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一系列 - 观察随笔 - 李明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48 次) 时间:2001-11-16 12:08:12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非IT

性的一系列

青年同志/文

我的审美系统里一直都遗留着传统的一面,一定程度上,这些来自于早期的教育,一种无选择意识时期的思想灌输。尽管我的世界观是包容的,某些东西虽然给予了充分理解,但却未曾排遣干净陈见。关于性的教育,我们是受伤的最后一代,当然今天已经不再有任何的忌讳,社会对其陈述的偏见在我们的身上多少还遗留着痕迹,或者说就仅仅我吧,开放而保守着。后面凝结的这点大体可以表达自己的一些性情,教官同志的表哥屏弃国画以外的东西,那可能偏激了点,但如果比较而言,相对于一些实体事物的描绘,不管如何优秀,我也大多把偏爱给予意境更远的山水画幅的。

挑起性的话题,不得不提起两性的忌讳在童年时候的情况,那时的视野相对狭隘,大环境下这些性与性别的东西是见不得光的。记得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影片还进行了剪裁,抹去了前面惹眼的一幕,当时在同学之间稍微“开放点”的以此簇拥而谈,会心而又作神秘状。于己,还有因此受害数年的旧事,小学四年级,倾慕班级一个女孩,朦胧之下,作一情诗,现在记不清原文了,犹记一句“双鸟齐飞翔”,仿五言古诗而作,还非常押韵,写在一个卡片上。某日,有同学翻我书包拿乒乓球,看到卡片,获悉上面的内容,班级特大新闻便诞生了。倒霉的我一直以此蒙羞,每与人争辩占上风后,就给人以此为把柄羞辱赶下台。遂小学时急切毕业是我最大的盼望,而且最好在中学要与那女生分开为佳,因此,小学后来基本没和她说过话,否则彼此将更羞愧难当,还好,虽然初中后慢慢淡化此事了,但也藏于心中不愿提起,直到高中时候,此事的当年见证人们都各自东西,不在一处上学了,才彻底舒口气。想起这个,心中至今忿忿不平,也甚为可笑,此竟使我压抑多年。

两性的事情,在少年时候,还保持着一种观点,要到成年才可企及。没想到,中学时代以后,随着国家开放的姿态渐强,性观念可以更早的涉及,是极为意外的。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最终突破了这层束缚,有机会领略了更新更广更开放的外部世界,也获取了更多更彻底的两性问题,最重要的是,传统礼教打破了男性世界的话语权,其积极意义不仅仅在于“半边天”的女性,对男性本身的心里健康也大有好处,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社会伦理、法制、权利等的更合理发展。中国自古以来是不谈社会人性健康与否的,更无人本位的思想脉络,致使中国一直没有社会学。社会学关注的正是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是社会学的起源地,最近获悉,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社会的是康有为,其创办的万木草堂加入了这个课程,那时管Sociology为“群学”,系统的把“群学”归纳的当是后来的严复。

在现代思维和现代科技方面,我们确实落下了西方一大截,致使这点的仍是排外因素,本在小学时候就知道大清王国之所以失败,就是与保守有关,但身于雾中而不知向,那时岂不同样保守?受到的教导为:西方都是黄色,咱们才是红色。现在不少的年轻朋友自称是“问题青年”,与性意识教育的迟钝也不无关联。今日的人们似乎注意到了这点,然性的过于“开放”(?)又惊起一把,如我这样在转折期度过的青年多少有些唐突的,本来也以为这样一来,很快便可消除性陋见,转变性的认识问题。但后发现性教育和宣传方向上出现了部分误导。譬如在性本身上关注和停留地太多,生理关注大于了社会心理关注。这点虽然是许多此类专家不愿意如此的,但经济社会的不可使唤性造成了浮躁后的传导杂乱。

美国社会学家凯特的《性的政治》看了大半,才撞击到我困惑的疗点,性的难点更严重的应在性的社会学问题。作者是60年代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身为女性主义作家,从彻底的女性角度谈了男性社会的某些刻骨的本质。她是从一些性情节描写大师(如亨利.米勒、D.H.劳伦斯、诺曼.梅勒等)的作品开始入手批判的,她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很多的性情节可以公开描写并非表示着开放世界的性自由,而是强权政治通过一种掩盖嘴脸的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再进行男性对社会文化主权的占领。这点也让我想起了近年繁荣的性文化,其中包括性文学,煽情的情节其实并非表示着性意识的开放,换个角度分析,则是男性意识的明目张胆的公开占领。一些影视片、电视剧以及小说中,性是放开了,侧面的很多内容则完全是潜移默化延伸了礼教的内容,而身边的性生理广告,更是充满了对女性非平等的挑逗。许多时候,我对一些带着开创意味的实验文学是保持信任的,但现在我最多只能在观望的基础上理解,至少我了解了其中潜藏的是什么样的思维观,如一些挺进诗人、行为艺术者,总是以“下半身”为入口,除了那些赞美人类生理美妙的纯艺术以外,那些缺乏一点艺术想象力的浅浮词汇以及姿态实在不能容忍,假如这个属于未来主义的话,那现在的人们至少是不能接受的。但我自信,未来的人类情感变化不属于这种趋势。

发达的物质文明下,才有精神文明的可能,但是物质文明的存在绝非精神文明拥有的充分条件。以前从旧书摊捡来的《四十个美国家庭》,薛素珍通过对美国一些家庭的实际采访,成了一个集子,反映的大体是性与婚姻问题困惑下的许多真实的美国家庭,他们不缺少生活资料,但不少性霸权则令人发紫。日本亦如此,虽然其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生活水平非常高,但男性霸权却延续着大和民族传统的男性权威制,直到文明的今天,女性在法律的不平等都没能根除,更不谈意识文化下的女性遭遇了。除了文化领域以外,性平衡的波动中,在市场经济中,男性霸权不再由国家机器掌握了,而是交给了经济规律。权力意志下,目前喊声最高的便是性交易合理,某些人还摆出了无数经济学的证据,并且从人权方面说明此是自由的象征,也是我不解的。市场的无理性,控制着人性的理性行为,却甚是可悲。

2001.04.1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