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到华尔街——感受金融街及资本+媒体 - 个人写真 - 钟加勇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9 次) 时间:2001-10-16 18:25:14 来源:钟加勇 (钟加勇) 原创-IT

感受金融街
——从硅谷到华尔街
钟加勇

金融街是中国资本市场历经10年风雨后,在临近加入WTO、申奥成功前夕,新建起来的一条新兴大街,她以复兴门为交点和长安街垂直交叉,一直延伸向阜成门。在这条街上,各大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的高楼林立,许多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这里。实际上,他们代表着中国的“金融力量”。
2001年8月的一天清晨,金融街的空气里又弥漫着阵阵草香,原来,恣意蓬勃的绿地刚刚被整饬过。我一如往常,走过旁边草地上还在喷着伞形水珠的人行道,向通泰大厦走去。我在金融街上班已经一年有余,单位的旁边就是证监会、交通银行、建总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保险。
有幸在金融街生活,我感受着中国金融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和世界融为一体,中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也将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将涌入这个在他们看来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在市场,尤其是被认作金融安全岛的美国遭到恐怖组织袭击后,国际资本将更多的流入中国。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福兮,祸之所伏”,但却是必要而且是必需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一贯被百姓称作“血淋淋”的“肮脏”的资本,在冲开我们禁锢的意识后,正在和我们做亲体接触。事实上,资本确确实实是在各行各业里横冲直撞、无孔不入。从IT行业开始,到基因、纳米,再到传统的农业,就连充当政府喉舌的媒体,如今也正在经历着“传媒投资热”,接受资本的检验。
我所在的媒体叫“财经界”。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了这家计委所属、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媒体。曾经一度,单位就在计委的3号楼,这意味着,我们以前的媒体纯粹是一本机关刊物,员工享受着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随后,刊物几易风格,并随着事业单位的机构重组,变成了公司化运作;2000年开始,刊物正式从“经济与信息”更名为“财经界”,随即迁到了金融街。一年多来,我看着金融街的高楼一簇簇拔地而起,我所在的媒体也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经营一家媒体尤其要求它要盈利并且发展壮大同样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如今媒体领域竞争也很激烈的时候,“财经界”正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毫无疑问,这条路是艰辛曲折的,而“财经界”的经历也是中国众多刊物变革的历史。我衷心的希望财经界能走得更好,也希望中国的传媒热不要像.COM那样。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将随单位离开金融街。
回想这一段经历,让我有一种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感觉。想起了我的1995,我从海南来到北京。我几乎从天涯海角的那个村庄出发,历经了5个省市,来到了中关村的一所大学念书。那时候,中关村南大街还叫白石桥路,是一条两旁都是树的翳荫小道。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纳斯达克市场的潮起潮落,“高科技”的名头越来越兴,于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当然的逻辑,模仿美国人的那一套,称中关村为“中国硅谷”。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新经济一幕幕的故事上演了。而新经济的暴涨,也就成就了一批批民族IT精英、数字英雄。
如今,新经济的泡沫灰飞烟灭、.com公司金银散尽,资本呈现为王的姿态,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神秘的资本运作,而一贯低调的金融企业也慢慢走向前台。于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又虚拟出这样一个位置——“中国华尔街”。这或许正是今天金融街成功的地方。
与“中国硅谷”不同的是,金融街有国内各大稳健的金融企业,没有太多国外的驻华机构;金融街有个火神庙,里头还有这样的标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而建总行门口那两头巨大的石狮,面对的正是月坛桥的豁口,据说,这是为了守住财,而我有幸在一次聚会上向建行的一位高层求证时,他却只是笑而不答。这或许正是金融街的中国特色吧。
有机会,还想回金融街!

金融街能否成为“中国的华尔街”呢 - 钟加勇 - 2001-10-17 10:47:42

金融街能否成为“中国的华尔街”呢?关键的是人们心中已经虚拟出了这样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