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和《数字财富》的双输 - 冰点·时评 - 康庄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9 次) 时间:2001-11-04 18:22:45 来源:康庄 (康庄) 原创-非IT

本期《经济观察报》确实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它一版左边的社评居然是为前一期一篇有关TCL和吴士宏的文章进行道歉和反思。以社评的高度为一篇文章之得失进行检讨与反思,似乎在近年的传媒中不多见。这让人为这篇文章的错误性质有多大而不断揣度,另外也让人思考《经济观察报》是否有点小题大作。
而让我感到吃惊的是,《经济观察报》的社评几乎坐实了2001年10月6日出版的《数字财富》的编者寄语:“更正的悲哀”。说实话,最初看到《数字财富》的文章,我是颇不以为然的——《数字财富》这篇署名为该刊总编辑陈立辉的文章指摘经济观察报“该报系由山东某企业投资,自创办以来声势甚猛,但也一直被相关人士所诟病,原因就是该报差不多每期都要刊出由于报道不实而做的相关‘更正’。”如果单单是这句话,我个人会认为是陈总编实在是有点失之苛责。
对于报道新闻的媒体而言,首先要保证向公众报道的东西是热的,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无可避免地要说到“抢新闻”的问题,既然是抢,当然就是有先有后,压力之下,抢错了的情况也是有的。面对抢错了的情况,是捂着盖着呢还是勇于认错以求归还事实本来面目呢?从新闻媒体的本质来说,更正也是动态新闻的一个部分,先前说错了的,现在将真相告诉大家,这无可厚非,反而是一个媒体襟怀坦白、气度不凡的表征。如果我们不能因为要等到所有事情都盖棺论定时才大放马后炮,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出错其实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尽量追求接近真实,无法保证所有报道全部真实。纽约时报不也每期都有专门一个版面对前一天的新闻进行更正吗,如果说有更正就表示一份报纸和它的员工有问题,那纽约时报是不是就应该被关门啊?!
接下来陈氏的指责更近于訾骂。陈氏说:“(经济观察报)这些报道之所以经常被人指责,大部分源于其记者的不称职以及不负责任。为了铺版面、赚稿费,也为了语出惊人,该报记者往往凭道听途说的三言两语,在未经扎实采访、认真调查以及仔细思考研判之际,仅凭想象就杜撰出众多的‘故事’,铺陈出整版的‘观察’。”
“这样的媒体运作,应该说完全丧失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与其所标榜的‘建设性’这样的‘高雅’宗旨背道而驰,无论纸张的颜色怎样更改,其结果也只能是堕落成一个以挑拨是非为能事的‘长舌妇’而已。”
正如陈氏自己承认的那样,这两段评语其实是相当危险的。首先是将经济观察报记者一杆子打倒,话说得太绝;其次对经济观察报及其记者评价过于刻薄——“为了铺版面、赚稿费”、“长舌妇”!
我现在也在一家财经媒体就职,这家媒体跟经济观察报还是竞争对手;但从我个人角度,我对经济观察报还是充满尊敬的。我觉得一张全新的报纸,能在短短半年里闹出这么大声势,形成影响,并且越办越好,实在不易。而且经济观察报一些商业方面的举措还很不错,比如就是陈氏诟病的改换颜色,至少它推出了一个全新的“贵族报纸”理念,也因此颇受关注,其合理性不容置疑:一个身家上千万的老板(这应该是新兴财经媒体的“目标读者”吧?),如果每次看完你这张报纸都要上洗手间,以洗掉手上的油墨,那在内容差不太多的情况下,他可能还是宁愿选择干净的纸张。除此之外,经济观察报兼容并包的报道风格也让我很欣赏,别人有好东西,它敢于学,并且善于学。我认为经济观察报应该是一张很有前途的报纸。
当然,经济观察报也有它的自身弱点,比如专业记者成熟记者太少,整体风格还未成熟,版面及内容缺乏统筹规划,甚至就连陈氏指责的“未经扎实采访、认真调查以及仔细思考研判之际”,凭想象铺陈文章。而且在我个人的印象里,好象经济观察报有意地比较重视保留记者的个人风格,这就使得很多记者可以将感情倾向较明显的东西也原样发表出来。象这次惹事的《吴士宏出局?》就是这样。明明那个吴士宏出任TCL为大股东的一个公司董事长,根本不能说明吴士宏就出局了,但记者生拉活扯硬是要把这个概念弄出来,以致在立论和求证时留下诸多遮掩不住的漏洞。但是文章还是发出来了,还在一版作了标题新闻导读。
但即使如此,也并非经济观察报一家的问题,甚至不只于陈立辉说的“新锐都市报”,可能不少媒体的记者在写新闻的时候,都会有先入为主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在求证不足的情况下,懂得随机应变,立即改换主题,而经济观察报这位记者太钻牛角尖了。话说到这里,也只是一个教训的问题,哪里扯得上“长舌妇”这样的毁谤呢?
因此我当时看到陈氏的评论,心里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经济观察报》哪篇批评报道惹到了《数字财富》的广告客户。当然我的这个猜想也有点刻薄。然后我想,这下可能会在北京新闻圈惹起麻烦罗,因为大家都是经济新闻圈内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你批评别人倒也罢了,还在卷首的编者按里骂上门去,拿人家的力量当鸡毛掸子,不挨一家伙才怪。
但是圈子里好象比较平静。不仅如此,这一期《经济观察报》还就此在社评里道歉说,记者项建新抄袭了《IT经理世界》记者孙丽的文章。恕我鲁钝,孙丽的这篇文章我刚好没有看过,因此急急去找了来,一看,确实有被项抄袭的可能,而且《IT经理世界》跟《数字财富》都同在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旗下,呵呵,事情麻烦了。其中发生的事情怎样我不得而知,但是《经济观察报》在头版社评栏目里公开道歉让人感到,至少《IT经理世界》没有给《经济观察报》比陈立辉更轻的好话。
见此情景,我只有叹有人不争气。其实对于《经济观察报》来说,无非是一个更正和道歉的事情,有必要闹到社评版里吗?而且在我看来,其实抄袭的问题并非最重要的,因为一方面国内媒体尤其是网站之类一炒二抄早已不是秘密,二来至少表明记者在努力学习,在文章里他还有他自己的个人见解和分析,只不过把习作错误地拿出来发表了。
对于这篇文章最重要的问题可能还是上面陈立辉说过的一个问题——未经扎实采访,只凭想象杜撰铺陈文章。《经济观察报》自己就引述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说:“在这个新闻夜以继日不间断报道的时代,一个新闻记者的市场价值就在于他(她)的名声以及诚实和谨慎的态度。”但那篇社论里对这个问题没有论述。做新闻采访时先入为主不见得能造成什么危害,只不过一定要能因势应变,如果先前想象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定不能再坚持先入为主的想法,毕竟写新闻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你个人的想法,这不是写小说。如果记者改不掉这个习惯,还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我觉得,在追求轰动一时的“新闻焦点”与确切的事实真相间,作为一个职业记者,还是选择后者为好。当然最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大家就可以享享齐人之福罗。
我感到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问题绝不只是《经济观察报》才有。
只是《经济观察报》勇气可嘉,它的社评里说,“我们认为,本报这位记者此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这种行为是对上述付出辛勤劳动的孙丽等人权利的践踏和侵害,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伤害。我们将按本报规章制度最严厉的条款对当事人作出处理。我们希望用我们真诚的道歉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来取得受到伤害的相关人士和广大读者的谅解并在以后更长的时间内监督我们的工作。”
而对于《数字财富》,在卷首语里骂人也有失厚道。
从这个方面来看,骂人的《数字财富》没有得到好处,公开道歉的《经济观察报》也没有因此招来骂名。只是,大家都是输家。其他媒体的一次报道失误,不足以成为笑话的理由;而对事实的更正和对抄袭别人文章的道歉,也不足以毁灭一张报纸的公信力。似乎,我们没有必要这么紧张吧?
作为经常在文章里教训企业家要“双赢”甚至多赢的经济媒体,是不是也应该把这个原则往自己头上套套呢?是不是就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