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1 次) 时间:2001-11-08 11:28:33 来源:王昆 (wangking) 原创-IT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网络真正发展始于1997年。96年我开始上网时,中文网还是沙漠一片,不要提权威,就系统管理员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管理的系统是干什么用的。那阵网上见的比较多的国人是Cfido Net(中国惠多网,一种基于拨号互联的BBS网络)上的老朋友,见面都惊呼一声:你也上网啦。96年的网络要找点什么中文资料是难上加难,就算有点也是台湾二鬼子和海外华人的,如果技术根底连乱码都翻译不过来。我现在一直怀念那阵的网络感觉,挺有点乌托邦的意思,大家还没想到用这个来发财,也没有人想主宰我们的网络。
到了97年,网上的人就多了起来,不过还是搞技术的多,而且一水是高手。不过WEB方面的开发者可没什么高手,所有公司的主页用现在的眼光看来都其烂无比,有的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当时中文的主页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在醒目的地方放上记数器,如果一个站的浏览人数过了万―――注意,我指的不是每天的浏览量,而是从其放置这个计数器开始到我看到为止;我就认定这个站是个好站,马上加入Bookmark。不象现在的一些什么站点,鼠标按错一下也能把它加到自己的书签里,很强奸民意。97年中,网易出现了。网易这个名字我到现在都怀疑是抄袭的,因为当时台湾还是香港有这么家公司,也叫网易,而且比当时丁磊的网易有名的多。没准是当时丁磊看到这名字不错,就用了一下拿来主义,万没想到后来会大出其名,现在就算想改成别的也不好意思了。
97年国内到国外的网络出口速度还慢的很,而且大部分国外的免费个人主页系统都被国内给封了(据说上面内容反动黄色),网易的出现与免费个人主页系统的推出马上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所有的网友都振臂高呼: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了!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二个网站(第一个是96年做的,实在羞于提起)“我们的故事”。申请主页空间的信发出没几天,一个叫Ding的家伙就给我回了信,说我的内容不错,能不能和他们合作做他们的电子邮件杂志。Ding说他们出技术,我出内容,所有权归他们所有,也是那时候年轻,没考虑就答应了。后来这个“我们的故事”电子杂志一直做的不错,在我退出时已经有四十多万订户了,现在看来把那四十多万用户拱手交出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
转眼间到了98年,网易的免费主页和免费E-Mail越来越火,四通利方的论坛也小有名气(我们一直叫它私通论坛)。不过当时叫的最凶的还是做ISP的,以赢海威为首的民营半民营广告满天飞,仿佛上了网和到了美国一样,弯腰就能捡两块金子。为此我还跑到赢海威去应聘,结果见了面大家谁也不待见谁,彻底灭绝了我打入IT行业的愿望。这时网络上还没有“商业”和“赢利”这一说,好象大家都是在玩,反正也用不了几个钱。98年中,电信的上网费用调整基本结束了,电信利用自己的垄断资源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或者说压根儿他就从来没有什么对手。我们普通网民当然是欢呼不止,大部分人不再使用盗窃的帐号,这使CNNIC的统计上网人数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在我们欢呼的同时民营的ISP开始崩溃。虽然我从始至终也没进入IT行业,不过还是和“业内人士”接触的相当频繁,所以我亲眼目睹了一家ISP从写字间到自己租下整个办公楼,再因为没有钱交租金而又被撵出去的过程;也看见一家ISP因为业务开展不起来只能靠做贸易、倒卖化装品为生。这时的中国网络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行业将拥有几百亿的市场,可谁也不知道怎么开采这座金矿,所有的ISP、ICP(如果有的话)都在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会坚持到这个市场成熟的那一天。
犹如平地一声雷响,原来在业界默默无闻的China.Com中华网在美国Nasdaq上市了。不但上市,而且因其“中国概念”受到投资人的追捧,股价硬是在短短的几天里番了几番,于是就分拆、再上市,成功的圈了大笔美刀回来。中华网的成功上市让所有圈内人士大跌眼镜大拍脑门,才知道原来钱还有这么个赚法。于是就有了什么境外融资啊,数字英雄啊,吸引注意力啊什么的,最后连做清洁的女工也知道有个什么“那思达克”,只要一扑上去马上就身家万贯。从这时候起,中国网络浮躁了起来,无数个神话产生并被传播,数以亿记的热钱涌入国内网络业,大家都开始做发财的美梦。我于是也在99年底开始写第一份融资报告。现在感觉第一次写报告写的太儿戏了点,薄薄的几片纸就想让投资方出钱—传统企业的老板们很难理解这种时髦的圈钱方式,毕竟他们连电脑除了打字之外还能干什么都不太懂。可以想象,第一次融资很直接的失败了。而且当时我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上市是目的,不是手段,最后能在热带海岛的沙滩上渡假才是真的。
2000年开始,网络批着“新经济”的外衣在中国狂舞。到处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人民币已经不能成为网络公司融资的货币单位,动辄几千万的美圆融资使我们发热,谁要是只融到百八十万的人民币都羞于启齿。这时候上网你已经可以用中文查到你想查的任何东西,网络第一次在中国显露出他强大的威力。国内的股票市场和美国的Nasdaq一样疯狂了起来,ST的股票也能咸鱼翻身连连涨停,只因为他们把自己所有用来送货的三轮车上都印了个“E”字。这种状况我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开始写第二个融资报告。实事求是的说,第二次的报告我们真是下了工夫的,光市场调查就用了两个多月,花了十几万人民币。整个融资过程历经6个月,直到网易和搜狐上市,投资方发现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网站概念不再看好,于是第二次融资失败。
这六个月里,中国网络业同样经历了一场寒冬。三月份美国Nasdaq大幅跳水,微软的分拆带动科技股狂泻,网络股更是因为没有赢利支持而跌幅屡创新低。大部分投资商开始收紧自己的口袋,再不肯把大把的美圆扔到只能听个响的网站深渊里。Nasdaq这次不仅仅是打了个喷嚏,而是大大的摔了一跤,于是国内的外资准外资ICP们就开始了脑震荡,满口说些胡话。国内的媒体也跟风而上,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把脸色弄了个颠倒,把十天之前捧得高高的“新经济”摔的七荤八素,又踏上了不只一万只脚。我眼中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了一个怪异而浮躁的世界,如同王朔所说:青春就象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流成混汤子了。
中国网络是个没有权威的世界。资本市场说要网络概念,我们就做网络;说要中国概念,我们就搞中文网络;最后资本市场说,你们要赢利,我们也随声附和:我们马上就要赢利。大家已经习惯了不自己思考,只是把资本的要求背熟,然后翻译成中文,用中英参半的语言告诉别人:我是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