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数字化校园 - IT文章 - 康丹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1 次) 时间:2001-10-28 21:22:40 来源:康丹 (康师傅) 原创-IT

构筑数字化校园

—东北育才学校教育信息化侧记

成立于1949年5月1日的东北育才学校,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2个年头。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这所学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一流的教学水平、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生素质而闻名。就象大学生把清华北大视为求知的圣地一样,能到育才学校读书几乎是沈阳所有中学生和家长的梦想。
1984年,“信息技术”这个词还没有象今天一样铺天盖地,塞满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但育才学校却以她数十年教育经验磨练出来的敏锐知觉,听到了信息技术大潮汹涌而来的隐隐轰鸣。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育才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他们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房,购置了30多台苹果机,这足以让当时的许多大机关、企业和高校艳羡不已。育才的学生们在这里可以学习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和编程语言,比绝大多数中学生更早地体会到了电子世界的神奇。
如果说这个时候育才进行计算机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一种“尖端”的知识,那么到了1994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育才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巨大作用。他们加大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并开始寻找专业IT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育才是名扬全国的重点中学,东大阿尔派则是全国最大的应用软件企业;育才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从东北大学走出来的东大阿尔派身上,又有着与教育难以割舍的情结,并以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来回馈教育事业。英雄惜英雄,他们很容易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双方的合作,育才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从2个增加到4个,原来的苹果机也从286、386一路升级到486,建成了多媒体教室,接入了互联网。学生们开始学习WPS、CCED、QBASIC、PASCAL,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光盘软件学习外语,上网下载学习外语的资料。习惯了与书本、粉笔、黑板打交道的教师们也突然发现,他们的“舞台”从三尺讲台变成了可以自由驰骋的、无限广阔的数字空间。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和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行动的前瞻性,往往决定着一件事的成败。为了把育才学校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国际化的世界名校,1997年,他们投资1.6亿元人民币,在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沈阳市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了总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南校区。耐人寻味的是,南校区与全国最大的应用软件开发基地—东大软件园只有一路之隔,不知育才学校领导们的潜意识里,是否有为自己的学生营造一个最浓厚的信息技术氛围的想法。此时,校园网的概念刚刚提出,全国还鲜有人试,但育才在兴建南校区信息中心楼时,就把网络线路直接铺设到了墙体中,因为他们预感到,用不了多久,计算机和网络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们学习所必需的工具。
1999年暑期,育才采用了东大阿尔派沈阳北国通信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所提供的包括孺子牛校园信息管理平台、VOD教学点播系统、流量计费系统、NETEYE防火墙等先进应用软件在内的校园网解决方案,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南北两处校园通过网络联为一体,实现了“千兆主干线,百兆到桌面”,16台服务器每天传送大量的信息数据,720台性能良好的计算机供教师和学生们使用,数字阅览室里的音像和文字资料容量达200G,校园网的信息点有一千多个,这已经达到了美国、加拿大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同类学校的标准。育才的教师们在业余时间里,忙于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在互联网上寻找合适的内容,用来制作更好的多媒体课件并实现网络教学;学生们现在也不仅仅是在多媒体教室里看光盘,而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自主式的学习。
电脑买了,网络建了,能不能充分利用,怎么使用是个大问题。育才学校对孤立地教授计算机知识不感兴趣,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为此,45岁以下的教师每人配一台计算机,定期组织培训,首先强化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批青年教师努力钻研,把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科目整合起来,很快成为既精通专业课教学,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现代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物理教师邱法文,从1997年就致力于“计算机与数理综合探究课的整合和创造力的培养”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和成果获国家、省级奖励,他制作的一百多个课件在网上供全国的教师和学生免费下载。同为北师大毕业的地理教师胡文,与另一位教师一起制作了育才学校图书馆管理软件,除可以完成与图书管理相关的所有工作外,还可以实现远程查询、借阅、网上阅读等功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龚鹏,既是物理教师,又是网络管理员……育才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软件都是教师们自已完成的。
教育信息化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育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在主动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育才的学生成绩好,可并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而是一群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实践能力强、朝气蓬勃的知识少年。
1999年9月,育才学校开设了一门天气预报选修课,指导教师胡文和辽宁省区域中心气象台短时预报室主任袁子鹏负责辅导16名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查阅资料,实地参观,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和气象知识。通过一条连接气象台服务器的专线,天气预报小组的师生们可以获得最新的气象资料,练习自己做天气预报。同年的11月14日和21日,这些学生分两批到气象台实习,根据现场提供的气象资料独立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经过气象台值班预报员的核查,同学们做出的天气预报准确无误,15日和22日发布的天气预报和学生们的结果完全一致。
在参观时,他们得知气象台有许多应用程序要从DOS版本转到WINDOWS平台,高中983班的学生陈政问袁子鹏主任:“这些应用程序能让我们做一个吗?”
袁子鹏和胡文很欣赏同学们的这个想法,经过讨论,决定让他们为短时预报室做一个短时预报的前台程序。熟悉编程的胡文老师指导学生们边学边做,一个月后真的拿出了这个前台程序,气象台的专家试用后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这件事的激励下,胡文老师和学生们又做了一个天气预报网站,在校园内普及气象知识,发布自己做的天气预报。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胡文说,现在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越来越高了,有时我上课时遇到的问题,学生就可以解决。
1815年,在西欧的一本通俗杂志《男士日记》上,刊登了一个征求证明的几何问题:过一圆的AB弦中点M引任意两弦CD和EF,连结CF和ED,交AB弦于P,Q两点,则有:PM=PQ。因为构成这个题目的图形酷似一只蝴蝶,所以被后人称为“蝴蝶定理”。
1999年被保送到人民大学计算机系的冯伟,在初中数学课上听到“蝴蝶定理”后,就产生了推广这个定理的想法:如果把“蝴蝶定理”中的圆由一个变为两个,结果会怎样呢?上高中后,他参加了“数理综合探究课”的学习。在辅导教师邱法文的指导下,用几何画板软件(GSP)证明了自己的这个设想,还写出了一篇题为《广义蝴蝶定理》的论文,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学生发现特别奖”。随后,邱法文又指导另一位学生王晓龙把“蝴蝶定理”在椭圆、二次曲线、同心圆等上面又进行了更多的推广……育才学校在全国率先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推广使用几何画板软件,目前全国最大的几何画板网站就是该校的高三学生做的。为此,育才学校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第一批5所优秀课题实验校之一。
今年才15岁的牟乔是育才学校超常少儿12班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就成了计算机迷。在育才接受正规的信息技术教育后,技术水平更是突飞猛进。他的“网友”遍布全球,他创意制作的少儿12班班级网站是全国最早拥有国际顶级域名的学生班级网站之一。13岁的时候,牟乔在报纸上看到某中学生在擦教室窗户时不慎摔到楼下受重伤的消息后,萌生了发明一种站在室内就可以擦洗到里外两面的窗户的想法。他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位小“网友”—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学生许子涵,两个孩子就用电子邮件互相沟通,搞起发明来了。牟乔先在计算机上证实了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并设计了模型,然后又和父亲一起制做了实物模型。1999年8月,牟乔代表育才学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少儿创意火花竞赛,“方便擦洗的窗户”获得了“创意冠军奖”,新加坡的资讯部长特意接见了牟乔并合影留念。后来,他的这项发明又成功地申请了中国专利。
育才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天地,更给了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1994年到1996年,育才学校的学生连续在国际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3枚金牌和一枚铜牌。学生们自己选课题、定方案、搞设计、编程序、写论文,制作了《运动会计分统计系统》、《教学管理软件》、《数字函数图形演示程序》等许多有独特创意的软件。在育才学校的软件实验室,一批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正在教师和东软集团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的软件开发工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整体的知识水平、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其能否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而教育,正是担负着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重任。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塑造一批观念新、知识新、敢创新的莘莘学子。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也许过不了多久,世界上就会出现年轻一代的中国知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