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0 次) 时间:2001-10-16 17:23:20 来源:李影 (李影) 原创-IT
(标题)“数字上海”京穗面前有点尴尬
李影
日前,由京沪粤三地挑头而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
在一个数字化的城市里,上海人将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范希平曾用数字描绘了这幅画面。“到2005年,上海将有不低于30%的人群经常使用网络!市区90%的家庭都能实现宽带接入!郊区各县、镇、中心村都能通上有线电视!‘十五’期间,上海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将以不低于25%的速度增长!”
广州市长在9月下旬举行的“数字城市论坛”上放言,到2010年,高速、宽带、交互、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遍布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将通向所有工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文教事业部门和城镇居民家庭;信息领域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广州基本建成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
最近北京市信息办透露,北京信息化总指数居全国之首。其中城市宽带网络和接入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市;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中央在京及市属部门的各类数据库相继建成;“首都之窗”、“首都电子商城”等一批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实施并完成。
显然,在竞争压力、前进动力和发展基础条件并存的条件下,各中心城市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这好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在这场数字化的生存大挑战中,上海的胜算有几何?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必定在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竞立潮头。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看,已具备推进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成就,并成为国际、国内的信息交换枢纽。信息产业无疑成为上海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产业。
可是平心而论,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其信息化率先开创了广州的本地特色。像政府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等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银行卡的联行使用,目前全国还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广州这样方便,真正“一卡鲜吃遍天”。
北京凭仗“天时地利人和”,在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均抢占先机,加上后天发力得当,当之无愧地赢取了信息化较量的头把交椅。
因此“数字上海”在成为市民谈资的同时,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稳扎稳打的“攻坚战”。
上海市政府眼下正着力于实现城市信息化跨世纪的“三年大变样”,即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大发展,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变样,从而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005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和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信息化奠定基础。
2000年年底,上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7万和204万,人均拥有量居全国领先。因特网用户达 100万人左右。另外上海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在全国占有1/7的重要地位,而生产利税却高达全国的1/5。
可以说,“数字上海”正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大发展时期。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市民们在热切聆听“数字上海”足音渐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一些尴尬。
比如至今上海没有一家网站入选CNNIC 前10名,让网民们无言以对;上海的宽带资费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信息高速公路进入百姓家的最后一道门槛;电信部门“一权独榄”的弊病由来已久,打破垄断、多头竞争成为众望所归;上海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如何让他们像青年一样适应信息时代,成为政府急需面对的难题;“电脑从娃娃抓起”妇孺皆知,但上海中小学并未真正增设信息技术课。此外,以缓解上网难问题的街头千家公共上网亭,就其数量也与1400多万人口的大上海不相衬••••••
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近日明确表示,只要广大老百姓高兴的事,政府就一定会去做。诸如打破垄断,推进上海电信体制改革;推行电子商务;及时公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化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营造公平有秩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利用网络与活跃在各个领域里的网友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主动推进和落实“为民办实事”行动,让数字化早日飞进寻常老百姓家。
在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最近初步拟定的《2000年—2002年上海市信息化实施计划》中,突出了信息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并力求贴近老百姓,使之渗透到整个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把上海建成信息网络应用最普及、最方便、最实用的城市。
也许不久的一天,走在上海的街上,人们熟悉的问候语不再是“你上网了吗”,而是“你家数字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