上,再纵向地看,我们又可把带宽分解为带宽的大小、带宽的计算以及其配置是否得当等要素;同样,也可把上网装置分解为类别(例如是否属PC)、计算的速度以及操作的繁简情度等等;“风景”的组成就如前面所说的,包括了内容(它的人气指数)、社区(宽带互联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景(各种促使人们互联的因素)等。不难看出,上述的诸种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垂直的,而是相互交织地产生关系。例如,带宽中的计算能否与上网装置中的计算相配合,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带宽的本身(效率),还能从根本上影响到上网装置的操作,进而又会影响到内容的人气,更深一层的,会影响到人们对宽带的认同与归属等等。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形容宽带,一点不过分。

对“环境”一词,我们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例子,以加深理解。譬如说,当我们讨论居住小区的环境时,很容易就能明白到,那个地方如果连马桶都是用真金造的,那它的环境总不至于太差,但问题是其费用足以令人却步。(这也象“搬运工”的例子,专用的电梯、车道及机场等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费用惊人)–显然对于无力支付的消费者而言,再好的环境也等于零。又如,有一地方山明水秀,空气清新,远离繁嚣,但只要一个极普通的条件不好,例如是电力供应不足,这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首先是住进来的人不会多,接着学校、商场、医院以及公共交通等其他相应的设施也不会好得起来。对普通的都市人来说,这样的自然环境虽好,但住不下去的。

在网络热潮高涨的时候,人们总喜欢谈论,互联网人口增加的“几何递增效应”这一正向的影响。但很少会有人谈及问题的另一面:当互联网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时候,特别是宽带时代的将要到来时,在整个互联网系统内的任何独立(假若它仍能独立)的单位的缺损,都将引致整个互联网总体价值上的“几何递减”。

模糊法则

科学的主要特征是精确。宽带素以高科技自居,似乎也应该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据说,有科学家曾试图为宽带作出精确的界定:1、应在现有物理铜线上进行模拟信号传输的同时传输数据信号;2、双向对称上下行传输的速率应在4M以上;3、传输距离应该在2公里以上;4、数据流并发要在10000户以上;5、开线率在90%以上;6、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互不干扰(串扰);7、在数据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影响模拟信号(语音的传输);8、网络物理结构必须符合星型点的传输方式。

记忆所及,这是仅见的最详尽的有关宽带的界定,可惜并不精确。我们先不讨论宽带的数据是否一定要在“物理铜线”上传送,也不讨论将来还有没有“模似信号传输”,单是这“传输的速率应在4M以上”就已经让人犯难:如果没有充足的计算,恐怕40M都不够用;如果有相对足够的计算,还用的着4M?有朝一日,400K就绰绰有余了。然而我们却又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模式,把计算量化到带宽之中。如此看来,百分百的精确有具体的困难,缺乏可操作性。

要是你能与在你视野之外的一台计算机或一个人对话在,而无法确定哪个是计算机,哪个是人,那你就称得上拥有一台真正的有智能的计算机了。这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

计算机的下一阶段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主要特征却是“模糊”。图灵测试的启示在于,有时候,“模糊”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确。

有人也曾试图用“感觉”来对宽带进行模糊定义,说只要感觉上带宽足够了就是宽带。但也不妥当。一来这不免也落入了带宽的窠臼;二来,感觉上“感觉”好象是很靠不住的东东。比如说,当你与一个心仪的美眉共聚于宽带时,怎一个“爽”字了得?但如果后来你却发现,原来与你互联的是一个老妇,同样的宽带,前后的感觉会一样?

如果“模糊”也要精确,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角度来定义宽带:

80%的人能从(宽带)互联网上获得他报需的80%以上的媒体信息,重要的是,勿增成本。

网上人口的量化好理解,信息的量化要略作解释。拿“电视的带宽”作例子:如果一个网虫,他每天都用56Kb的“猫”上8小时的网,可能他也觉得自己非常IT,但只要他期间曾抽空看了30分钟的电视节目,那他的“道行”就全没了。要知道“电视的带宽”相当于184Mbps,是他上网时所用带宽的三千多倍!就信息量(比特)而言,电视给他的远比互联网的多。(要成为真正的网虫,我们给他的建议是:必须在网上看电视,而不是用PC看电视。)换言之,宽带必需使得互联网成为人们提取信息的主要入口。

勿增成本,也好理解。简单地说,是把宽带用户的门槛降到最低;说得复杂点,就是人类社会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的单位成本,并没因宽带的到来而增加–实事求是我们先不要期望其成本会大幅减少。

“模糊”与“精确”的辩证在于:我们必需先“精确”地了解宽带,才可能有正确的“模糊”的宽带概念;更进一步的是,运营商在“精确”地了解用户需要的同时,还得在宽带应用上设法“模糊”用户对诸如带宽、上网装置及费用等等的“精确定义”。(这在后面的章节里还将有大量的讨论)

古人云:一叶蔽目,不见太山。如果能拿开带宽这片叶子,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宽带将会怎么样?

(未完,敬请关注下篇《经济学的高》)

(本文版权为作者所有。如转载全部或部份内容请与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文章评论:宽带词解(《宽带·未定稿》之观点篇) - 水云 - 2001-11-21 15:51:07

看了有点晕。 带宽!=宽带 if 带宽=宽带 then do while begin %^$%&&lll 。。。。 until 晕倒 end 开个玩笑:)

文章评论:宽带词解(《宽带·未定稿》之观点篇) - 水云 - 2001-11-21 15:51:07

看了有点晕。 带宽!=宽带 if 带宽=宽带 then do while begin %^$%&&lll 。。。。 until 晕倒 end 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