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 次) 时间:2001-11-15 14:05:40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非IT
该为IT说些什么
青年同志
强势文化冲击一个人的大脑,首先会寻找大脑最敏感的被感触点,在经济话语权发达的时代,大脑的指南针会顺着资金的流向转动,当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人的判断将陷入一场泥潭。另外,当一个人发现自己遭遇泥潭的时候,他一般有两种举动,一是迅速跃起;一是继续钻得更深,让岸上的人不能发觉泥潭里还有这么一个人。显然,IT圈子的许多观察者和评论者已经开始发觉到一种危机在袭击着自己的思维,这种危机就是看不清方向的不明确,对未来产业的走向毫无果敢的预测能力。在一场不明前途真相的评论大赛里,每个准备发言的人都再无把握保证自己的声音能存在三个月。
钱没了。人走了。泥潭还在。
泥潭里还有人,但不多了。我发现很多活跃的评论家都丢下了健壮的笔头,在看着。在泥潭里跃起,才明白自己也语塞了。看着泥潭里还在摸爬滚打的兄弟,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壮,这种悲壮的色彩不但来自产业的悲情,也来自于一种作者难为作的共鸣。然而更具悲情色彩的就是,抱怨评论风潮的兴起,这是悲情作者向悲情企业策略的悲情控诉。
有时,人在悲难的时候,即使习惯性的批评者也是无法寄予很多言语的,总是希望在批判方扬眉得意的时候,给他提个醒,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自己也不能在最后一刻放弃奚落与质问的语调。虽然跳出了暂时评论怪圈笼罩下的泥潭,并非自己的高明,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些先觉者静下来沉思了,他们或许正在沉思着我们的产业究竟需要什么,发展什么,适应什么等等。
不说话并不等于不想说话,而是因为有时没有话可说,其实不管在什么时期,包括IT的繁荣时期,IT评论总是以批评或疑问的姿态为主。产业更多的需要建设性的探索,但抱怨之声不绝与耳,当然我亦不能免,从抱怨开始走到已经厌倦抱怨,我知道创造抱怨不难,然而消除抱怨的根源却只有热情智慧的参与才可洞破冰层。我这时还是非常想说话,但是不知如何去说。我期盼我会再有机会去说。
注:此文本是几月前写的,竟然没有“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