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上出版----在夹层中生存的游戏 - 青年E谈 - 李明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8 次) 时间:2001-11-15 14:02:43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IT

国内网上出版—-在夹层中生存的游戏

文=李明顺

当网络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就想在网上做点事情,出版业依然如此,网络为现代媒体及传播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观念,同样,也遍布撒下了无数的机会。在电子商务乏术、物流不能跟上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信息流使一部分人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相信:未来90%的信息将在网上交换。中国传统的出版业,觉醒了,激奋了,努力了,试图从线下打到线上,而希望与荆棘,成为中国网上出版人在夹缝中痛并快乐着的生存状态。笔者曾经在与“人民时空”网站的负责人倪松先生有过一定的交流,从中深深地感到,网络出版:最难的是观念,最缺的是政策。

意识困难:

观念制约一:难以跳跃出版物概念

几千年来,出版其实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信息传播的载体从甲骨、石头、竹木等上升进化为纸张,再发展与音频、视频的全面结合。但是,不管信息如何出版,成为一个出版物,它总是实实在在的可视物,可以被我们的手抓着的东西,比如报纸、书籍、音像光盘等。网上出版,就是所有的文字要以电子形式出现,类似与通常的网页信息、电子书等,如果加上图象、声音,类似于rm、VOD等格式的信息。近几年上网的人多了,可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才2650万,这中间有两年或三年以上网龄的就更少,所以对相比较于巩固了几十年的出版物概念,网络出版或电子出版带来的突兀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再放到整个13亿国人之中去,能够有意识理解网络出版的人群比例就更少了,没有接受观念的读者,也就没有网络出版物的受众,推延之,也就没有市场,这是观念影响之一。

观念制约二:尚未真正走出网络FREE心态

新浪8月份推出收费信箱,一时造成整个业界和网民的强烈反应,互联网一开始就充分体现了Free,含义两有层:自由和免费。在网民的观念上,自由=免费,而这点与传统商业的基本准则却是违背的,从现在开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思考都开始转向以收费来提供服务的角度上来了。网络出版的提出本身的着眼点就在于要节省资源,再带来一定经济回报。所以,网络出版已经不会再有可能“烧钱”,而网民的Free心态尚未消除之时,网络出版也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简单地拿网络出版的一个普通形式—-电子书来说,真正会花钱下载电子书的网民凤毛麟角。网上非常有名气的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E书时空”的负责人告诉笔者,每天E书时空的下载量虽然很巨大,但是这些都是免费的,网站维持运营只有靠做一些其他业务来支撑,网站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不死”即指“浏览与下载没有一点停滞的迹象”,“不活”即“收不到实际经济回报,有生存的危机”。“E书时空”虽尝试着用光盘打包电子书来出售换取一点支持,但收效极不理想。由此看来,网民的Free心态是观念原因之二。

观念制约三:出版社犹豫不前

目前的国内媒体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但诞生了许多新的媒体,诸如一些新诞生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等等。同样,和媒体产业素来有血缘联系的出版行业也呈现着最昌盛的时刻,书籍出版市场一片激烈竞争。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计,1997年,我国出版业全行业年底库存积压图书为31.69亿册,总金额173亿元。1998年为34.18亿册,206.88亿元。1999年库存突破37亿册,总码洋超过235亿元。
比如,书籍市场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书籍总体单目的增加,意味着将有某些出版书籍的销量要受到排挤。出版社的利润主体来源还是在于传统发行渠道,对于网络出版来说,他们在利润不明的网络出版不敢投入太大的赌注,甚至坚决不参与。出版社考虑着,如果网上出版不能带来实际利润,却影响了传统渠道的销售,带来更大的积压,风险太大。
所以,从网上查询到的不少出版社自有网站的资料来看,网站资料缺乏、更新迟缓,很多仅仅处于形式主义,连起码地利用网站宣传自己的出版物都没有做到,何足以谈到网络出版呢?由此看来,出版社自身没有在观念上接受网络出版这个概念,甚至对网络还充满着怀疑。倪松先生称,现在人民时空还在做各个出版社的“思想工作”,现在基本没有开展业务,而是做这个基础的基础。出版社的观念问题是观念原因之三。

现实困难:

第一:难以逾越政策 ,网络出版实则出版代理

国家目前对网络出版尚未有任何的法规出台,从新闻角度来说,网站尚不具有发布新闻的权力,推及到出版来,网络出版即使做了,现在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还有触犯法规的危险。博库是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个网络出版网站,在2000年网络出版概念刚热时,博库的繁荣曾经使不少人认为网络出版已经离我们不远了。然而此时,我们才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笔者与博库联系了解情况时,对方称目前网上出售的电子书基本都是“线下采购”而来,只有一本书在线下的正规出版社出了,才有做成电子书的可能。

这样实际来看,网络出版连出版的决定权都没有,那么,“网络出版”的意义还有多少呢?于是,网络出版实则只是出版代理。这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诸如人民时空、博库、中文在线等等,目前都是没有出版社背景的非出版机构,只是商业公司而已。经营的形式也很明了,就是采取与大量的出版社合作的形式,代理出版业务的某个流程,诸如采集选题、文稿编辑处理、市场推广等等。这一点,其实很多未明确提出网络出版的网站也都做了,如榕树下、明日在线、中国投稿热线等等,就业务划分而言,目前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再退一步讲,比如传统出版代理商,租一个写字楼的地方,在报纸杂志上做点广告,他们的业务构成也是一样,只是没有自己的网站,广告没有做在互联网上。

博库的业务人员向笔者介绍,博库帮助书籍作者做网络出版,收费其实只是制作费用,标准是每本书1000元人民币,仅把作者的书籍做成电子书在博库网站提供下载销售,笔者追问是否有直接网络出版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表示,只有极少数的博库沙龙网友把自己网上发表的文章做成集子时有特殊案例,但内容也是经过严格审批的。

在政策没有突破口前,网络出版惟有停留在概念层次徘徊了,“专业互动出版”网站的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直截了当地告诉笔者:epub(网络出版或电子出版)就是代理出版,为出版社提供一些选题。

在谈到政策的咽喉如何疏通上,“人民时空”的倪松先生的谈吐中显得非常乐观,“只要你出,没什么人真正要管你,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观念上、市场上”,倪松先生预测,国家肯定要在近期推出相关法规。在究竟具体的时间表上,倪松先生的大胆猜测,“应该在一年左右”,他私下还对笔者透露其与新闻出版署那边的人很熟,但是,即使新闻出版署自己,也不敢打任何的保票,因为这种事情还要经过“上面”的最终批准。

欣喜的是,新华网的消息称,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湖南省新闻出版集团所属某企业正在研制的《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管理CA认证系统》即将面世。

第二:版权监管不是技术问题

传统的出版业最忌讳的就是盗版问题,有出版社直到最后新书上市时才敢对外发布书名。虽然国家有《著作权法》,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还在2000年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网络上的非法复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观。
一段时间,有不少从事网络出版及出版印刷技术的人士在技术防范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想利用一些特制阅读软件来达到保护版权,抵御非法复制及传播。常用阅读器软件有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微软的ReaderforWindows、华康公司的DynaDoc,以及超星公司的国产阅读器软件Ssreader等等,可是,各种阅读软件之间的巨大障碍就是无法兼容,某些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指出互联网初期的这种技术性保护实则是对便捷传播的阻碍。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Jupiter Media Metrix公司的分析家Robert Hertzberg说:“出版界一些公司的作法完全是错误的。电子书籍目前还没有形成消费群体,因此各电子书籍阅读器制造厂商必须不断寻求适当的市场切入点。”
谈到版权技术保护问题时,倪松先生以“人民时空”网站为自身实例时称,任何技术上问题都不是问题,关键现在是还没有市场。这点印证了一个观点,反盗版技术有助于营造一个更规范的市场,但对于正处于萌芽阶段的电子书工业可能弊大于利。
当然除了阅读软件技术进行防范外,还有其他的形式,诸如采用login授权的方式从远程登录到存放书的服务器去取和硬件加密技术保护等。但不管如何,无“市”就无利,市场就不能真正启动。

第三:电子支付需时间,前景实现要光景

在论述到国内网络出版的前景时,很多乐观人士喜欢用美国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网上传奇来平行推延国内网络出版业市场,惊讶于其在互联网上独家发表短篇小说《骑弹飞行》,按每次下载收取2.5美元,并被下载50万次,获利45万美元。并称若以传统方式出版的话,他只能拿到10万美元,以此来进一步表达这种憧憬性的欢喜。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斯蒂芬-金是在2000年3月发行的这本书,按照这个时间,美国正处于网络投资近乎疯狂的时刻,公众对网络的热情也是空前的,第一本电子书在网络上出版,第一桶金的诱惑可以理解,但这绝对不属于常态表现。笔者看来,NASDAQ毕竟从5000点下挫了一半,毕竟网络是带来的好处更节省资源,而非引入一个新的暴利。在中国这个尚未全部开垦的商业处女地上,许多人士总还是有“人多地大”的思维影响,盲目乐观于数字逻辑下的商业机会,岂不知,真正的商人在原则上是最具近利性的?

回到中国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白,网络出版虽然有着前景,但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一些如电子支付的基础铺设实现之前,网络出版都很难带来实质性的效应,毕竟,上面我们看到的50万次下载、40亿美金等都是美国这个高度数字化的国家,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背景下带来的成绩。

说到底,前景还是有的,但时间不会短。对未来中国网络出版的信心上,从目前的此类网站的数量及其建设上就可以看出,再加上国外出版集团对中国的觊觎,这个市场的竞争必将贯穿发育期走向成熟期的整个过程。

欢迎有兴趣者共同交流:[email protected]

二○○一年九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