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8 次) 时间:2001-10-28 21:17:06 来源:康丹 (康师傅) 原创-IT
教育信息化蛋糕,谁能吃到?
蛋糕是怎样做成的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计算机是科研部门的专用设备,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所使用的计算机无论在运算速度还是在存储容量上都无法与今天最普通的多媒体电脑相比,而且价格昂贵,别说家庭,连一般的单位都不敢问津。一些高等院校刚刚开始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学习简单的操作、文字输入和Basic语言;极少数的中小学购置了计算机,但还无法开展有计划的教学。应用软件基本没有形成市场,用于教育的通用软件更是少之又少。
90年代初,计算机性能提高,价格下降,企事业单位开始将计算机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财务、人事等管理。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办公软件、管理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是人们学习的重点。极少数条件较好的高校和中学扩大了信息知识的普及范围,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社会公众来说,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仍然很少。这时出现了一些背单词、电脑和常用软件操作、百科知识等学习软件,但制作水平较低,多媒体效果和交互性都很差,能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软件很少。尽管如此,在缺少学习软件的当时,这些软件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1994年,由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正式启动,为中国的教育行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一些高校和少数中学通过CERNET接入互联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给教育带来的新的生机。此时,计算机在中国进入广泛应用阶段,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也为人们所认识,经济富裕地区的中小学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并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育软件市场初具规模,种类日渐丰富,品质也不断提高,科利华、金洪恩、翰林汇等公司趁势迅速崛起,成为日后教育软件市场的翘楚。这个时期,无论是在“教”还是在“学”上,计算机应用还都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学的方式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计算机只是教师在个别候用来代替粉笔和黑板的工具, 学生们接触和使用计算机仍然不多。
科技进步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化令人吃惊。到了1998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了进行信息知识和技术教育对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性。在随后的2年里,各类学校纷纷加大了信息化教育的投入,校园网建设初露端倪,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教育成为教育界和IT界的热点话题,东大阿尔派、北大青鸟、浙大网络等一批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的产品和经验也在实践中日趋成熟。各种面向教育行业的系统软件层出不穷,而且不断更新完善;直接应用于教学和个人学习的软件从内容到质量都产生了一个飞跃,金山的“红色风暴”、金洪恩的“海啸”,在教育软件市场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教育信息化市场孕育成形了。
中国人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社会公众为了子女能接受较好的教育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20世纪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及其创造的众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功神话,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不具备使用信息的能力,将来就有可能沦为信息时代的“文盲”,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也将大大减少,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信息革命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因掌握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同而导致的贫富扩大化,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教育是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我国也清醒地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实施“校校通”工程,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进行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在未来的10年,全国有60多万所中小学校、近2千所高等院校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或实施更新改造,教育信息化的市场空间将因此而急剧膨胀,围绕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需求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形成一个数千亿元的市场,为IT业提供无限的商机。
经过十几年的“烘烤”,教育信息化这块极具诱惑力的巨大 “蛋糕”,终于熟了。
谁要吃蛋糕
丰厚的利润,广阔的前景,巨大的潜力;上有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民众热心关注,教育信息化,引无数IT厂商竞折腰。沈阳北国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的产品经理孙德刚,对目前逐鹿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各路“诸侯”进行了分析。
1硬件生产商:毫无疑问,硬件厂商是第一个吃到“蛋糕”的,因为教育信息化最先要做的就是搭建硬件平台,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硬盘、各种终端计算机及相关配件等等,都要由硬件厂商来提供,没有硬件,教育信息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一部分几乎都是国内外著名品牌的天下,因为没有人愿意冒因服务器损坏、硬盘故障造成的网络瘫痪、数据丢失的风险而使用杂牌子的硬件设备。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市场中,国外品牌在高端产品上所占的份额比较大,比如多数校园网或城域网建设所使用的服务器都选择DELL、SUN、INTEL、HP等品牌,而国内的联想、方正、浪潮等厂商则在低端产品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品牌计算机、主板、扫描仪、显示器及其他外设往往成为大批采购的首选;同时,国内著名厂商不断提高自己生产的服务器等高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加大营销力度,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市场份额也正在逐步扩大。
2 系统集成商:就象生产水泥、钢筋、砖瓦的工厂不会派人去建楼房一样,众多品牌、型号不一的硬件设备不会由硬件生产厂商自己来安装调试,这时就需要系统集成商出马了。他们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规划、选购设备、综合布线、安装调试,把硬件平台搭建起来。然后再选择适当的系统软件构建软件平台,让客户的教育信息化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
3 软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可以细分为以下两大类:
应用软件供应商: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兼容性和高效能的应用软件平台,如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教学、事务管理等。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是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内容。应用软件供应商通常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沈阳东软集团、科利华等厂商是其中的代表,其产品技术先进、与教育行业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实用性强。所以,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应用软件部分基本上被这些知名厂商所占据。
通用软件供应商:即提供面向最终使用者的各种课件、教材软件、多媒体学习软件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课件制做软件。这部分厂商数量最为众多,生产出来的软件产品也是良莠不齐。科利华、翰林汇、苦丁香的同步教学软件,金洪恩的学英语、学电脑系列软件是此种软件中的精品。而一些力量薄弱的厂商则简单地将现行教材制作成电子版本,再加上一些声音、图片、动画,就作为多媒体教材上市销售。这种软件质量粗糙,内容缺乏衔接,界面不友好,操作不便,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正常实施。
4 解决方案提供商:集系统集成商和软件供应商于一身,从整体规划、设备安装、软件配置一直到升级维护服务,为教育行业提供一整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在实际运用中还将根据教育行业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蛋糕怎么分
由于教育信息化初期硬件投入很大,所以在未来的10到15年内,硬件市场增长快速,需求旺盛,利润会很丰厚,但基础建设完成之后,硬件的投入就会减少,市场空间将逐步萎缩。因为硬件平台的投资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有的甚至达上百万,是“耐用”消费品,所以大规模更新升级的可能性不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关键设备的升级或更新。而且硬件中利润较高的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在国外,国内产品在技术上不占优势;同时,由于欧美硬件市场趋于饱合,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产品就会蜂拥而入,国内硬件厂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硬件厂商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很大利润空间,但最终会象PC机一样,利润会很薄。
随着硬件产品价格越来越透明,做系统集成的技术含量相对于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要低,挣的只是“劳务费”,所以利润将越来越小。目前国内的许多系统集成商都有硬件背景,但缺乏软件研发能力。而正是由于这种先天发育不良,导致在为客户选择系统软件时,不得不使用第三方软件。这样一来不但给今后的服务带来许多问题,容易发生责任不清的扯皮现象,也容易造成软件和硬件不能达到最佳结合,无法使整个教育信息化系统发挥最大的效能。另外,还有许多“跑江湖”的小公司,既无技术实力,又无经严格审核的资质认证,为了自身利益,先以较低的费用做诱饵,等拿到项目后便不顾客户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高配置、增加功能、扩大规模,以达到追加投资,赚取差价的目的,而售后服务却基本无法保证。所以,随着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只靠做硬件集成“一条腿”走路的厂商和力量弱小的公司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而只有实力雄厚、有资质认证、与其他软件厂商有良好协作关系的系统集成商才能吃到这本来就不大的一份“蛋糕”。
与硬件相反的是,软件的升级和更新既不会抛弃原有的平台,又可以增强功能,相对于硬件来说费用又不高;而且软件又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需求又大,未来的利润增长很可观,所以软件厂商无疑能得到较大的“蛋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商品化的应用软件虽有一定市场,但中国教育行业存在的地区差异、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水平差异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多样化,这使商品化的应用软件无法满足所有客户的不同要求,不容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应用软件必须在开放性和适应性上做足文章,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通用软件虽然在教育信息化中占有很大市场,但这类软件容量仍然有限,只能靠不断的升级来更新内容和适应教育标准的变化。利用这种软件学习,虽然知识含量大、表现形式丰富,不象书本那样枯燥,但使用时学习者仅限于观看和练习,创造性和主动性还是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了校园网,一个学校只需要买一套软件就可以让学生们共享,软件的销路就成了问题。另外,屡禁不止的盗版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正版软件的销售,降低了通用软件厂商的利润。
国外公司生产的软件产品目前进入我国的较少,多以多媒体学习软件为主,制作精良,构思新奇,创意独特,视觉声音效果好,但因在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使用方法等方面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本地化改造,所以在短时期内形不成冲击力。不过随着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开放,国外公司利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运作的优势将会很快造成强势,这也应当引起国内教育软件厂商的足够重视。
从长远来看,解决方案提供商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高品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将分得教育信息化这块“蛋糕”中最大的一块。如科利华公司提供的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和校园信息平台、电子备课系统等众多软件,在教育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另一家著名公司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因脱胎于东北大学而有着很深的教育行业背景,许多高级和中层管理人员都曾经或现在还是教授或讲师,他们对教育信息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更真切的体会。所以该公司开发出包括教育城域网软件平台、校园网应用系统、教委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部分的面向教育行业的全面解决方案及一系列优秀的软件产品,在教育主管机构、各类学校的应用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植根于“应用软件创造客户价值”理念上的服务,也成为许多客户将东大阿尔派作为教育信息化首选合作伙伴的条件。目前,服务为本的观念已经成为全求IT业的共识,客户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能否平稳运行,服务的需求开始大于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从这一点上来看,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市场潜力无限,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信息化市场商机众多,如何在保住已有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占有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摆在IT厂商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文章评论:教育信息化蛋糕,谁能吃到? - issac - 2001-10-29 19:07:36
请尽量避免有托儿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