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无为而治(这可能是我最欣赏的一位企业家,他的理念和管理方法,我觉得对中国大陆的企业是很有助益的。不知道各位爱踢人士以为然否?)) - 面对面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7 次) 时间:2000-08-03 10:18:05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要下属多出主意,必须自己少出主意。管理者无为,下属才能有作为。

施永青无为而治
单小海

“左”的青春
施永青曾经是有名的“左仔”——-这是那个年代香港人对亲共青年的称呼。
那是六十年代末,红色风暴席卷全球,香港自然也受影响。中学一毕业,热血青年施永青就去了工人夜校做教员,“党说,重要的是唤醒群众。”施的脸上浮现奇怪的笑容。
这一扎根就是八年。在工人夜校里,施永青和他的同志们发动群众、组织罢工,争取工人合法权益,支持社会主义祖国。回首往事,施感慨万千:“八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八年?我把自己青春最壮丽的一段都贡献给了共产主义。”
施永青强调自己的选择是基于信仰。“讲到待遇,我六八年做的时候,每个月只得二百几元人工,我的同学在外面做工有四五百元。八年之后人家已经涨到一千多了,我还是拿三百来块。如果没有信仰,是做不了那么久的。”
76年,周恩来逝世,天安门事件爆发。年轻的施永青开始遭遇他的信仰危机。因为支持邓小平路线,施和他的上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施永青失望地离开了地下党组织。
重返现实
从大同理想重返资本主义现实,两手空空的施永青不知何去何从。几个月的奔波之后,他终于在一个叫新昌的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施回忆说,这两年是不愉快的两年,“我发觉自己无法适应这种打工生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报酬与贡献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做了那么多,而给我的那么少。以前是有信仰支撑,没所谓,现在,凭什么呀?”但是最后施发现,在香港要想获得合理的回报,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做老板,“由市场去判断个人的价值。”
更要命的是缺乏自主的空间。在新昌,老板只要员工执行他的伟大思想。“但是我已经对指挥棒厌倦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知道你要去罗马,至于怎样去法,是坐车还是坐船,能不能让我自己去选择?”
两年的打工生涯,两条深深的划痕,影响了施永青的一生事业。
“所以我管中原很简单,只有两点,一是合理报酬,一是给员工尽量大的自主空间。自主空间大,他的创造性就大一点,战斗力就强一点,这都是当年打工赚来的经验。”施永青笑着补充:“因为这两条,我打不了工,也因为这两条,我让中原有更强的战斗力。”

同学创业
在新昌,施永青遇到了王文彦。
其实,两个人是老朋友了。在香岛中学念书时,大家都很关心政治、时局、人类命运,有时放了学,这两个“左仔”仍然会为些政治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王考上了中文大学,施则去了“革命”。
老友重聚,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开始梦想着有一番自己的事业。
1978年,施永青和王文彦一人拿出5000块积蓄,在一间贸易行的写字楼里,合起来租了一张写字台,一个人坐着接电话,另一个就上街跑业务。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说老实话,刚创办中原的时候,对将来并没有什么奢望。”施说,“我们只是希望能够保本,赚到的钱比打工多一点就可以了,可谓志向不高。”二十二年后,坐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施永青略带自嘲。
“幸而,代理这个行业当时的水准太差了。”当时香港楼市炒风方炽,很多代理行以代理为名,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炒楼上。这给了两个年轻人机会。
在二人同心协力下,初试啼声的中原,锋芒直逼当时的同业大哥美联。

兄弟阋墙
然而,谁又能想到,看上去一帆风顺的前路,却埋伏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与恩怨。
因为是老友合伙创业,王和施各拥有中原50%的股份,两个都叫董事总经理,但实际上,王大多处于主导的地位。“我一般不太干涉他(王文彦),因为我个性不太中意和别人争,更何况是多年老友?”
但是中原渐渐长大成人,更多的职员开始参与公司管理。这样,在公司决策的会议上,当施和王出现分歧,管理层就不得不参与、分化。当支持施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王文彦开始觉得有点失落:“88、89年的时候,我已发觉自己和施永青的合作出现分歧,无论是性格、工作作风、管理哲学、用人方针等方面,都是不太咬弦的。”十年以后,王文彦回忆说。
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两个人的管理风格。王文彦喜欢法家,提倡的是有为而治的政策:“代理有如军队,不听军令、不依法则,如何成军?地产代理亦是一样,不依法则、不依条规,何以战胜同行?”而施永青自嘲为“懒人”,推崇的是老子,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我尽量不干预下属,让他们有自主的空间。因为我经过社会主义这一套,发觉纯粹的中央指令出错的机会很大。”因而在中原,施更多地扮演着“慈母”的角色。
转机发生在1990年。六四事件后,中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紧接着,公司高层发生地震,董事周家雄离职,并带走五名董事,最后,董事局仅剩下王、施和黄伟雄三人,而后者并没有股份。为了稳住军心,王文彦和施永青各将5%的股份分给了黄,由是王和施的占股比例由50%下降到各45%。
股份上的二元结构被打破,就意味着管理上的僵局被打破,原来不好办的事情开始变得简单。现在,当分歧出现,资本的声音大过资历,也大过交情。在经历多次冲突之后,自认被架空的王文彦知难而退,最终在92年选择了离开中原。当然,作为创业者,他并没有放弃他对中原45%的拥有权:“我对中原仍有一份情意结,这是自己一手建立的东西,我会把它看作一份纪念品。”

无为而治
施永青自认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自由主义者。独掌中原后,他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施说,自己深深明白,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可能全力以赴。“所以,我尽量避免出太多主意,好让员工有机会发挥。公司里多些人出谋划策,总好过老板一个人绞尽脑汁。”
“我能够无为而治,前提是‘知不知’”。施说,一个人之所以太过有为,就是因为自信心爆棚,自以为雄图大略,员工提出的建议他总觉得不够完备,不肯让人家去试。但自己的主观妄想却要全公司一起跟他去贯彻推行,碰了壁还要爬起来再冲。“这样的老板越有为,公司可能死得越快。”
施永青举出电脑应用的例子:“我并不太懂电脑,如果自作聪明,制定一大套资讯科技大计要全中原去推行,保证会把事情弄糟。现在我无为,故下面的人就可以无所不为、大有作为。可以肯定,如果他们只是被命令去完成我的妄想,是一定做不出今天的成绩。”
施永青的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有一天,大埔分区的经理给施打来电话:“施先生,我拣了一个铺位,请您来帮忙把把关。”施永青毫不客气地挡了回去:“大埔我一年都去不了三次,我怎么给你把关?你身为大埔区的经理,当然比我更清楚应该怎样做”。
施永青解释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要赢就要放手让将去打,没必要总是自己“御驾亲征”嘛。如果我去了,肯定要给点意见的,而一般人为了讨好老板,都会按照老板的意见去做。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再没有这样的事情找我了。”施得意地笑了:“96、97年,中原差不多每年都增开一百间分行,如果间间都亲自去选地、谈判,不累死才怪。”
“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施永青说:“我向往这样的境界。”

汉堡包和鲍鱼
代理处于房地产开发链的下游,所以我接触的许多代理商,一谈起与开发商打交道,都是到底意难平的一脸委屈。但是施永青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潇洒:“我不喜欢和发展商走得太近,尤其是和某一个发展商。因为万一他有一天不高兴了,不给盘你做,你就非常被动了。再说了,中介如果失去自己的判断和意志,又怎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香港中原更喜欢做散客、做二手代理,施将之比拟为卖汉堡包:“卖汉堡包虽然赚得少点,但是比较自由,就算是李嘉诚来买,一样要和菲佣一起排队,我不用特别招呼他。但是卖鲍鱼就不同了,你看阿一鲍鱼,你去吃大一点的鲍鱼,阿一要亲自来招呼你,还要跟你介绍这鲍鱼是从哪里抓来的,怎样晒,又怎样煮。我这个人,钟意自由多一点,所以我情愿卖汉堡包,不愿卖鲍鱼。”
当然,97以后香港楼市低迷,一手的新盘在中原业务架构中的分量加重了不少。“但是对这些新盘,我个人都是实话实说,不会有什么特别的顾忌。我相信,发展商找我,是看中我的销售能力,而不是要我们去特别笼络他。”

散聚任自然
人才观的不同也是施和王文彦的一大歧见。“他老嫌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成天想换大学生。而我就倾向让手下在工作中成长。”施说,代理这一行不一定需要很高的学历,中原的用人原则是,只要你做得好过市场,就给你新的机会,“实际上,这是由市场给他机会。”
“我并不是不重视学历与经验,但如果不能转化成公司的生意,又有什么意义?”施永青说:“我相信‘强将手下无弱兵’,关键是要给员工看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远景,他才会有动力。”
“一般厉害的人,都不太安分。尤其是做地产代理这一行,跳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我想知道,对那些特别优秀的人,中原和施先生有没有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没有。”施永青摇摇头,答得很干脆。“有的公司提倡什么要员工忠于公司,我是从来不讲这一套的。”施说,员工之于公司,只不过是某一时期大家走到了一起而已。“正如共产党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当然,你们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我们讲的是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目标。大家都珍惜一起走的日子,但是你如果下了决心要走,也没所谓呀,只不过给留下来的人腾出了空间而已。”
有一次施应邀出席一家大机构的晚会,会上这家机构给连续服务满十年以上的员工颁发了“荣誉金牌”。嘉宾们自然是纷纷赞扬,说这个公司善待员工,令员工有归宿感云云。“这时我听到身边一位客人在嘀咕:十年都在一间公司做,真是没有出息。”
施说,这句话令他非常震动:“所以我不是很怕人走,关键是你让在的人觉得公平,觉得够空间。”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这么轻松面对人才流动。97年,北京中原有位经理离开,拉走了一批客户和员工,在中原对面的楼上开了一家“中原式”的代理行,北京中原的副总李文杰为此燥火了好几天。旧话重提,施永青笑着说:“遇上这种事,有很多老板的想法是‘你以前懂什么?全靠我栽培你,现在翅膀硬了就单飞,这都做得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人家有自己的选择权,你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人家会离开,这样,以后就能够尽量避免———但是,要明白,你做得再好都会有人离开的。”
施笑喻:“用人就好象追女仔,你爱她她就爱你吗?但是总不能因为有个女仔不爱你就否定自己的价值吧。不爱你就不爱你,没什么理由好讲的啦。”

90年代初,大量港资背景的代理行涌入中国内地市场,利达行、美联、中原是其中各领风骚的佼佼者。但是到了今天,仍然有市场占有、有盈利规模的,可能就剩下了中原一家。
“未来中原在内地市场有什么大的举措?”
“这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中原在国内的业务,我已经全权交给黎明楷先生打理,我很少过问。”施永青把手一甩,笑咪咪地看着我们。

发表于2000年3月之《万科周刊》,《环球企业家》、《证券时报》等转载

这个人很有意思。值得写。 - 贾双林 - 2000-08-03 19:02:04

单先生,久仰了。我经常看《万科》。 这篇文章不错,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 我在中青报之《青年时讯》供职,对企业界有能力、有特色又有业绩的人,很感兴趣。今后在采访上,还要请你多多支持,从中牵线搭桥。 如蒙不弃,希望与你交个朋友,不知意下如何?

我一直坚持,互联网观察应该和传统企业结合得紧些、更紧些 - 单小海 - 2000-08-04 11:03:14

很高兴认识你这位朋友,我的油箱是:[email protected] 保持联系。 不过,我可能会停笔一段时间,杂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