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档案背后的人治阴影 - 激情体验 - 李明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81 次) 时间:2001-11-15 13:55:18 来源:李明顺 (青年同志) 原创-IT

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
学生档案背后的人治阴影

李明顺

  笔者上学的时候,一直不明白学校记录档案是怎样的流程,档案需要经过哪些人之手,以及上面究竟写了哪些内容。11月7日《青年话题》版一位叫叶志山的老师给出了一些脉络,在文中,叶老师说自己“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并且“对如何填写毕业生档案了如指掌”。叶老师诉说了自己作为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审查”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如实填写评语而“感到良心上说不过去”。

  笔者为叶老师的真诚叫好,他本想以个人对学生最客观的认识来描述学生在校的情况,但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得不粉饰一些有缺点的学生。

  我们都明白,不管多么努力做到客观,档案里所记录的他人评价也只能是一个人主观的认识内容。所谓“世界上没有两双同样的眼睛”,这正说明了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会包含自己的看法。在千千万万的老师中间,用质疑的眼光审视一下,是否每个老师都那么认真负责?同样,按照叶老师在文章中描述的那样,既然档案可以刻意去褒奖一个人,那么必然也能故意去贬低一个人。假如档案真的对一个人的升学那么重要的话,要是哪个老师稍稍笔头一歪,某位学生的命运不是将毁于一旦了么?

  大学档案亦如此。而且按规定,个人是不允许查看自己的档案。档案真就不能“透明”一点吗?虽然现在社会经济已经市场化,但大多数单位在录用员工时需要察看个人的档案材料以做参照。这无疑说明档案还存在着某种实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获得,多少存在人为的不稳定因素,方式也是秘密而非公开的。在不透明的情况下,档案评价的公正性恐怕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

  对于学生档案而言,笔者更觉得这一形式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漏洞。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国家里,不透明的档案对一个人的评判功能是令人担心的。因为法律的判断尺度是普遍的、公开的、客观的;而档案的判断尺度则是个别的、秘密的、主观的。因此,法律对于一个人的不公正,是有程序得到救济的;而档案对于一个人的不公正,是没有程序得到救济的。学校拥有对学生主观评价的控制权,就可以基于此形成对学生心理上的胁迫。这一点也是可以被证明的,笔者就曾经听到过某些学校领导扬言:“你们不要跟我做对,你们的档案都在我手里呢!”

  所以,笔者觉得,档案背后有人治的阴影,它过分地运用道德评估来评价个体行为。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可能使部分人利用其间的漏洞来滥用权力,甚至搞腐败。这与当今的法治精神是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