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谈传媒的一些人和事! - 信口开河 - 文厨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85 次) 时间:2001-10-26 11:25:53 来源:文厨 (文厨) 原创-IT

这是我据第四媒体里原帖整出来的。有些有失偏波,有些不无道理,不妨大伙批评一下。

主题: 大伙说说看:北京、广州、上海三地媒体的特色如何?

猛小蛇: 特色多啦 如我在北京看不到南方都市报,北京的报纸价钱便宜,XX报+XXX报卖0.50元,XXXX报+XX报卖0.60元,而XXX报+XXXX报会卖0.70元,真TMD好玩

文化宋公明: 是哦,北京还有毛角分地区别,上海估计也是,广州最腐败阿。

zm:咱们就说要是做it推广活动,三地找那些媒体效果好点?

文化宋公明:不如换成这个火热主题 中国那个地区地传媒收入高?听说南黄粥摸的那群到处跑普遍的月入过万阿。

文厨:我听说广州的光日、新周刊的干活是有钱的主儿。。。。

文化宋公明:还,要看平均水准阿。听说杭州的才人均两三千,真是知识贬值阿。四川的似乎也不高把。

文厨:还有个叫画报什么来着,也肥得冒油呢。

令狐杨过:精英思路和市场思路两种导向不同是在三地的明显区别

zm :一流媒体靠系统运作
二流媒体靠人来运作
三流媒体靠钱来撑着。
不入流媒体混一天是一天,捞一把是一把。

猛小蛇:北京的媒体要疯了,估计死得也快 上海和广州IT类媒体太少,而北京又太烂,这是做IT产品推广最头疼的事情。北京今年的媒体晃若去年的.com,狂挖墙角,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另有人削尖脑袋往新贵媒体里钻。一个别处媒体开掉的人员,在XXXX报居然能拿到8000底薪,这还不算各处讨来的车马费。现在北京城里开着车到处跑新闻发布会的“名记”实在是太多了。
男记者开车去蹭会,女记者网上搞写真。爷爷个猫,这就是中国媒体的记者。
前两天俺老婆接待了一个外地XXXXXX的女记者,出于礼貌在周末抽出时间请她吃了顿饭,该记者居然声称是俺老婆强烈请她吃饭,她带来的同伴居然还说是不是要挖她去俺老婆的公司(唉呀,叙述起来这样麻烦,TMD),现在的记者真是自我感觉良好到如此地步。
当然,我的朋友中99%都是好记者,什么是好记者?能把一件事情报道清楚就是好记者。

来一笼:我觉得最大的分别是:北京的记者不写稿只发稿,因为北京的媒体公关公司多,枪手多。而广东的记者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经常自已掏钱请线人吃饭。
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呵呵

猛小蛇:挖角是正常现象,是呀,我要是有本事别人也来挖我呀,不过我不是干记者的料,呵呵。被挖的人通常不错,挖也是正常现象。不过绝大多数记者名不符实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挺喜欢广州的媒体,商业化运作加上竞争机制,我看到的广州记者绝大多数都很敬业,说起来我的广州媒体的朋友数量上可能超过北京的。现在我给南方周末、城市画报、新周刊写专栏,今天还给一个什么新开的科学博览写了一篇。我很习惯和广州的记者、编辑打交道,呵呵。的确都是想出活的人。
再看北京的记者,连稿子都不改直接上版,操。基本职业道德都没有,所以我现在基本不看北京的报纸,除了偶尔买买《参考消息》。

文厨:小蛇发信号了,媒体要挖的捉紧。

猛小蛇:不要误导嘛,大学就在媒体呆了两年,实在是没兴趣。作个自由撰稿人挺好的,就像私娼一样,何必要被人包了呢?

猛小蛇:刚才有误 ,是大学毕业后在媒体呆了两年。
私娼好,不愿接客就人间蒸发,谁都找不到你,被包了或者公娼则不成,经期都得接客,嘿嘿

二妮儿: 昨天,在西祠上新认识的一位网友让我给他联系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我把电话给了他,后来想起此事,还想聊聊自己的看法。

北京IT圈有个大牌记者──。其人30出头,文章平平。不过整天在中关村泡着,久而久之成了人人熟。其人钱照拿,饭照吃,文章写不好,有企业里的专家帮忙润色。由于关系积累得多,很多企业求他写文章,很多媒体请他开专栏,现在已经到了千字千元的级别。

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和联想柳传志直接打手机聊天问内幕的人,上次在深圳遇到一个资深人士,他告诉我,向国内能联想柳传志直接打手机聊天问内幕的记者不多,不超过10个,比如《──周末》的───,《───世界》的──。

对于一个记者而言,线索,关系极其重要。从进入这个行业的的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培养、构建自己的关系网。有时候似乎无用的人也会发生神奇的作用,所以不能随意放过人和一个关系和看似无关的线索。

2000年4月,我在广州,无意中听说爱多胡志标和蓝火胡刚闹得很凶。当时老爱多已经倒下,新爱多大家都不清楚,正不知所措,一位朋友请我吃饭,席间遇到一个搞VCD的,他无意中提供了一个人,那个人有展转提供了几个人,终于和新爱多联系上,当时正在下大雨,已经到了膝盖,坐了4个小时车,在中山很偏僻一个小镇才找到。这个镇只有一家2星级酒店──丽苑,所以都住那里,第三天我返回时,刚到西安机场,一开手机就有朋友问我:在昨晚胡志标在丽苑被公安局抓了,你知道吗?我一算,恰好是我刚离开就发生的事。

当一个记者的关系网结得很好时,他的工作也相对轻松了,也容易搞到内幕。多跑、多问、多交朋友。

驿钊: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比如什么红包少转身就走了,没有车接就不去采访等等。 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

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总之:对上,要有架子、要居高临下的看你的采访对象,对下,则要和蔼可亲。对同行,你要摆架子,呵呵,找打!

1999年夏,国内一家电巨头因嫌自己的股价太低,于是邀请了27家财经媒体,40多家券商、投资专家,股评家来炒作。住五星,打高尔夫、皆大欢喜。恳谈酒会上,主持人迟迟不宣布开始,底下一问;原来是北京《──日报》的主任还没到,董事会秘书开着宝马去机场等候了。《──日报》的主任当然牛了,当时是夏天,我们都穿体恤,主任穿西装,晚到40分钟后,还即席讲了一段话,我只记着还夸家电巨头精神文明过硬,我们在下面听得好笑──你一为你是谁啊?胡摆架子,反而得不到尊重。

21世纪经济报道的──对我讲他一次去安徽采访,深入农村,几乎是一头栽进老乡的炕上──你要摆谱,农民兄弟可不吃你那一套。

不少老记者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采访对象见多识广,不把记者放在眼里,所以一见面就要先提几个刁难性的问题,就像水浒传中对待配军的样子“先打三百杀威棒”。

一次采访一个上市公司,我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当初拼命配股,共募集资金7亿,而这些钱却没有任何投资,而是放在一部分放在银行里面,一部分去炒股,这样对广大股东,算不算负责?你们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略计划?”

采访的目的就要真相,要对方开口,这里面可软可硬,要琢磨。但有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保持尊严”!──哪怕是主编逼你去人家那里要广告。

驿钊:前天一个网友问我:“我不是科班出身,总觉着自己不行,想去上学学新闻,但单位又不给办停薪留职,你能不能给我去说说情”。

上学当然是好事,而且所有记者都要不断去充电,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但我给他的建议是:放着这么好的社会大学不上,非要进学校,没必要。

现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比例很大),还有一部分则是混进来的,凑数而已,真正有专业学历的很少。不过学历也仅仅是学历,没什么大用处。更重要的在后来的工作中学习和积累。

如果让我记者开个课程表,则必修课三个:写作、社交、专业知识(这个专业指体育记者就要懂得规则、历史、队员等,娱乐记者就要知道歌星的一切大事小情之类)

课外辅导:心理学、体育(身体要好啊)

这些里面,专业知识最重要。

有一个和我同时如行的记者,最早在《××证券报》当信息员,混得很惨。但他很有心思,没事就跑到上市公司里面拉关系,打听内幕,回家后又钻研报表学习挑上市公司毛病,又借钱学习炒股。我印象当时每次见它都是在忙碌,而且说话明显不一样了──在财经方面,他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我了。大约过了不到两年,他调回北京,《××证券报》的记者很牛的,也没什么正经事,他则一方面在报纸上写写深度分析类文章,一方面写书,联系券商,咨询公司,由于专业知识很强,见识又广,现在兼任几个咨询公司的顾问,还替庄家坐庄进行宣传炒作,还在国务院××办挂了个调研员的身份。整天邀请他去参加会议讨论的还不少───成了小名人了。

我还认识一个财经记者,广东的,这家伙非常聪明,中国企业中,家电企业是竞争最激烈,也最大方的,他瞄准了这个方向,从里面选了50个(动态)最有名,最大、广告投放最多的进行研究分析,他说她就靠这50家吃饭、发财,其他的新闻线索一概不理。结果真发财了,由于他对对方很了解(后来还很熟悉)所以对方既想利用他,还有点怕他把内幕捅出去。而且研究的越多,文章写的也越好了,后来在这一方面,也隐然以专家自居。

现在的新闻铺天盖地,信息量很大,就一个记者个体而言。瞄准目标,在一个领域里努力发展,成为专家应该是条捷径。否则东奔西跑很多年,回头一看,猴子掰苞谷,什么都没留下。好像什么都知道一些,可都是一地鸡毛。

文化宋公明:长见识阿,原来还有这么多弯弯扰扰的事情,真是惭愧阿,以前都不知道。

来一笼:找个方向,找一批企业是对的。
比如拿做IT的来说吧。
跟着联想就够了。
内容上够出几本书,收入上嘛,联想一年几千万的媒体公关费少不了你的。

俊良:呵呵呵!
比较一下IT媒体、记者、编辑的长短,好话题啊!
如果说到知识贬值的话,那么重庆IT媒体的这一帮人又怎么来形容呢?:)

原帖请见:
http://www.no4media.com/forum/details.asp?bbs_no=1489&bbs_fno=0&topic=9
版权所有:第四媒体 http://www.no4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