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15 次) 时间:2001-11-06 13:09:29 来源:洪晓明 (晨曦浪人) 原创-IT
好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一箱苹果拿回家总要挑一下,有点烂的先吃,本意是最后尽最大可能把能吃的全吃掉,不至于浪费。然而结果往往是“有点烂”的固然吃了,而好的等不到你去吃也烂了,终于全家人吃的都是“有点烂”的。
这样一个十分平常的生活话题,实际上映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搞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就是天天讲、月月讲的话题了,从“一包就灵”、“四放开”、“盘活存量资产”一直到了今天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弓箭的形式各各不同,目标都是一个,即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但是这些措施在实行时,往往已经或正在不约而同地将经营有点问题、资产质量不那么高乃至“边、小、微、亏”企业作为首选改革对象。即使正在普遍推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革,各行各业的主管部门往往也以出资人身份,对一些资产质量高的企业实行了绝对控股或干脆暂时不改制。
这种情况,一般而言是以两个认识为前提的:一是改制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控股效益好的企业有助于保证国有或集体资产不流失并保值增值。但是,历史地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今天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滑坡的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为国家和地方做出过较大贡献。之所以落伍 ,问题往往出在或经营机制不活、或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上,而这种情况的成因归结起来大多是产权不明晰。这样就构成了悖论,即一方面认识到放开搞活乃至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又不愿将这一理论认识实践于在旧机制中已经运作良好的企业。固然许多企业可能一直良好下去,但不可否认必定会有企业重蹈覆辙,成为因外表光鲜而暂时搁置不吃最后也“烂掉”的“苹果”。
看来,从降低机会成本角度看,先吃、抓紧吃“好”的苹果是上策,这样毕竟保证了尽可能多地将毫无问题的苹果吃下肚去从而达到营养得最大化。关键是思想观念要先“转制”,吃透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中的体制隐患毕竟是隐患,不能因为某些企业免疫力强就否认隐患的存在甚至事先假设隐患不会发作。如果我们将好的企业率先赋予活力,其原有的资产优势或规模优势可能会以承数效应扩张,再以此为龙头,对同类企业采取并购、投资为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改革成本、减小社会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