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5 次) 时间:2001-11-03 13:33:23 来源:无忧一剑 (无忧一剑) 原创-IT
内容提要
“火”是人类步入文明的工具,而互联网对于人类来说,将决不逊色于“火”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新生事物往往并不美好,架构于互联网之上的网络媒体即是如此;可这并不意味着新生事物会停止其完善自我的进程,源于人类对生存空间不断拓展的本能,其必将为互联网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互联网正以史无前例的传播模式,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的冲击;特别是信息交流模式的国际化,为我国新闻传播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所谓挑战:就是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我国传媒如何应对国外媒体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本文将就此问题针对我国的网络现状,主张通过市场化运营,积极打造中国信息品牌,以此实现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网络新闻媒体 国家传播战略 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信息品牌 市场化的运营 网络媒体赢利
前言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以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处在新经济前沿的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网络新闻媒体,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装备自己,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发展自己,以新的手段向社会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新闻信息服务,是网络媒体的责任,是社会的需求,也是网络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
传播媒介总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利益,代表一定的政治立场,通过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选择有利于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见,通过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控制和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鉴于此,读者群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华文媒体,一致呼吁“加强网络信息品牌建设”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国务院新闻办网络管理局刘正荣也在“200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发言中指出:“中国越开放越发展世界越需要了解中国,就需要我们在网上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关于中国的信息。”由此可见,增强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是信息时代国家传播战略的核心。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而在目前不均衡的全球信息传播与舆论秩序中,竞争的基础是不公平的。因全球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文化差异引起的数字化“信息鸿沟”,直接导致各国信息传播能力与影响舆论的能力的巨大差异。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信息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激烈的国际舆论竞争说明,只有增强国家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才能实现国家传播的战略目的。
针对目前国内的网络传播状况,以市场化运营打造中国信息品牌则是国内网络新闻媒体增强信息传播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一认识已渐成为业内外专家学者的共识。对工业化尚未完成就面临信息化的中国而言,这场没有硝烟的信息战将比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更为残酷。我们如若低估了互联网对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冲击力,无疑将再重蹈200年前无视工业革命的变革而遭到欺辱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网络新闻媒体”的概念
“网络新闻媒体”这个概念,其内涵本身就是一个正在被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但就笔者的理解——网络新闻媒体是继承新闻媒体的传播特征,通过网络平台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新闻传播实体。所谓网络传播实体,就是具备媒体的新闻采编、制作、发布等权力和能力,以事实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迅速刊登新闻、传递信息、发表意见的专业新闻机构。
在这里,社会各界可能有一个误区:即把门户网站混同于“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ICP)是在提供强势内容服务基础上建立的大型交互式平台,如新浪网这样的门户网站就是提供新闻信息闻名于国内外;然而,决不能因为传播特征的相似即界定新浪网就是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优势是在信息服务、娱乐、商务等方面的沟通能力,这好比雅虎以搜索引擎起家、搜狐以在线娱乐著名、263以在线邮局取胜等等。如果门户网站将其市场定位冠以“新闻媒体”的内涵,这对受众的心理来说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错位感”。
尽管网络具有媒体传播的作用和功能,但决不能将这看作是网络的全部功能,即当我们使用“网络新闻媒体”这一表述时,不能把网络的功能等同于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业几百年来积累的传播经验和实力,并不是一些网络弄潮儿所谓的“概念+技术+炒作”就能简单取代的。以美国为例,目前最有影响、有规模的新闻网站都是从传统媒介的实体转变过来的,如NBC网站、ABC的网络新闻、CBS网站、CNN网络版及今日美国报(USATODAY)网络版、纽约时报网络版等新闻站点(《迅猛发展中的美国网络传媒》 2001/01/03《光明日报》)。网络新闻媒体并非简单地照搬传统媒介,也不是新闻传播概念、定位模糊的“门户网站”。在日本,对网络新闻媒体内涵的定位也基本和美国相同;朝日、读卖、产经等新闻网站依托其传统媒介实体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多媒体功能,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积极抢占网络新闻传媒的制高点。不难看出,未来网络传播业竞争的主流,还将是传统新闻实体利用网络技术的新一轮较量。
第二节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从这个星球上产生毕竟才十五年左右,人们无论从心理、习惯、行为等方面对它还有一个尚待适应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作为媒体的新生力量,网络媒体花了四年就累积5000万用户;可同样的用户量报纸却花了60年、广播花了38年、电视也花了13年、互联网这样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快被人们接受的信息载体。也因如此,纵向发展的迅猛也导致互联网与其他社会学科缺乏整合力度,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网络人口占全体国民的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差距很大,这种状况在受众、内容、安全、体制、法律五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受众 中国网络用户增长很快,2000年底己达2250万(2001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说到底,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取决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因此,中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网络用户要达到总人口五分之一的规模,即达到一种大众传媒最低的数量级,显然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只有在国家的网络基础建设得以完善,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或潜在需求可能通过网络新闻传媒得到满足时,才将产生新的网络传媒业务,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受众市场。
内容 据“中国电信杯”第二届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存在着大量黄色下流的站点和栏目,而其他各种消极文化现象也还包括:一些网站的内容虚假、颓废、无聊,许多讨论区里相互谩骂成风,缺乏友好探讨的风气;网上交友不负责任,网上欺骗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语言逐渐庸俗化和混乱化等等。针对以上调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文化部及时提出了“网络文明工程”方案。文化部网络工程小组组长徐文伯在“200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发言中指出:“‘网络文明工程’的目的——即是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并引导和规范中国互联网站的建设。”
在网络文明建设的问题上,笔者较赞同中国新闻学院副教授刘宁林的观点:“网上新闻可通过发送和自选等多种方式获得。这就要求对网上的政治渗透、黄毒和虚假新闻等必须有全新的管理方法。由于Internet上发布新闻的网址可以自由变换,现有的隔离、限制和干扰等控制的技术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只能采用积极引导受众的办法。”由此可见,消除网上内容的无序状态、消极倾向等网络问题,对政府和网络媒体而言,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安全 建立在别人核心技术之上的中国媒体网络,可能在几分钟内灰飞烟灭。在听了中科院高能所许榕生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所做的“网络媒体的关键技术”演讲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德国为何一直拒绝使用美国微软的产品架构其核心部门。而目前国内网络技术状况却是自发技术落后、软硬件照抄、“拿来主义”结构、通信垃圾充斥、黑客监听或窃取信息易如反掌……。
按许榕生教授受公安部委托对网站的测试表明,国内有95%的网络系统可以被轻易破坏。可以预见,许榕生教授提出的“保护网络核心部分不受伤害”如果不能成立的话,那互联网对于我们不仅只是一场梦,而会成为一场现实的灾难。知识经济时代的战争将是信息战,而在和平时期传播领域的对抗已演变为信息战的主体。可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保障国家传播战略目的的基础。
体制 网络新闻媒体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与传统传媒消长的格局已渐成趋势,虽未明显威胁报纸和电视的传统地位,可其影响在大城市明显已代替了广播排在电视和报纸之后。但从目前网络媒体本身来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虽拥有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然而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在经营上、运作上很难做到快速应变和灵活决策;而被业内外人士看好的综合性新闻传播网站虽具有经营、运作的自主权,更能够按照网络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办事,但缺乏新闻自主权和稳定的信息资源;此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明显制约了我国网络媒体国际化的发展。
以人民、新华网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网站为例,在政府社会的强有力支持下,已成为网络新闻服务的强有力提供者。但是,这一支力量,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局限,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以及由于运作模式等方面尚处于探索期,在经历一段急速的发展之后,依然会遭遇各种社会矛盾所带来的瓶颈。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需要一个市场化的磨砺与整合过程,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法规方面的大力扶持。
法律 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对现行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在与传统主流媒体对受众展开激烈争夺的同时,也迫切要求我们切实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纳入规范化、法律化轨道。恶性的市场竞争不仅导致网站的内容有惊人重复与雷同;而且,页面设计乃至服务功能的剽窃之风更是盛行。如去年12月28日首都在线“263邮件认证服务”推出的头一天,国内另一门户网站连263的署名都不更改就“全新推出”。
在网上,新闻网站的各种权益越来越频繁地受到形形色色的侵害,作品被盗版、版式被仿冒等等都给被侵权人带来了极大伤害。而与此同时,另一种更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径也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在网上散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或诋毁企业信誉;由此,近来因网上言论而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国内尚属初创阶段,还有相当多的人误认为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应该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加上国内规范个人网上言行相关法律的步调相对滞后,这就使得网上名誉侵权等不法行为频频发生。而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站的商业行为,规范网上言论的无序状况——完善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业已成了法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建立网络信息品牌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网络媒体的传播现状来看,解决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生态环境的众多问题,尚有待经济、技术、法律等部门协同作战,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动力进行规范和调控;但就网络新闻媒体本身而言,如何“做大做强”以拥有受众却是当务之急,这也是互联网区别于电视、报纸、广播的特性所决定的“采用积极引导受众的办法”的实施前提。当前,提出加强网络信息品牌的建立,是从我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读者以及网络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国家传播战略四个方面提出的共同要求。
(1)建立网络信息品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全球经济区域化、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进入信息社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构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传媒为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必然获得新的发展。
传播媒介的角色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和政治经济的变化知识经济将再次引起传播的革命,进入信息互传新阶段。传播手段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人类传播手段的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传媒业又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播媒介必将担当起新的角色。为了使网络新闻传播在知识经济时代充任更恰当的角色,更好地发挥功能,我们应极力促进网络新闻信息品牌的发展。
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从事网络新闻报道的从业者当然不该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仅仅满足于原有的报道领域和模式,而应该以客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国际化市场。作为站在社会前沿的媒体,如果不能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网络信息品牌,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真正有所建树的话,那中国为改造自己而步入国际化市场的举措,将会付出更为沉重而惨痛的代价。
(2)建立网络信息品牌,是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们对新闻需求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媒体如若不能顺应这种变化,为受众提供亲和力高的新闻内容以正确引导和服务于受众的话,那媒体存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倘若网络新闻媒体不能以受众为核心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还像过去一样以单向传播的宣传模式看待网络传播,其结果必然失去受众从而被市场淘汰。
媒体的网络信息品牌来自于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与深度,但这一点在很多新闻网站上似乎不那么起作用。首先,缺乏原创信息。其信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抄袭传统媒体的文章,其二是翻译国外网站的文章。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造假易如反掌。目前,即使是最差的平面设计人员也可通过photoshop等软件把一张假新闻图片处理得天衣无缝。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能按照过去的一般生活经验来轻易相信一张照片。其三,“把关人”理论在网络媒体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大多新闻网站的编辑队伍缺乏严谨的“把关人”素质,加之工作量太大使网络编辑们根本来不及对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在新情况下,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内容高质量的需求,通过建立新闻信息品牌来加强和扩大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已是刻不容缓。
(3)建立网络信息品牌,是适应网络市场竞争的需要
据新华社2001年1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网页的数量由2000年7月的21亿个猛增至40亿个,而全世界平均每天都在产生2至3个新的站点。在如此浩瀚的“网海”中新闻网站能否生存,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以吸引“眼球”就是关键的一条。
随着中国网络用户的迅速扩大,会有更多的人以各类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显然是发展趋势。当今,网络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象“雅虎”这样的国际品牌,早已悄无声息的打入了中国市场。而面对网络无国界的信息传播,国内网络传播业将何以应对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呢?在市场国际化的今天,与国内网络新闻媒体竞争市场的力量主要有三支:境外专业新闻传播媒体、众多商业ICP网站及各种社会组织与团体。它们中有的是要抵消中国新闻媒体的传播影响,与中国新闻媒体争夺受众;而有的基于商业目的,在争夺网上的商业资源。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领域,新的传播力量对比正在形成,新的传播势力范围正在划定。故而网络新闻媒体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努力以高质量的品牌服务适应网络化所导致的全球性竞争,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占领网络市场。
(4)建立网络信息品牌,是适应国家传播的需要
西方国家冷战时期形成的对华思维定势,现在在那些国家的传媒中仍旧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现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实力媒体向国内市场的进军,导致国内外传媒市场、区域等界定模糊化后将会变得愈加严峻。中国新闻媒体面对全新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有必要对近在眼前的竞争势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自己的新闻传播策略,从而开拓在国际互联网上扩大中国新闻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西方在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并不象国人想象的那样“举世瞩目,受到一致赞扬”,除了偶尔报道数量居首位外,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并不是“世界瞩目的中心”。西方的学术刊物中经济方面的报道大约占 31.7%,可真正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章却少得可怜(引自《亚洲研究(ASIA SURVEY)》和《当代历史(CURRENT HISTORY)》)。
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需要让世界更真实、更迅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像网络新闻媒体这样迅速而完整地把中国展现给世界。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着国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需求,中国网络新闻品牌的建立已是关系到信息时代国家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打造中国新闻信息品牌的途径
对于以媒体联合形成的集团信息品牌,人们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理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新闻网站如果不以集团化作战的方式创建共同的品牌,以整合后的力量统一出击,任何一家新闻单位独自兴建的网站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国际化的规模与影响力,进而所谓的“建造中国的网络信息品牌”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目前中国新闻机构纷纷上网,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各行其是,这种状况导致:
1网络新闻媒体间没有合理而明确的职能分工。
2新闻信息的重复概率极高,并且信息质量较低。
3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4资金分散,难以形成竞争规模。
不难看出,缺乏集团化意识的新闻传播难以在全球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形成中国新闻传播的特定领地,难以在各种网络信息传播力量的竞争面前形成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综合强势。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真正壮大,仍然有赖于联合协作。当然,建立这样的联合舰队,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按照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不可。
市场化是建立中国信息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中国互联网持续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媒体间的竞争更多还是体现为一种商业形态的市场竞争,把网络媒体视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来看待与运作,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市场化运营对网络媒体品牌的打造,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断绝媒体对政府部门长期的经济依赖所造成的弊端,增强媒体开发市场的自主权和积极性;第二,集团信息品牌的建立能在市场化过程中,按照市场的需求不断整合其竞争实力;第三,根据市场需求易于形成信息传播强势,产生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第四,可充分发挥集团优势,通过对不同媒体优势的组合,将各种不同地区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预计,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传播媒介更向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实行市场化运营已是国内网络媒体同国际市场接轨的必然前提。
联手建立大型新闻传播品牌的媒体联盟,目前较有规模的大概算北京的千龙新闻网和上海的东方网两家。千龙网和东方网的真正意义是它为中国发展网络媒体引出一条新路:跳出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单打独斗的思路,把传统传媒的资源优势和商业网站的技术、资金捆绑起来,合力发展中国的网络媒体。我们是否可以说,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新闻媒体发展之路就是——在借鉴国外网络经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传媒对互联网的捆绑。东方网总经理李智平在对大型新闻网站传播平台现状的评价是:“虽然网络媒体联盟的优势远不如预期的顺利,但还是要打好媒体联盟这张牌。提高技术含量和包容性,从现有的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逐步向多功能的平台发展,做好嫁接、整合的事情。”(2001年“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中的发言)
网络媒体联盟的优势为什么远不如预期的顺利呢?这是因为,网络新闻媒体联合无论多么壮观,毕竟只是手段而远非目的。所以,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联盟的产生,决不能是行政命令的强拼硬凑。网络媒体联盟的组合,如若没有自身“造血”发展的机制和现实需求,媒体联合依然不利于介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由此可见,“赢利”将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建立集团化联盟的准绳,这在建立集团信息品牌的过程中将产生积极的催化与粘合作用。难怪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的李希光教授在多个场合,曾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新闻网站如何赢利”的问题。相信李希光教授的本意并非关注表象的“赢利”,而是想透过这个表象看到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某种生存范式。
鉴于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不同,就造成网络媒体在对待“赢利”的问题上与传统媒体在赢利方式上有所区别。传统新闻媒体一般看重的内容建设和传播效果在网络媒体上依然适用,但网络媒体的赢利方式不仅限于用广告和信息交易。在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之上建立的网络信息传播,必然导致了一些新的赢利方式产生:
1——开拓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作为现阶段突出的盈利方式——一切文本、声音、影像文件,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传送和表达。它的赢利点在于降低了印刷出版的成本和迅捷地进入市场,从而令消费者能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地购买到相应的产品和信息服务。
2——开展电子商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1月17日的调查表明:网上购物的网民已占网民总数的31.67%,并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渐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情况,网络媒体应在信息提供方面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成立系列网站或频道,在虚拟社区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全方位的功能服务。
3——完善网络广告。必须寻找即适合自己的传播特点又能保证广告商利益的途径,努力实现广告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大规模转移。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方式,虽然偶尔点击的人还是主体(40.01%),但感兴趣的人有所增加;人们最感兴趣的广告类型是有奖促销活动和动画式的广告;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人认为网络广告将是未来一年中最具宣传效果的一种广告形式(45.6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开发跨国网络链接。某国的信息好比只是一种产品,还有其他国家更多的网络、电视、服务的数字产品可以共同在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链接和整合,这种链接和整合可以从免费、互换,逐渐过度到收费的模式。
5——电子报邮购服务。电子报的发行对象有明确的针对性,可根据受众的具体需要量身定制新闻内容,电子报的市场潜力在国内明显未被重视和挖掘。
6——提供有偿信息交易。以地区化独家原创新闻为主,提供多种有偿使用的信息产品服务。信息交易是国外媒体通用的一种盈利方式,我国媒体在这方面必须要强化认识——以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开始,努力完善信息交易机制。
通过对以上网络媒体赢利方式的预测,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市场化手段联手建立的网络信息品牌,如果依靠媒体联盟的集团优势,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去获得赢利,那媒体生存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存的空间也必将被拓宽。网络经济对一个具体的传媒企业来说,即不能不求赢利,一味扩张,也不能简单地以某种即定模式,去与传统传媒相结合来追求即期利润,网络媒体应当在新旧传媒掺杂的经济生态环境中找到自身的生态定位去发展。
互联网是从美国引进的,目前的运作方式也基本上是按照美国约定的程序进行的。由于国情及政治制度的不同,在我国发展网络新闻媒体的集团化,既要从国情出发,也要积极借鉴国外互联网的运作发展经验,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作为反映世界最新变化的传播媒介,其本身就处于变革的前沿,网络经济必将再次引起一场传播革命,网络新闻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绝不仅仅限于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在改变传统媒体运作机制、改变现存传播秩序、改变整个媒体市场格局等方面,互联网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章:
《积极推进网络文明工程建设》 文化部网络工程小组 徐文伯
《建立中国网上信息品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管理局副局长 刘正荣
《网络媒体是讲故事的新环境》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教授 李希光
《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媒体》 IBM工商企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郑小聪
《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闵大洪
《网络媒体路在何方?》 新华社国际部网络编辑室主任 司久岳
《新形势下媒体网站对策》 东方网总经理 李智平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注:以上文章均出自2001年在京举行的“中国网络媒体运营与发展高峰论坛”
参考书籍:
《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新闻理论教程》 成美 童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张之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新闻传播学术报告会论文集》人大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数字化生存》 尼葛洛庞帝(美) 海南出版社1997年
《网络化生存》 乔岗 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
《中国近代名人思想录:变革者言》 史仲文 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年
参考网站: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http://www.media.tsinghua.edu.e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cjr.com.cn
电子传媒观察 http://emedia.myrice.com
世界华文传媒 http://www.worldchinesemedia.com
中国传媒指南 http://www.chinamediaguide.com
新闻与成才 http://www.pladaily.com.cn
雅虎新闻 http://cn.news.yahoo.com
新闻记者 http://www.xmwb.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