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丽:让自己觉得很棒(房地产 台湾新联阳 1999) - 面对面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7 次) 时间:2000-07-28 16:52:55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这个社会很现实的,不会有什么人给你掌声,怎么办?那就自己给自己掌声吧!ANYWAY,自己要爱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周小丽:让自己觉得很棒
单小海

我看了看表。我在等人,等一个叫周小丽的女人,她已经让我等了三十二分钟了。 这时,门口传来一阵迅疾的脚步声,“对不起,我来迟了!”一个高大的女人笑着站在我的面前,大方地伸出了手:

“我是周小丽”

“中午给一个客户拉去吃饭、谈业务……所以来晚了。”下午三点,周一边落座一边解释,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倦。

周小丽目前的主要社会身份,是上海新联康的老总。这家公司的正式名称是“上海新联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房地产销售代理,在沪上业界相当有名。

周来自宝岛台湾,讲一口嗲嗲的“国语”。笑起来很放肆,也很富感染力。周大概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她总是很愉快地笑着。周抽烟,手里总是习惯地夹一支特醇“七星”,一边抽一边聊,直到把我熏出眼泪。

周小丽的办公室很大,靠墙的书架上照例很整齐地摆了些书。好奇地走近一看,是一整套一整套的古龙和金庸。地上搁着一箱《梁羽生作品全集》,从出版社寄来,还没有拆封。“我喜欢看这些书。”周有点自嘲地笑起来。

这时有人敲了敲门:”周总,是不是现在祭拜?”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来人迅速消失了。许是看到我探询的表情,周解释说:“我们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拜土地、拜好兄弟……这也算是我们的特色吧。”

很快,檀香和蜡烛燃烧的气味飘了进来。

新联康的“牛身”

客观地说,在沪上林立的策划代理公司中,新联康并非最大,也算不上最有名。但是97年以来,新联康策划推出的《上海新家坡》、《新家坡美树馆》等项目,不仅斩获骄人的销售业绩,而且以其精心策划的概念,给沪上楼市以强烈冲击,一跃而成为上海楼市的指标盘。99年,新联康推出的《四季园》,在6个月的时间里卖出三个亿的银码,从而聚焦了众多同行羡慕的眼光。

为什么新联康总能在灰色的楼市划出彩虹?这话题自然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一位作者在《万科》周刊上谈起新联康,感慨地说,“也许他们积整个台湾市场的发展潜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随时在彼岸更成熟的市场中补充营养——在这边是鸡头,在那边是牛身。”

新联康的“牛身”,就是台湾房地产策划代理的巨人——新联阳集团。

“77年联阳成立的时候,台北的代理市场是‘台北房屋’和‘万家兴’两大巨头在唱对角戏,象联阳这样的小公司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台北市的案子,联阳一般是接不到的。能够抢到台北县的案子,就已经很高兴了。”三年后,台湾房地产泡沫破灭,往日的巨无霸们摔下低谷、风光不再,而初生的联阳却深深体味到“船小好掉头”的涵义。经过痛苦的调整和改组,81年5月,联阳更名为“新联阳”,取重生之意,希望能够重新站起来。

年轻的周小丽亲历了这一切:“新联阳的第一年捱得很辛苦。我记得有一个月是差一点要借钱去给大家发薪水。结果是接到了一个案子,救了新联阳……”但是短暂的调适之后,新联阳很快就在一个重新洗牌的市场里站起来了。84年,新联阳坐上了台湾房地产代理的头把交椅。

“一直到现在,代理销售这块,新联阳在台湾始终是居于龙头地位。”周小丽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瞎打瞎撞进了这一行”

新联阳体系“重男轻女”,周小丽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算是一个例外的例外。

“我78年从(台湾)政治大学地政系毕业,79年就进了联阳。但是……”小丽笑着说,“其实我进地产这行纯属意外事件——当时联阳在招文案,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广告,只以为文案就是一个写字的工作。我想,‘写字,行啊!’就这么瞎打瞎撞进了这一行”。

在新联阳,周小丽有过快乐的日子,也很快遭遇她人生的第一次挫折。“这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回首来路,周觉得非常侥幸:“我只庆幸我跌倒的时候还很年轻。如果这个打击再晚十年,我可能就爬不起来了。”小丽说:“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大学老师跟我们讲的:你怕什么?!你去闯,没问题的,就算闯得头破血流又怎样?你们这么年轻,拍一拍,伤口就会好的。”

不过,周总结说,这次危机也是她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跌倒后才知道跌倒的痛,因为记得那种痛,所以不敢再跌倒,所以每一步都要走得更踏实。”

92年,台湾的汤臣建设准备投资上海,请周去做筹划。“我很意外。这是完全超出我三十年人生经验的事,但我还是来了。”小丽说,“恰好我也想回大陆看一看,到底是中国人嘛。谁知道回来浦东一看,整个人都傻掉了。”周小丽几近夸张地提高了声音:“我好歹三十几年的人生旅途中,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振奋、这么让人惊讶的场面。我8月份来一次,11月来一次,12月来一次,每一次看到的都不一样。哇塞!这个路又长出来了,那个桥又架起来了!”周摇摇头:“这印象太可怕了。”

项目做完以后,周小丽决定留在上海,这个决定改写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刺激吧。”小丽笑着解释自己留在大陆的动机。“但是我非常清楚,留下来肯定要准备吃苦头。这里不是摆好宴席请你上桌,而是要你自己下厨,甚至是从买菜开始。”

1995年,上海新联康正式成立,全面负责新联阳在大陆的代理业务拓展。

新联阳的三大保证

众所周知,房地产代理的进入门槛很低,它最重要的资源不是资金,而是人才。如何协调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和利益,是令所有代理行老板头痛的事。因而,跳槽、分家这些事,在代理行业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在记者飞抵上海的同时,香港最大的代理行中原代理在上海的公司刚刚分家。大家聊起来,不免一阵感慨。

“所以我觉得新联阳是一个奇迹——它可以做到22年不分家。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多员工,觉得翅膀硬了,就自己出去做。但是再怎么分,新联阳这块牌子,新联阳的基本架构,都没有出什么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

怎样才能吸引人才?这倒不是周小丽的问题:“可能新联康这块牌子还是有些号召力吧,我们一般都能很快招到合适的新人。”至于怎样留住人才,周说:“主要是看人进来以后,你有没有东西让人家学——我觉得这个最重要。在新联阳,有三大保证。”周扳起指头:“保证辛苦、保证严格、保证能学到东西。没有东西学,你给他再高的工资也留不住。”

新人进门,要拼到协理一级,中间的路是蛮长的。这段过程里,就会有人才流失。“这个我倒不担心,有淘汰才有竞争力嘛。如果你真正有本事,好,很简单,我给你股份嘛。我会跟他们推心置腹地讲,其实呢,创业是很辛苦的,风险又大,我看你就不要去创业了,变成我们的股东不就好了?——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嘛!”说着说着,周小丽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是留住人才仍然挺让周小丽头疼。“最可气的是一些发展商,我帮他案子做成了,他就开始挖我的人。”看起来,周有些激动:“俗话说过河拆桥,有些发展商是河还没过就开始拆桥了。但是发展商往往搞错了,一个案子能够成功,并不只是某一个人的作用。因为我们强调的是一个TEAM,是一个团队的协作。坦白说,不是挖几个人就能够帮你什么了不起的忙。”

“人往高处走,就事论事来说,人才流动是可以理解的?”

“是可以理解。但问题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公司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我好不容易把他捏到可以做点事情了,他(发展商)就捡现成的撬走。我就必须再花功夫去培养新人。对我来讲,当然是损失。但是,”周把手一摆,“坦白说,这样的人走了,也就走了。再回头我也不要了。”

无力感——很受伤

代理在房地产开发链中处于下游,受开发商的制约非常大。因而我接触过的代理业界人士,普遍有一种无力感。九鼎轩的李元发改做不动产网络了,而利达行的邓智仁则圈起了玫瑰园。前者仍在投资阶段,后者已经死成了99年中国房地产的最大新闻事件。

“我不会去做开发。”周小丽断然地说:“在台湾,新联阳也有投资项目,但坦白说,成绩都不是很好。开发和代理是不一样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子:你帮别人做项目,看得是很清楚;但这并不等于你自己捋起袖子去盖房子也能成功。”

“做企业,不只是有钱就可以,这里面包括财务的周转能力、人才的储备、制度、管理、训练,以及社会关系的资源。但是大陆的很多发展商都根本不去考虑,‘啪’的一下就搞大,‘啪’的一下就死掉。”周说,正是在上海,她遭受了21年代理生涯的最大创伤。

“你们看这个项目。”周指着一幅美丽的效果图。“这个项目94年开始卖,一共200套,卖了170套,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竣工。因为发展商这个项目卖好了,感觉很棒,就把钱抽走,要在人民路的豫园旁边做一个小商品城。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义乌人,义乌不是以小商品批发出名的吗?他就想要吸引义乌的生意人都迁到上海,都搬到他的小商品城来。哇考!不料这一下踢到大铁板了:拿的土地很贵,拆迁又困难,也没有什么义乌老乡买他的铺位。结果是两个案子都死掉。”

“后面那个案子与我无关,但是我很难过。我对当初的那些客户,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是我有间接道义责任。因为这170套是经我的手卖出去的。”周拿起火机,点着了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沉默。

“成就感?就是自己觉得很棒”

作为新联康的大股东和总经理,周小丽在新联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今天的新联康,你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喔,”周眉毛一扬,嘘了口气。“校长兼工友。”她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什么都要管,好辛苦啊!”很夸张地拉长了尾音。

“但是在平时,我是一个很随便的人。”周说:“朋友说,周小丽,我们去打保龄吧,我说好啊。朋友又说,周小丽,我们去唱歌吧,我又说,好啊。朋友就说,你怎么什么都说好啊。我说是啊,我对什么都可以随便,除了工作。”

“您做地产这一行已经二十一年了,为什么能够兴致勃勃地坚持下来?”

“我刚入行的时候,师傅跟我说,‘我告诉你,你做了这一行之后,跟打吗啡一样,会上瘾的。到时候如果你厌弃了,想转行,除了去做金融证券,大概没有行业能够满足你了。’现在看来,我师傅是对的。”采访行将结束,周把烟摁灭,放松地笑起来:“我是真的喜欢房地产。”

“为什么?利润?巨额资金的操纵?”

“有一点点这样的虚荣心,但不是主要的。更大的是刺激,怎样去把一个大家不看好,甚至是死了的案子救活,这种成就感……”周闭眼做深深陶醉状。

但是她很快睁开了双眼:“可能我还是脱离不了企划人的一点点浪漫吧。其实,想白了,所谓成就感,只是你自己觉得很棒。”

发表于1999年9月之《万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