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脑袋搞信息化 - IT文章 - 康丹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9 次) 时间:2001-10-30 00:01:44 来源:康丹 (康师傅) 原创-IT

用脑袋搞信息化

停电了,第一个反应是亮起手电看看保险丝断没断,如果没断,那就找根蜡烛点上,等着。除了埋怨几句电业局之外,我们的确也做不了什么别的。
我们很少经历过一天以上没有电的生活,也很少担心如果真的没了电,这日子怎么过。一般来讲,大多数人只知道交钱用电天经地义,可从来没想过电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了保证自己用电要做哪些事。
在上海,我们问一位出租车司机,上海的电力供应如何。这位中年人回答这个问题时就像说他自己是上海人一样自豪:“也有停电的时候,不过很少,时间也很短。总停电,上海还叫什么‘不夜城’啊!”
今年5月16日,上海市最高气温即达30度,入夏以后,日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0度以上。烈日、少雨、稠密的人口密度和剧增的流动人群、越来越多的车辆,加上大城市所特有的“热岛效应”,把上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从早上7点到午夜,只要离开有空调的房间,用不了5分钟就会大汗淋漓,甚至连汗液从身体的每个毛孔里钻出来、聚集、滚落的感觉都变得无比清晰。
因为热,所以各种能制造凉爽空气的电器都成了抢手货,并且在安装之后几乎都被开到了最大档;近几年上海经济高速发展,数不清的工商企业雨后春笋般地从上海滩冒出来,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拨地而起,这些都使用电量急剧地增加。7月2日20时20分,上海用电突破百年历史纪录,最高用电负荷达1072万千瓦,日耗电量2.087亿千瓦/小时,并继续呈攀高态势;果然,7月11日,用电量又创新高,达到1076万千瓦。所以,每年上海电力部门都把“迎峰度夏”作为重头戏,而形势却一年比一年严峻。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主要窗口和政治经济晴雨表的特殊地位,也绝不允许在电的问题上出大纰漏。
电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电是万万不能的,电力企业责任重大。
现代电力工业设备先进、技术复杂,电厂、电网、变电站分布广且地域跨度大,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上海超高压输变电公司本部的生产区,我们被纵横交错的电线和密密麻麻的设备搞得眼花缭乱,显然,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要对这样的电网进行科学管理和市场化经营根本做不到。
SIS、GIS、MIS、ERP……都是电力企业关注的目标,但实际上,要做好这些信息系统并不是买硬件、布网线、做软件那么简单。从许多案例来看,信息化推行实施和应用的效果,与一个企业的领导和职工有多高的计算机水平关系不大,而与他们的信息化观念却直接相关。
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并非不重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并没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没有将信息化视为关系到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一些企业搞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明确,并不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的。多数情况下是看兄弟单位搞了信息化,觉得挺有意思,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于是回来就“招兵买马”干起来;或者按上级单位要求,把信息化当做任务来完成;再就是为了符合某个评优活动的标准不得不搞一个MIS之类的东西来应付检查。这样,信息系统是建立起来了,但有什么用、怎么用,对这些企业来说仍是朦朦胧胧的。企业花了巨额投入做的信息系统要么在风光一阵后悄无声息,要么只在很低的层次上使用,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决策者和职工都大失所望,而这又让“信息无用”的说法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
需求是最大的动力,企业只有对自已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的作用有深入的了解,把信息化当做维系企业生命力的主要条件之一,才能把信息化做到实处。在动手之前,一定要清楚的是:信息化是给自己做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为了装门面、搞花架子、走形式而做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投入再大的资金、配再好的硬件、开发商的技术实力再强,也只能事倍功半。
即便目的明确了,在搞信息化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观念性的问题。有的企业知道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却钻进了另一个牛角尖,认为信息化是万能的,只要实现了信息化也就实现了现代化,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只是一种先进的辅助管理手段,人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这种观念的直接反映就是贪大求全,要求信息系统必须能处理企业的全部信息,不管需不需要,一律都要上计算机、联网;所有能找到的数据都要进数据库,这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的负担大大增加,产生了许多“垃圾信息”,从而使信息系统的效率也相应降低。事实上,信息系统并非越大越全越好,只有把与企业经营管理关系最紧密的数据纳入其中,适当地处理一些重要性较低的信息,剔除完全无用的“冗余”部分,才能最大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急于求成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通病。生产自动化尚不成熟,结构也不够完整,数据支离破碎;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重要岗位的人员甚至只知道最基本的操作常识,却要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忽略了系统先进性与现实基础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员工突然面对一个复杂信息系统的不适应,这等于是在松软的沙滩上盖楼房,其结果可想而知。
再一个问题就是好大喜功,希望信息系统能一步到位,“十年不落后”,这又给开发商和本单位的信息技术人员出了一道难题。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和内容在开发及最初的应用过程中往往难以确定,在开发前不可能仅仅通过需求分析和调研确定所有的功能。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而且几乎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的需求会不断出现,原有的需求也可以用更好的技术来实现,信息系统就要依据这些变化迅速地进行调整。所以,那种搞突击式开发,“一但拥有,别无所求”的想法既不现实,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对以前开发使用的应用软件的处理上,有些企业也走极端。既然花了钱,找了开发商,那就从头干起,全部重新开发。实际上,许多数据和程序都可以经改造后重新利用,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看来,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要搞好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信息化观念,也就是说,要有一颗信息化了的脑袋。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