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72 次) 时间:2000-07-28 11:43:06 来源:白板 (dql) 原创-IT
谁给中国电信定价?
倒骑驴/文 2000-7-23
早在一个月前中国电信就通过各种场合或明或暗地透露了提高市话费的想法,等到7月15日有具体的方案传出来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应是中国电信和上级主管部门始料不及的。信息产业部明确表态,中国电信无权自行定价。有人又疑惑了:既然中国电信是一家独立经营的公司,为什么不能自己定价?现在不是市场经济吗?
显然,对于一家国有企业,政府代表国家有毋庸置疑的定价权利。关键问题是,由于对市场和企业经营状况了解的局限性,政府部门往往不能作出合理的定价,因此,政府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把定价的权利交给市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市场竞争会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从而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中国的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局面,前者造就了一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而后者还是一幅“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景象,没有规模效益,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和汽车行业的价格管制。
但是,一旦市场形成垄断,企业的定价不受约束时,政府的介入就有必要了。垄断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制定过高的价格,这造成了市场规模和经济蛋糕的缩小。政府考虑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对垄断企业进行拆分,以恢复竞争,或者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
对于“自然垄断”企业,价格管制常常是政府的无奈选择。在一个市场中,一家企业经营比多家企业经营更经济,这就形成了“自然垄断”。比如,一个城市的供水系统、输电线路和电话系统,很显然,在同一条路径上,重复敷设供水管道、输电线路和电话线是不经济的。
即使在美国这种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对垄断企业的管制也无时不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过去一直受美国政府管制,在它被拆分后,长话市场形成了竞争局面,这带动了整个通信业的发展;而一些地方电话公司仍然必须在政府的管制之下。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管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企业可以对监管者进行游说、贿赂,监管者在和企业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私人关系,这使他们在和这些企业打交道的时候多大程度维护公众利益令人心存疑虑。
中国的政府管制机制目前是不完善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成了部门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代表政府,考虑全局利益,行使公众利益代言人的角色。比如,中国电信说,打电话1分钟以内占60%,2分钟以内占30%,超过2分钟的只占10%…资费调整电信少收入340亿。对这些说法,上级主管部门是否有专门的市场专家进行调研,还是仅仅听电信的一面之辞?订什么价格比较合理,有没有经济学家作具体的经济分析?中国电信和上级主管部门在过去是一个部门,主管部门在国家的全局利益和电信的部门利益之间如何权衡?
说到价格问题,我们的主管部门总是讳莫如深。价格政策如何出台对公众来说是一个秘密,这很难让广大的百姓释疑:价格的合理性在哪里?有什么事实和科学依据?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国有企业一直承受着来自政府的不应有的厚爱,这养成了这些企业的惰性,它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要政策,讲客观条件,哭穷,这样得来的利润远比辛辛苦苦干活挣钱容易得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是这些企业的领导最明白的。
企业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指望一个垄断企业根据公众利益来制定价格本来就是一个笑话。比如,超短话费的问题,无论电信以何种技术理由来搪塞,这都不能成为要消费者来承担电信技术风险的理由。电信可以毫无道理地把钱收下去,但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言人不能听之任之。不合理的电信资费对电信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这大大延缓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这对整个经济带来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电信转换内部的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电信的政府主管部门,从经济的全局利益出发,少给电信一些不应有的“厚爱”,这于电信未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