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9 次) 时间:2001-11-19 18:45:58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IT
北京地区网络及其行业现状浅述
文=李明顺
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一座现代高新科技产业的国际大都市。北京,这个新与旧交错复杂的城市,每一次巨大转折都会经历长时间的阵痛。组建于1995年3月的Chinanet,这是中国Internet历史的开端,当月底,北京电报局开始试运行,同年6月20日正式投入运营,以公共商用网的形式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北京也从此成为了中国网络发展的起点。转眼几年,网络已经遍步到大江南北,而由网络诞生的经济也从生疏新鲜,走过泡沫繁荣,回到了今天的务实理性。但不管如何,网络本身却以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走进了日常的生活,所有的这些,北京恰是一个缩影,是一个最真实的见证。跨过新世纪的2001年,我们可以看到的北京网络环境是什么样子呢?
北京进行曲
北京是一个文化、经济中心,这首先得益于它是一个政治中心。这就是长子的优势,使得北京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任何网络相关政策一诞生,北京总是最快地完成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过程。网络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其本身的一个特征元素就是信息,在政策信息方面,其他任何城市的嗅觉都难以和北京相比。
IT产业的圣地是美国硅谷,而中国的硅谷就是北京中关村。一部《中关村启示录》的纪录片,描述的也正是中国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外来投资方面,对于风险因素的综合考虑,政策风险一直排名靠前。对于国内的个人投资者或者国外大企业来说,在北京作投资,看中的也就是政策优势,随时可以参照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或修改来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增强收益能力。
北京在高新技术投资上的政策和环境非常灵活,这直接导致北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建立了以中关村科技园为龙头,以及丰台、通县、延庆、怀柔、大兴、平谷滨河等多处高新科技区。中关村科技园又划分为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等等,2000年北京市政府还通过了新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对投资方面的配套政策又经过了灵活地优化。
在北京,集中了最多的中国驰名IT企业,诸如传统PC行业的联想、方正、紫光、长城等;软件行业的金山、连邦、大唐、红旗、翰林汇等等。据了解,从1999年至2001年5月,已经被北京市认定的软件企业就达473家,软件产品1416个。而著名网站如三大门户及各类专业站点更不计其数,完全一副“立足北京、走向世界”的气势。
数字北京
据统计,截至2001年1月下旬,北京市已拥有400万“网民”,居全国之首,全国网民数量的1/5。而据CNNIC在7月的最新的调查统计,CN下注册的域名数按地域分布分类,北京以34.8%的比率高居榜首,超过了1/3。按WWW站点数(包括 .CN、 .COM、.NET、 .ORG下的网站)来地域划分,北京也同样以21.8%的高比例把其他省市远远甩在后面。在全国约242739个站点里,52917个都是来自北京的。
这只是数据上的数量统计,如果按照实力统计的话,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总部都居于北京,本来在广州发展的门户之一网易也在北京优势条件的吸引下毅然北上。还有,前段时间不少媒体标榜的“新三大门户”:首都263、TOM、联想FM365,这三者中,有两个也是从北京本土发展起来的。天极网的李志高就中华网“定都北京”曾说过,“北京是中国发展互联网的中心,大商业网络向这个中心集合是必然的。”他的话是寓意的,很快,天极公司也在99年12月移师北京。
国人都知道北大的吧?没错,北京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教育体系、扎成堆的高校群,随手就可拎出一打人才,连带效应的影响是,北京的网络教育也自然在全国列为“大哥大”,教育部对这优秀的“长子”显然不得不“偏心”,首批钦定的四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一半也是北京的,他们是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今年8月,教育部再次公布了45家来做网络教学试点,北京又抢到了13个名额,没话说,还是排位老大。这部分学生将通过网络来学习,但无疑在另外一种角度证明了北京出色而发达的网络化教育实力和魅力。
在“十五”规划中,北京市政府明确地喊出了“数字北京”的构想。构想之外的目标也足够大胆,在“十五”期间,使北京网民达到664万,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规划市区将达到100%,郊区也必须大于90%,宽带接入的家庭的普及率也将达到5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目标更是要超过70%。
政府 企业 百姓
政府上网
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是什么?首先要明白政府是什么,政府就如球场上的裁判,药检时的监督员。所以,作为裁判,工作效率要提高,政务透明、公开就更不必说了,古话说的好,“其身正,不令亦行”。一项调查就显示,社会上80%的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但政府自己是消化不掉的,投入市场才有回报,这些信息就象“营养品”交给社会去进行更合理的吸收,才能力助经济。
“政府上网”工程的倡议的由来也是四十多家部委心思。“政府上网”工程总体而言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北京是个聪明的长子,靠着最传统的长子情结,把握了强大的地缘优势,吃透了“老子”的想法,贯彻得也很到位。先后建立起来了面向市民的“首都之窗”政府网站,然后各市局区县的这些孙儿们也一条边在网上设了点,这下就领先了多数省市地方。其实,不管中央部委还是北京市辖内的投资,其本身在地域上都属于北京市网络建设应用的一部分。按照我们传统的民间看法,老子跟长子过日子,长子肯定不会吃亏。这样,总体一比较,北京在“政府上网”工程上也就自然位居全国之先了。
拿北京市工商局来说,其公布了改革企业登记制度,实行“一站式”办公,企业登记可在网上互联审批,假如你是一个申请人,想登记注册,就不要亲自跑到工商所去了,只要通过计算机登录一下市工商局主办的HD315网站(WWW.HD315.GOV.CN),预先查询准备申请的企业名称是否可用,如查询名称不重复可以使用时,即可在网上办理名称预登记了。
东城区在“电子政府”的行动上就抓得很快,今年8月,首先就与一家开发公司签订了一个《东城区电子政务信息工程协议》,率先试点起电子政务。听说这一计划最多在5年内就能建成。然后,北京市政府再把东城区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其他各区县。
企业探网
一直以来,企业在网络应用方面,脑子转不过弯,难以接受网络这种新事物,信息管理意识也难转变。这一点,北京比其他内地城市更自然得多,容易得多。你看,随便拉来四个人就有一个泡网的,这综合优势谁能比得过?加上北京城区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不夸张地说,北京的老大爷和老太太对“网站”、“电子邮件”等名词都能混个眼熟。
企业上网主要也只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企业上网,无非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一个对外沟通的渠道,就跟天暖闷热的时一样,多在墙上开个口子透气;二是新兴的小企业上网,以整合传统资源的方式,建立一些专业站点。
起初,在“电子商务”名词诞生刚落地的时候,这个新鲜事物就象金娃娃一样首先被眼光敏锐的新型企业捧起,一时间,无数以电子商务B2C、B2B为大旗的站点鹊起。比如,一度辉煌的北京8848电子商务公司,就是抗着“电子商务”的大旗而一度飞升上了天,几乎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代名词,当然“仙及鸡犬”地肥了一笔人,那是后话。电子商务公司的总部不在北京的例子也是极少的,侧面表明的是,北京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国电子商务的“总司令部”。去年电子商务高峰期,据北京海淀区地税局统计,仅在中关村一地,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就有373家。这一来说明了北京网络环境对发展电子商务具备特殊优势,二来也可表明北京网络行业市场的几近“火拼”。意料之中,统计的另外一个项目表明,真正实现赢利的企业也只12家罢了。而今年,整个IT市场更低迷,据笔者个人耳听目览知道的,就有很多已揭不开锅了,这些曾经红红火火的的电子商务纷纷下马,风靡一时的“颠峰”8848公司也一下子掉进了阴沟里,媒体报道其已经人走财空了。但这并非不能颠覆北京的领导地位,毕竟市场化的竞争结果是“浪淘沙”法则。
其实,传统企业上网方面才是一个重头戏,传统与网络结合的良好结合才是信息时代经济配合的最好方式。邮政系统在直觉上都是很僵化,但去年北京邮政就涉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实现了网上结算,这就是一个最大胆的尝试。这下,在北京的人们,就可以进行网上报刊征订、网上购物及网上投诉等服务了。而用现代电子商务的观点来看,邮政系统也属于中国最大的物流配送机构,这无疑在起点上就站在了一个比纯电子商务站点更高的平台上。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在2000年底就对北京企业上网数量下了狠目标,希望有6万家企业上网,虽然目前还没有统计披露这一目标是否实现,但无疑这也显示北京准备大干一场了。这方面的先人一步,是其他省市可以参学的。
市民方面
当中国网民超过2000万的时候,就有媒体撰文谈“2000万现象”,要看现在的话,中国网民早已超过了这个数字,真正地进入了“2000万现象”。“2000万现象”被经济学界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现象,彩电、冰箱、空调等行业就是例子,一旦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上便开始迅速走向大众化,步入飞跃发展阶段。手机2000万用户后也证实了这种雪崩效应的观点。
针对北京来说,按照2000万/13亿的比例,北京1/4的网民比例使网络应用的大众化程度更为强烈。站在网民的角度上来说,市场综合竞争下,最明显的一个体现“网多了,价降了”,也就是说可选择的ISP多了,上网资费几经调整后也大大地降低了。前段时间,媒体就热炒过北京的上网卡市场如何之激烈,商家怎样地互相压价,几乎到了厮杀之地步,不谈这种价格战的正确与否,但好几块钱一小时的网费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比如笔者在住处拨号上网,除了1.2元/小时的电话使用费外,再买一个几十元的包月帐号就可以舒服的遨游了。甚至很多ISP已经把网络使用费的价格下调到了比电信低几倍的程度,1元/小时以下网络使用费的卡比比皆是。网民的增加,再次带动了中关村软硬件的销量,这个“良性循环”可不是书本上得来的。
不少北京朋友家在一些新兴的宽带用户小区里,那些宽带内容就蛮好,比较有特色的节目形式也日渐增加,除了VOD点播、网上游戏等常见的频道外,来点远程教育、在线炒股、电子商务社区频道等调一下味口也易如反掌。比如在一个社区频道里,上面就有小区的各种最新通知、可视电话、BBS(论坛)、在线游戏等等。现在都说城市居民邻里沟通不够,虚拟世界或许就是未来居民交流的大平台。不过,坦率地说,这些群体在整个北京的网民群体中尚属少数,象很多宽带小区的基础铺设,特别是内容方面尚“在初步建设中”,跟许多没建好的网站一样。
网络的普及,近年来诞生了一批前卫的在家办公族,也就是常说的SOHO一族。在北京长安街以东,一群SOHO现代城的适时耸立曾让业界内外欢腾过一把,据说其内部网络设施已非常发达,后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更是把这里炒热了快上天。虽然后来该楼盘也遭到不少质疑和批评,但商人不是痴呆的,肯定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的,其被炒的底层因素,还在于北京有此类需求的居住群体,这些人也正是网络应用的最拥护者。这大概也可起一个大大的形象意义,北京优越于全国一把,先架起了一个“不出户,知天下”的信息社会模型。
调查
魏先生,48岁,某建材公司经理,湖北人,现居北京
我对网络不怎么懂,平时很少用,用的话我们都是让别人来搞,感觉是现在这方面广告挺多的。
刘先生,25岁,装饰设计师,北京人
我觉得网络对沟通来说挺方便的,我已经用了快一年了。IT行业我不了解,只是感觉挺新鲜的。我们公司还找人做了一个网站。
小肪,女,23岁,网络公司员工,天津人,现居北京
我来北京,在网站工作时间才一年,其实我刚进网站的时候,NASDAQ已经下跌了,网络也出现了泡沫。我是“半推半就”进的网络公司,虽然网络公司已不太景气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毕竟是新兴行业,还有它发展的空间的。所以我就来了。我每天都在公司上网,对北京的网络感觉还算好。
郭先生,50岁,教育培训业,河北人,现居北京
我对网络看法很简单,“不进则退”,也就是不学习不跟进它我们就要落伍,我做培训,自己首先要接受不断培训的意识,北京这块地方没有永远的专家或权威。我自己在99年就开始自学上网,后来自己培训内容里也请了老师来教关于网络方面的知识。北京的网络环境好,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北京人才竞争意识,竞争环境好,这就是我的网络观。
小可,女,19岁,大一学生,江苏人,北京就读
同学们都上网,我是高三暑假里开始上的,上高中的时候没时间。我觉得北京上网比我们江苏贵多了,我在家里都是包月,一个月才花100块钱左右,网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时,这边网吧一个小时至少都是四、五块,比我们江苏那边贵多了。不划算,不过在北京网友很集中,聚会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