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一匹追逐自由与野性的狼 - 自由的广场 - 昝爱宗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5 次) 时间:2001-10-25 11:50:36 来源:昝爱宗 (昝爱宗) 原创-非IT

许知远:一匹追逐自由与野性的狼

说异人有异相是对许知远的安慰,虽然许知远的长相难以恭维,但他似乎更需要这样的口碑传播。

许知远的文章很有风格,充满着原始的野性;许知远的人正像他的文章一样很有风格,从头到脚满是出自本能的野性。

初认识他时,许知远一名不文,看上去他那一脸的无知、真诚和新奇,正像他长满一脸的粉刺一样无法掩盖。瘦长的个子很是飘逸,风吹起来有点摇摆的样子,但看起来又似乎充满了力量,让人捉摸不定。后来,随着许知远文章的产出与发表,随着他在大学时主编的民间刊物《微光》由明到灭,“许知远”一词已经声名远播了,以至于很讨北大以外高校小女孩的喜欢。南京的小女孩居然在网上注册一个“我爱许知远”,导致一位更喜欢许知远的斑竹封了她的ID。

在网上,许多网友把许知远顶礼膜拜,其文点击率甚高;在北大,还有杭州的美眉对许知远情有独钟,甚至还有人从外地大老远跑来、冒着六七级风沙到北大找许知远只为见上一面——谁知“相见不如怀念”(王菲唱的歌词蛮有道理的),许知远长了一副狼模样,夹着灰白泛黄颜色的一头卷毛,痴痴地看着访客,似乎还流着口水……怎么也看不出丝毫的风流倜傥来。

说起许知远的逸闻逸事来还真有不少。早先,他是与余杰经常聚会的朋友,都受到他们的老师、北大博士孔庆东的影响,对80年代的怀念时不时流露在文章里。孔庆东曾经说“80年代是个神话”,许知远就在一篇《傍晚的阳光》一文中两处引用了孔庆东的“经典语录”:一句是说“80年代并非完美,但是比起现在,实在是神话。”另一句是说“在北大里仍下一颗炸弹,中国将倒退50年。”孔庆东的话不光很煽情,还有点误导,对刚刚进入北大的许知远来说无异于鸦片剂的作用。而事实上,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长的孔庆东,在怀念80年代北大的风云际会、一呼百应时,刻意强调了“公瑾当年”,倒有点“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酸溜溜味道。

孔庆东原是许知远的中学老师,后来到了许知远考取北大后又碰上了孔庆东考取北大博士,这个巧合,也就使孔博士继续用他那特有的言谈方式有些粗暴地灌输他认为的“北大精神”,致使许知远夸张地认为自己“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激动得“像30年前的同龄人一样要去拯救这个国家和世界”。

但是很快,“夏天夏天就要过去,不再留下小秘密,”儿歌属于孩童,粉刺属于青春期,已经长大了的许知远对孔庆东的趣味也就一下子消融了,“他总是告诉我要在最痛苦的生活里寻找快乐,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实际上指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许知远一点也感觉不出来,“他的玩笑过多消解了他的文章的力量”。

正如孔庆东对自己的下一本书命名为“狗日的北大”一样,过于调侃使他的读者陷于“再来一个”的怪圈与嘘声中,而且仅此而已。

孔庆东宝刀已老,许知远也该初试自己的牛刀了。

后来,随着孔庆东的走出博士楼荣升副教授,余杰的迅速成名,他们独来独往于各自的天空。这个时候,许知远满脸的粉刺进一步地消融,虽然内心仍在不时怀念大一时的热血沸腾,但80年代的精神故乡情结,似乎就在那个傍晚的时候随着夕阳西下了。

毕竟,许知远是生于1976的青年,进入北大的时候正赶上以互联网为主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在许知远的笔下,除了怀念、精英等字眼还保留着八十年代的痕迹外,其余的则是微软、英特尔、纳斯达克、新经济、财经领袖、《时代周刊》。在他心中,比尔.盖茨、索罗斯、默多克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楷模。

许知远还知道,楷模的力量并非无限的,楷模给予他的仅仅是自由和野性,这些楷模们具有天生制造尖端技术、完成轰动效应以及影响世界的本能,他们对技术革命、创造财富的贪婪,使这个充满忧伤的、青春正在褪色的年轻人又迅速点燃了激情,以及对自由与野性的渴望,虽然他也有迷惘,也很无趣,也显无力,但他还是很清楚地认识到新资讯革命时代将使他们的知识层次更丰富,也更加独立,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与此同时,自己仍须不懈地学习,不断地吸收世界上最杰出的思想文化,“它比自我回忆更有建设性,即使是过渡的一代,我也希望这种过渡更加坚实。”从他的口中,不难看出,这匹属龙的狼总要回归到自己的山野领地去的,只有这样的回归,这样的狼才能保持真实的野性,野性的真实。

是的,这匹狼生来就是渴望回归野性与自由的,说他放浪形骸也好,说他灰头土脸也好,他都是不在乎的,他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真实的野性,野性的真实。

哦,从许知远那瘦弱的身影里我看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野性难驯、自由本色的骨子里面,并不仅仅都是自以为是。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著,海南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