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7 次) 时间:2001-10-29 23:57:42 来源:康丹 (康师傅) 原创-IT
社保核心平台首次成功应用纪实
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桥头堡,素有“东方鹿特丹”之称的连云港,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2000年,没有象深圳、珠海一样名扬海内外的连云港,却在社会保障行业内引起了一次不小的震动——他们率先使用劳动保障部开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开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并进行了成功的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核心平台”本地化应用的城市。
在多数情况下,盲目冒险的结果不是惨败就是大伤元气。做第一个尝试者,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矛盾和困难,要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除了勇气之外,还要有全新的观念、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辨别力、果断的决策和实施能力,缺一则不能成其事。
在基于“核心平台”的医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1年之后,回过头来审视连云港医疗保险实施的过程便不难发现,上述的综合素质在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核心平台”在全国与社保行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象一面镜子,里面折射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保险机构和IT企业来说,在理念性和实用性上的意义都远远大于这一事件本身。
1999年3月,做完大手术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连云港市劳动局纪检书记许小芳正在医院休养,当时任劳动局局长的谢兆玉来看望她。
问过病情,谢局长没话了,在病房里走过来,走过去。
沉吟良久后,谢兆玉问许小芳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医疗保险工作急需要人来做……”
3天后,许小芳提前出院了。
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44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江苏省在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开始在全省安排医保启动工作。1999年4月初,连云港市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的要求,迅速进行了布署。
迈出第一步
时隔2年以后,许小芳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当初答应接下医保工作完全是凭着责任感和一股子冲劲儿,没探明深浅就一个“猛子”扎了进去,要是早知道搞医保这么难、这么苦,有时还不被理解,也许当时要多考虑考虑;但既然搞了医保,就得做到尽心尽职,无怨无愧。
连云港医保起步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钱、没人、没办公场所、没有经验……但是没有退路,这一步无论如何要迈出去。
1999年4月15日,劳动局社会保险处计算机科的陈新泉一上班,就被通知到会议室开会。会议由局长谢兆玉主持,参加的有纪检书记许小芳、社会保险处副主任李海东和业务科科长于莉莉、连云港市机关医院(现已并入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汝任、原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段继承,还有5位劳动局其他部门的同志。这么多平时业务不相关的人坐在一个会议室里,陈新泉有点摸不着头脑。
谢局长告诉大家,暂时把你们借调出来搞医疗保险,会后给你们2天时间交接工作,后天正式开工。
散会后,几个年轻人被留了下来,打扫一个堆放废旧档案的房间。扔出去十几大口袋的废档案,擦掉厚厚的灰尘,摆上桌子,装好电脑。就在这里,他们整整干了一年,完成了医保几乎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看来,连云港在医保工作实施之初集中了与医保关系最为紧密的业务人员的做法无疑是明智之举,这使他们从一开始就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特别是将来要直接打交道的医院方面的意见,为后来制定政策、建立信息系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月30日,连云港市成立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动局,许小芳任主任,李海东和杨汝任任副主任,段继承任顾问。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市财政当年拨付10万元办公开办经费;建设银行承诺提供办公和启动后的营业场所。自此,连云港医保工作象飞转的陀螺一样开始运转起来,直到今天,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医疗制度改革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作量之大令人不敢想象,许小芳开始物色新的人选,她不光从劳动局各部门抽人,还从其他单位“借”人。也许是担任过市组织部干部科长的缘故,许小芳选中的人都是业务尖子。这样一来,这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不干了,他们对谢兆玉局长提意见,医保把骨干都调走了,我们的工作怎么干?
谢局长找到许小芳,问她能不能换几个人。许小芳也挺干脆:我这里一个萝卜顶好几个坑,走一个军心就要乱,如果要换人,就没法干了。
谢局长咬了咬牙,“那就一个人也不放,有什么事我顶着!”
政策与技术的辨证法
回顾连云港医保的整个历程就可以发现,这其实就是医疗制度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信息化过程,其间的许多重要环节都与信息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医疗制度改革开始后,医改办发现困难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大。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按省、市要求的时间启动医保,他们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照搬一个现成的模式做医保是最省事的办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甚至可以将出现问题后要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地“节省”掉一些。但,这也可能造成最麻烦的结果。
医疗保险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的开放程度;企事业单位的数量、类型、效益;医疗机构的多少、医疗水平的高低、人群的健康状况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就象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在我国也找不出两个在各方面都完全一样的城市。事实上,谢兆玉局长率劳动、财政、卫生部门的有关同志,赴江苏省医保试点城市盐城、南通、苏州、无锡等地学习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这些城市的医保在政策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各有各的做法和长处,但没有一家的模式能原封不动地搬来套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把别人的医保模式搬过来,也许短时期内还能应付,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因与自身实际不符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大量的矛盾将在某一个瞬间爆发,使整个医保系统陷于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量身订做”是最费力,但也是最保险的办法。
接下来的问题是医保政策以何种手段实现,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制定医保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到的。过去的公费医疗管理都分散在各个企事业单位,信息相对集中,职工关心的是自己单位选择的定点医院的规模和医疗水平;医院考虑的则是如何把效益好的单位拉到自己的“旗下”。即使后来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从手工记录“升级”到了计算机管理,但只是“新瓶装旧酒”,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漏洞。而医疗保险要实现的是社会化管理,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根本无法完成繁重的工作量,特别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和医疗费用的控制,没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根本无法实现。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企业、职工和各级政府都关系极大,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哪怕是十分微小的失误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医改政策,是实施医保工作的基础,并要求几乎所有与医保有关的信息技术都要以医改政策为准;而另一方面,如果现有的技术还无法支持医改政策中的某些方面,那么政策就要根据技术作相应的调整。
寻找政策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要以对大量相关数据进行精确严密的分析、测算、论证后得出的结果为依据。
连云港有数千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27万。既要调查各单位的经济状况、职工人数、年龄层次,又要调查不同人群的医疗费用、卫生资源、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等情况,千头万绪,纷乱庞杂。不用说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单是把市本级的十几万参保职工的个人信息收集上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测算结果和医保政策的初稿必须在8月之前完成,只有3个月时间。
经过紧张的研究,连云港市决定医疗保险以市区和4个县各为统筹单位,新浦、海州、云台、连云四个区参加市区统筹,实行统一政策、分区包干,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数据普查、测算。
本来人手就不够的医改办把人分成几个组,分头对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报上来后,先输入数据库,打印成表格再返回参保单位校对,修改各种错误,然后再进行核对。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医改办负责数据输入的职工平均每人都输入了数万组的数据。在此期间,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他们临时调来几个人帮忙,可这几个人从来也没做过这么枯燥而又高强度的工作,干了一半儿,把活儿扔下,提前告退了。
在规定的时间内,连云港市及各县区都基本摸清了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情况和消费水平,测算出了医疗保险基金总的收入、支出情况,统账结构的比例,按照个人帐户管门诊、统筹基金管住院的收支情况,以及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不同年龄段个人帐户的划入比例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医改办研究制定出了医改实施方案、暂行规定及部分配套文件初稿,又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最终出台了连云港市的全套医改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并在1999年底通过了江苏省政府的审批。
同时,医保信息系统的规划也有了基本的框架:建设起点要高,硬件配置高度可靠,软件技术先进并在全市统一使用,实行网络化管理。整个信息系统既要稳定实用,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的升级扩展留有余地。
时间不等人。2000年初调任劳动局局长的周敬德,一到任就立即了解医保工作的进展情况,并要求医改办按天排出进度,全局各部门都要全力支持。
连云港医保迅速转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社保信息化——谁的盛宴?
连云港要做医保信息系统的消息一传出,医改办的门口就热闹起来了,大大小小的硬件厂商、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业务代表每天络绎不绝,各自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儿。
许小芳和主要负责信息系统建设及医保业务的李海东坦言,尽管工作中经常接触计算机,可当时他们与IT企业没打过交道,对这个行业知之不多。但在学习考察当中,实力弱小、技术力量差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医保信息系统,给一些地区医保工作带来的无穷无尽的麻烦却给他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在选择计算机厂商的时候,他们最初的想法很朴素:一定要找实力强大的名牌公司来搞医保信息系统,用李海东的话来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出了问题能找到说理的地方,因此,所有的小公司很快就被排除掉了。
连云港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
国内IT厂商在社保行业信息化市场上的竞争极为激烈,许多小公司的加入又使这个市场显得有些混乱。一些公司为了争夺客户,以低价格做诱饵,在系统建设中采取许多不规范的做法,导致许多社保机构的信息系统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留下了许多隐患。而这些公司又往往没有后期服务的能力,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推诿搪塞,就是敷衍了事,有的干脆人去楼空,销声匿迹,使社保机构苦不堪言。
社保行业信息化市场的特点是“先入为王”。从目前社保信息产品应用的现状及市场发展方向来看,要想在这个市场中站住脚的IT企业,应该做过足够多的社保项目,有丰富的社保信息化业务经验,否则,无法与客户沟通,软件产品必然做成“夹生饭”,甚至根本无从下手;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在利润较小的情况下挺下去,坚持到最后的“大餐”端上来;要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能够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先进性;还要有严格的项目管理规范和健全的服务体系。
从这些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IT企业,才有资格参加未来社保信息化的“盛宴”。
连云港医保的节拍又一次与社保行业的发展节奏合到了一起。
千里姻缘“平台”牵
距连云港近千公里之外的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也从其驻南京的分公司派来了业务代表。
闯过了第一关的各家软件公司都想抢到连云港医保这个项目,在抛出种种优惠条件的同时,也不断地暗示自己与某一级别的部门或领导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只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孤身一人来到连云港的东软业务代表薜松显得与众不同,李海东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学生气质很浓”。
在双方接触过程当中,薜松只字未提自己拥有哪些“关系”,介绍的都是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业务经验。他告诉李海东,东软为50多家客户开发过社保信息系统,对社保行业的业务很熟悉。
问过几个关键问题后,在社会保险处摸爬滚打多年,搞过社会保障五个险种工作的李海东,明白了薜松所说的并非虚言,东软对社保行业的确十分了解。就这样,东软被列入了候选名单。
为了保证医保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避免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连云港市组织了与医保有关的各个部门,联合对参与竞争的软件公司进行公开招标,并特别抽调了一批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软件企业进行评测。
几个回合过后,候选名单上只剩下东软和江苏省内的一家软件公司,哪家的技术更符合连云港的实际成了医改办主要考虑的问题。
这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开发“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这个消息立即吸引了医改办的注意力。
在此之前,全国已经有许多城市进行了医保试点,建立了医保信息系统,有的效果还相当不错,为什么还要开发“核心平台”呢?
国家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东岩对此的解释是:我国社保信息化最大的矛盾就是统一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政策到技术都是统一的,并且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而我国正相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各地社保机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局面,并且已经成为社保行业信息化发展中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目前的社会人员是跨地区流动的,人员的流动带来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的转移,所以需要跨地区处理有关劳动保障的业务。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全国网络作为社保信息化的基础。
为此,国家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和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联合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南资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和四川银海经济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
这个核心平台是目前唯一全面遵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标准和信息结构要求的应用软件,可以充分保证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各地社保机构提供了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建议,针对各地不同的业务模式,提供了多种可选方案。社保机构只需通过模式选择、参数配置、指标扩充等过程,就能完成系统开发中80%——95%的工作。对于本地化要求比较特殊的地区,可以通过补充编制少量程序,完成本地化工作。核心平台的组件化、多平台、“五保合一”、可拆可合的特性,使其能够根据政策的变化、不同地区业务的不同需求作出及时的调整,迅速地搭建各地的社保系统,缩短系统建设周期,节省资金。
李海东做社保工作多年,对由于不同业务的信息系统相互分隔,“各行其事”给工作带来的种种不便感触颇深,所以对“核心平台”非常感兴趣。他和许小芳都认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五保合一”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在“核心平台”上开发医保信息化系统,不但可以适应社保政策的诸多变化,减少投入,而且还能以此为突破口,为今后连云港的社会保障实现“五保合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平开始向东软一方倾斜。
虽然医改办对“核心平台”心驰神往,但仍然心存顾虑。“核心平台” 毕竟没人使用过,连云港将成为第一个吃“核心平台”这只“螃蟹”的用户,实际的效果还是个未知数。另外,医保信息系统关系到连云港市几十万职工的切身利益,一但出现问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个责任谁也担当不起。东软的总部远在千里之外,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远水”究竟能不能解得了“近渴”,许小芳和李海东心里都没有底。
而省内的这家软件公司,不论在江苏省还是在软件行业内,都是一个响当当的角色,技术水平不弱,还有开发医保信息系统的经验。如果需要技术支持,只要打个电话,技术人员在4个小时内就可以赶到现场,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良好的“关系”,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这家公司的市场战术也十分精道,他们知道医保信息系统与医院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招标会上展示了自己的一套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首先争取到了连云港市大部分医保定点医院的支持。同时,还动用了自己的“关系”优势,从各个角度突击连云港医保项目,志在必得。
在究竟选择谁来开发的问题上,意见出现了分歧。
从连云港的角度来看,支持本省高科技企业,“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理所当然的事。特别是来自不同方面的对省内这家公司的“推荐”,使许小芳和李海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可是搞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们没有想那么多,也体会不到领导身上的压力。他们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倾向于选择“核心平台”。
这样,许小芳和李海东在选择谁开发医保信息系统的问题上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好在连云港市政府没有施加任何的压力,选择权完全下放给医改办,许小芳和李海东最后决定,不偏不向,发挥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联合开发。
如果就此顺利地进行下去,连云港能否成为“核心平台”在全国的第一个本地化应用城市,恐怕得打上一个问号,可事情的发展偏偏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医改办把医保信息系统的技术需求交给两家公司,请他们各自开发医保信息系统软件,2000年4月25日“交卷”。东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业”。而江苏省内的这家公司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潜意识里已经把连云港医保项目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他们在26日下午才赶到连云港,拿来的却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做的医保解决方案。
这件事使这家公司在许小芳和李海东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至此,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东软一方。
磨 合
2000年4月,医改办的大部分人员搬家了,建设银行连云港市新浦区支行在自己的办公楼里为他们提供了办公场所,4楼的一个大房间被用作医保信息中心的计算机房。
就在这一年的4月19日至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辽宁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 “我们必须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大力加强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应用电子技术的手段,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各地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以及查询服务等等,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
国家对社保行业的重视,使全国社保信息化的脚步大大加快了。
连云港根据江苏省的总体布署,决定市本级的医保在8月1日正式启动。
在采访中,许小芳、李海东和陈新泉等人使用率最高的词就是“磨合”,与各个部门磨合、与医院磨合、与硬件厂商的业务代表磨合、与东软的开发人员磨合,软件与实际业务流程更要磨合。
为了充分发挥“核心平台”的作用,连云港对各区县的硬件配置提供指导意见,而软件则统一提供,避免各自为战造成混乱。
在与硬件厂商反复“磨合”,参考了东软开发人员的意见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后,医改办决定在市医保信息系统的中心端采用双机集群方式,使用2台双CPU、内存为1GB的SUN 3500型小型机,SUN D1000型72GB磁盘阵列,延时8小时的APC 12KVA电源。区、县级使用双CPU、512MB内存的HP LH3000系列服务器和延时4-8小时的APC 5000 VA电源。网络设备全部使用了Cisco的产品。医保软件是由东软开发的基于“核心平台”的信息系统,并针对其他社保业务预留了接口;在医院端使用的是一套收费结算软件,并统一使用了Oracle数据库,网络安全系统采用了东软的Neteye防火墙。
考虑到医保基金能够迅速征缴上来,保证市本级医保的平稳启动,积累足够的经验,医改办选择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作为第一批参保单位,对参加医保的职工发放一个病历本、一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证和一张存储职工个人信息和账户情况的IC卡;确定了9家医保定点医院和2家定点药店,根据各自的条件,分别通过DDN专线或电话线向医保信息中心传送各种数据。
医改政策和配套方案顺利出台,为了更好地开展医保业务,连云港市医疗保险管理处在7月份正式成立,李海东被任命为主任,医改办的原班人马划到了医保处。
在各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8月1日,连云港市本级医保按时启动。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周敬德局长的陪同下亲临每一家医院检查。看到参保人就诊后的各项费用清晰地打印在单据上,许小芳和李海东一直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了一点。
连云港的医保处人员研究的是如何制定政策和业务流程并加以实施推行;东软的开发人员研究的则是怎样实现政策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再加上这是他们在“核心平台”上开发的第一个应用软件,所以在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时常出现分歧。而许多政策和业务在涉及到在计算机上如何具体实现时,又会出现原来没有想到的新问题。他们在一起探讨、争论、测试、修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甲方乙方的界限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双方成了一个以医保软件为核心的开发团队。因此,李海东认为在软件开发和完善中的磨合期虽然最长,但解决的问题最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连云港的医保信息系统一直运行得非常平稳。
最后的冲刺
我们在了解一个事件时,习惯于关注过程,却往往忽视了其背后的人的作用。其实,人,才是事件的灵魂,尤其是这个事件发展到最后冲刺的紧要关头时,与其相关的人的耐力、潜能、智慧的发挥乃至其意志力,直接关系到事件的成败。
2000年8月1日市本级医保启动之前,时间紧迫,开发任务重;启动之后,医保信息系统的完善、深入开发,再加上各区县医保软件的安装、调试、运行、人员培训,工作量更大,东软来的程序员们和医保处人员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建设银行的办公楼。时间一长,打更的老大爷受不了了,见到许小芳和李海东就“告状”:“你们这么干还让不让我休息啦!”
李海东也说,在此之前,他从来没见过哪家计算机公司的人干起活来这么玩命。
慢慢地,老大爷心疼起这些年轻人来了,半夜起来开门时,总要劝上几句:“哪有这样没日没夜干的,你们也得注意身体呀。”
冯涛,从东北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就到了东软社会保险事业部,她参加了连云港医保开发和完善的全过程。2000年8月1日以后,24岁的冯涛成了连云港医保项目的负责人,带着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整个医保信息系统进行深入开发、完善以及区县医保系统软件的安装、调试等工作。
我们在东软社会保险事业部的开发大厅里见到了这位被许小芳和李海东挂在嘴边上的秦皇岛姑娘。黑恤衫,牛仔裤,运动鞋,开朗直率的冯涛看上去跟一个朴素的女大学生没什么两样。可一开口,话语中透出的果断干练,又使她明显区别于其他涉世未深的女孩子。
冯涛说自己原来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改变到现在这个样子要归功于在连云港医保项目中的磨练,特别是后期担任项目负责人后,不光要做软件,还要与客户、厂商交流沟通,要独立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开发经验上,还是待人处事上,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冯涛曾一连埋头苦干了3个月,没有离开连云港一步。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超负荷工作,使她的腰背越来越疼,最后发展到只能笔直地坐着,连续工作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就会疼得无法忍受。冯涛向大家求援:甭管用什么办法,能让我的腰不疼就行!最后,她采取了也同样累得犯了腰肌劳损的陈新泉的“解决方案”―― 打封闭,挺过去以后再接着干。
医保处人少,巨大的工作量迫使他们只能把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人的情感暂时放在一边。谢善琪经常带着孩子加班到深夜;王清华无暇在到了癌症晚期的父亲身边尽孝,却超额完成了基金征缴和参保扩面任务;因为工作太忙,宋永怀把才9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岳母照顾;许升堂冒着酷暑,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各医院,帮助他们做好医保启动准备工作,却从来没伸手要过汽油费;主任李海东奔波于各个医院检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更是忙得团团转…… 医保处不仅没被压垮,却成了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从医改办成立直到2000年10月,连云港方面负责医保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1992年从南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的陈新泉一个人。
采访陈新泉的时候,连云港医保信息系统已经正常运行将近一年了,可他还是非常的忙,手机和无绳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一会儿就要跑出去一趟,我们的交谈很少能持续10分钟以上。可以想见,医保软件开发和推行的时候,他会忙到什么程度。
采集测算医保数据时,陈新泉妻子的怀孕反应十分强烈,还伴有早博、眩晕等症状,可他却从没请假陪妻子去医院做检查。1999年7月13日,刚刚编完医保数据测算程序的陈新泉喜得千金,他只侍候了一个星期的“月子”,就又坐到了计算机前。孩子满月后,他干脆把妻子和女儿送回了娘家,自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与其他年轻的父亲不同,在整整4天的采访中,陈新泉一次都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看到了他随时带在身上的女儿的照片,孩子长得象父亲,甜甜地笑着,很漂亮。
按照江苏省的要求,连云港要在2000年年底以前完成市县医保全部启动。周敬德、许小芳亲自带领医保处人员到各县区政府协调督促医保工作,医保处的各科室人员几乎是把在市本级启动前后做的工作,在四区四县又重新做了一遍,那段时间,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累了”。
2000年的最后4天,令所有参与连云港医保项目的人终生难忘。
12月28日,连云港市最后一个县的医保启动在即,陈新泉和10月份刚刚调来的两名计算机工程师与东软的开发人员,正在为医保年终结转做测试和准备。
早上9点钟,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打来电话:下传数据时数据库崩溃,部分数据可能丢失,无法启动!
陈新泉的脑袋当时就大了。
第一人民医院是连云港最大的医院,也是唯一的一家三级医院,如果不能尽快恢复数据库,找回丢失的数据,不仅参保病人不能正常就诊,全市医保系统的年终结转也无法进行,2001年连云港的医保系统将全面瘫痪,一年多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上午10点,刚开完会的李海东在楼梯口看见了焦急不安的陈新泉。
“李主任,出事了,人民医院数据库崩溃了!”
“严不严重?”李海东也吓了一跳,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严重,现在还没恢复,丢失的数据不知道能不能找回来。”
李海东让陈新泉马上找来当时任社会保险处计算机科科长的潘建农,三个人一起赶到人民医院,与医院的计算机人员想了许多方法,可直到晚上也没恢复。
他们把服务器拆下来,用人民医院院长的专车送到医保处信息中心,东软的开发人员也参与了数据库的修复工作。经检查,发现数据库崩溃是由于表空间不足,且硬盘出现了坏道,下传的数据写到了硬盘的坏道上造成的。
必须抢在12月31日中午以前找回丢失的数据,恢复数据库,才能进行年终结转,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李海东一边组织全体技术人员想办法,一边告诉人民医院的司机,稍事休息,随时待命,做好把设备拉到南京紧急抢修的准备。
经过一夜的奋战,29日清晨5时,丢失的数据被找了回来。
就在这一天,连云港最后一个县的医保顺利启动。至此,连云港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参保职工人数达到9万人,全市所有参保职工就医取药全部采用IC卡管理,医保信息中心与所有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实行计算机联网,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各定点医院、药店的数据可直接传送至信息中心,在这里可以对参保病人的就医购药情况进行监控。
所有区县的医保启动,陈新泉惟有这一次没到现场。
数据找到了,但系统仍无法使用。如果数据库不能恢复,全市的参保人员在2001年将无法就诊;住院的病人就必须先办理出院手续,再办理一次入院手续,才能继续住院……此时,距年终结转只有2天半的时间了。
于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们又拼了整整一天,到30日凌晨3时,才将所有的问题逐一解决,使系统全部恢复正常。
12月31日晚上11时,年终结转开始,到2001年凌晨1时,市区结转完毕,经过校验,准确无误。随后,四个县也相继完成了年终结转。6时,各医院开始陆续从医保信息中心下传数据。7时,陈新泉给几乎一夜未合眼的许小芳打电话:“许书记,年终结转顺利完成,一切正常。”
听到这句话,许小芳感到全身一下子就轻松了。
陈新泉说他在1月1日的心情就象当年接到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样,那种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
由于要处理年终结转和区县医保启动中的问题,冯涛在连云港度过了千禧年的第一个元旦,她是最后一个离开连云港的东软开发人员。那时,连云港到沈阳的航班还没开通,坐火车还要到徐州转车,医保处决定送冯涛到青岛乘飞机回沈阳。当时,沈阳冬季的气温降到了50年来的最低点,医保处怕冻坏了冯涛,特意给她买了一套保暖内衣,几经推让后,冯涛只好暂时收下了。
1月5日早6时,李海东要了一辆雪佛莱,和陈新泉一起冒着大雨送冯涛去青岛。临上飞机时,冯涛告诉陈新泉,在宾馆前台留了件东西。回到连云港后,陈新泉抽时间来到冯涛住过的宾馆,服务员从柜台里拿出来的,正是医保处送的那套保暖内衣。
问题和对策
有很多事情,自身虽然概念很好,也能够从概念走向现实,但是当它融入社会的环境中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有些问题甚至足以致命。社保“核心平台”也是这样,虽然实现了第一次应用,在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许多周边城市慕名而来连云港参观学习,在全国各地也实现了全面开花。但是,在连云港这个“核心平台”的起锚地,人们也发现了许多的始料不及的事情。
与医保信息系统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医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一般都是由医院自主开发。加上医院HIS系统市场不规范,开发公司鱼龙混杂,HIS系统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十分严重,技术差别也非常大,给医保信息系统的实施和正常运行带来相当多的不便,这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连云港也不例外,医保启动后,医院成了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连云港市首批启动的9家医保定点医院中,有5家使用了HIS系统,但这5个HIS系统在结构和技术水平上各不相同,实际应用的效果也参差不齐,这就给医保信息系统与HIS系统的对接造成了极大的难度。再加上医保启动时间紧、参保人员的账户安全等问题,所以医保信息系统的医院端只有收费结算功能,与医院的HIS系统暂时没有实现无缝对接。
原来没有HIS系统的医院感觉医保软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只要把IC卡推入读卡器,病人的信息就都一目了然了;HIS系统应用不很成熟的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也可以接受;但对象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样从1993年就开始进行信息化管理,HIS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十分成熟的医院,则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非医保的患者就诊时,医生可以在电脑上下处方,信息直接传到药库和收款处,收款处所要做的只是打印一张单据、收款找零。而对医保的患者,医生要手写处方,负责医保收款的职工虽然不接触现金,但却要将各种费用输入计算机,又因为医保结算要对包括各种支付比例在内的内容进行计算,所处理的过程和信息量比HIS系统的收费端要大得多,所以职工们觉得既慢又费事。
在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处,参加医保的患者要先把信息录入HIS系统,负责医保住院费用结算的职工再把这些信息打印出来,再输入医保软件进行处理,这无疑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让所有的收款人员感到头疼的是,他们要不断地向参加医保的患者解释,这笔钱为什么从个人账户支出,那笔钱为什么从统筹基金支出;这种药为什么不能给你开,那个检查为什么不能给你做……而往往是费了半天口舌,患者还是一头雾水。
不只在连云港,全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缺少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医疗机构面向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在全社会实施医疗保险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再好的软件也要由人来操作,来维护,没有精通计算机的人才,医疗保险在医院端就失去了技术上的保障。但是,水平高的人不好请——钱给少了人家不愿来,多给钱,大部分医院又拿不起;而水平低的人哪家医院也不能用。
对此,连云港东方医院院长汪洪流有自己的办法:“我要几个能做日常基础性维护的人就够了,他们的成本不会太高。然后在外面找几个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给他一定的费用,专门管大事。我的信息系统运行平稳,这钱你就白拿;如果一但出了毛病,你得给我马上恢复。”
连云港市海港医院主管医保和计算机工作的副院长朱建新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颇具建设性。朱建新认为应该一边要政策,一边找对策。希望国家或省一级的医疗主管部门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按将来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对医院信息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在情况相似的地区尽量使用同一种配套软件。对原来HIS做得比较好的医院,则在统一使用医保信息系统的前提下做好接口。
朱建新建议IT企业最好能在一个医疗和医保信息系统相对集中的地区派设常驻人员或办事机构。“也不用多,两三个人就行。这种专家级的人任何一家医院都养不起,可几家医院联合起来聘用他们没有问题。谁家有事,就为谁解决,这能帮我们的大忙,对软件公司也有好处,至少是提升了在客户中的形象。”
问题必然会出现,关键在于解决。许小芳和李海东希望原开发商能够继续关心他们的系统,帮助他们进行完善和升级工作。事实上,这不是他们一家的难题,而是社保“核心平台”的难题。如何处理新的“核心平台“与旧的社保系统以及相关行业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的确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好,“核心平台”就可能面临概念好,但却启动不了市场的局面。
很显然,要做好医保,仅靠社保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更何况社保机构除已经有了“核心平台”以外,自己也存在着与医疗机构相同的经费、人员等问题,所以,医保的健康发展,需要与其有关的社会各方面起码在信息化上要保持同步。
正象在医保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同志们所说的那样,连云港医保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中国社保信息化的道路,也同样相当漫长,其间的许多沟沟坎坎,需要社保机构和IT企业共同携手才能跨越。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