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四) - 另眼读史 - 刘磊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7 次) 时间:2001-11-06 20:10:02 来源:刘磊 (传媒大亨) 原创-非IT

“另眼读中国”之百年流行(四)
刘磊 方玉萍

40年代的“流行”:

1943年【流行】
张爱玲小说:1943年,一位名叫张爱玲的青年女子悄然出现在上海文坛。从5月份发表《第一炉香》起,短短几个月时间,张爱玲就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这一年里,她接连推出了《沉香屑》、《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立时风靡上海滩。次年,当她把这些小说以《传奇》为名结集出版时,短短4天便一销而空。
如此畅销的张爱玲小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可以被划入通俗文学范畴的。但畅销
丝毫不能影响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在沦陷区的大上海,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文坛新人,而且褒奖有加。《金锁记》一面市,傅雷便著文称《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而在这个创造出40年代文坛奇迹的才女背后,是其显赫的身世,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佩纶的孙女。上海解放后,张爱玲于1952年离开了大陆。

1945年【流行】
《白毛女》:4月,由丁毅、贺敬之执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问世。这部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歌剧在延安公演后,立刻引起轰动。在解放区,《白毛女》的演出盛况空前,翻身人看翻身戏,台上台下情景交融。据说甚至发生了八路军战士看演出时欲向舞台上的“黄世仁”开枪的事。
《白毛女》的成功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直到今天,该剧中的一些唱段仍广为传唱。

1946年【流行】
越剧:早年被称作“绍兴文戏”的越剧发展到40年代前后,已正式被称为越剧,并在上海及江浙一带广为流传。先是出现名伶筱丹桂,以其主演的《三本铁公鸡》一炮走红。被人们誉为“京剧赛过梅兰芳,评剧好比白玉霜”。到1946年5月,袁雪芬等上演了《祥林嫂》,使越剧再次红遍上海滩。
《祥林嫂》的上演,标志着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袁雪芬对越剧的改革,使越剧产生了质的飞跃。袁雪芬本人创造的“尺调腔”,也很快流行,并成为越剧的主腔,为后来产生众多不同风格的流派唱腔奠定了基础。
但可惜的是,正在越剧日益走红之时,名伶筱丹桂却于1947年自杀身亡,年仅27岁。死前,她在床单上留下遗言:“做人难,难做人,死了……”。

1947年【流行】
《一江春水向东流》:近些年,所谓的“大片”盛行于影坛。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有一部国产“大片”轰动海内。
这部电影就是1947年10月上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正是美国影片滚滚涌入中国的时期,据统计从1945年8月至解放前,中国进口了1083部美国故事片。但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一架所 谓“独眼龙”式的旧摄影机、几十盏灯、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在一个四面通风的摄影棚里拍成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蔡楚生、郑君里导演,陶金、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主演的这部影片,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抗战中离散的悲剧,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部电影虽然拍摄条件艰苦,但剧情生动、明星汇萃,更有名导演执导,几乎集中了作为“大片”的所有要素,因而在公映后轰动一时,出现了“成千万的人引颈翘望,成千万的人踩进了戏院的大门”的热闹场面。影片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连映3个多月,观众突破70万人次,创造了民国时期中国电影连映的最高纪录。

1948年【流行】
《三毛流浪记》:一部连环漫画加上一部电影,使因营养不良而显得脑袋格外大的“三毛”在上海滩家喻户晓。其实,三毛并不是个真人,而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一个人物。
张乐平是从30年代起就开始创作以“三毛”为主角的漫画,但真正让三毛“红”起来的还是《三毛流浪记》。1947年,《三毛流浪记》在上海《大公报》上刚一推出,就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大公报》竟因连载《三毛流浪记》而洛阳纸贵。1948年,《三毛流浪记》被搬上银幕,更为“三毛”热添了一把火。
反映流浪儿童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三毛流浪记》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许多人甚至给张乐平寄去小绒衣、小鞋子、小袜子,要求张乐平帮三毛穿得暖和一点。

1949年【流行】
《东方红》:随着共产党政权席卷中国大陆,一首“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也唱遍了大江南北。在隆重的集会会场,在欢庆的游行队伍里,每个人都在发自内心地歌唱他们心中的“伟大领袖”。
对于生长在新中国的孩子来说,《东方红》几乎就是他们学会的第一首歌。他们唱着《东方红》长大,同样又唱着《东方红》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投入到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之中。《东方红》唱遍了全中国,后来还唱到了太空——1970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把《东方红》也带到了太空,这颗卫星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以20009兆周频率播送着《东方红》的旋律。
这首歌取材于陕北民歌,原是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情歌,经延安民间说唱艺术家李有才重新整理填词,成为歌颂领袖的歌曲。

欢迎访问“传媒观察”:http://chuanmeiguancha.home.china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