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产业鲜招催生软件“巨人”上海制造 - 上海屋檐下 - 李影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04 次) 时间:2001-10-16 17:20:31 来源:李影 (李影) 原创-IT

(引题)9月29日,在一场简朴而隆重的授牌仪式上,浦东软件园分别与陆家嘴、金桥、外高桥签署了一项备受瞩目的合作意向协议。此后浦东软件园将在上述三大功能开发区正式设立软件分园。至此,浦东新区“1+3”即“一总园三分园”的软件产业新格局浮出海面。业界称,新区四巨头共商软件大计,不仅是浦东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更意味着浦东软件产业战车正向着更大更强的战略高地快速推进。

“1+3”产业鲜招催生软件“巨人”上海制造
李影

软件企业想要有个家
9月29日,一条好消息在上海上千家软件企业中不胫而走。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大软件分园的成立,无疑给浦东软件园内迟迟无法入园的注册企业提供了更多栖身之地。即日起,注册企业便可上交入园申请,办理入园手续。
上海意贝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2000年年底注册在浦东软件园的新企业。因园区一期、二期工程均“人满为患”,公司只能在外单打独干。这令留美归国创业的CEO蔡民颇感焦虑,一岁不到的起步公司最需要“娘家”的关爱。“竞争我不怕,我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和资金扶持。”蔡民告诉记者,和浦东软件园保持亲密的沟通,对企业营造创业氛围、提高办事效率、享受政策扶持、增加融资机会等大有裨益。何时才能入驻分园是蔡民眼下焦急和期盼的事情。
和蔡民一样心情的还有上海英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肖红。肖红苦恼的是,英唐做的是期货软件,但却长期与机械制造等公司同楼办公。缺乏同行间必要的交流和学习,肖红说:“一点创业感觉都没有。”
据了解,浦东软件园一期投入使用一年半来,目前注册在园的软件企业已达841家,占上海软件企业总数的35%以上。但由于园区现有条件的限制,仅入驻了50多家。其余的注册企业该怎么办,浦东软件园能否在空间上得到突破性的拓展?诸多问题成为浦东各方关注的焦点。
据浦东软件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批注册企业中从业软件技术人员逾8000人,引进内资18亿、外资1.4亿美元,包括了一批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如复旦金仕达、山东浪潮国强、北京中软、上海万达、深圳维豪等。业务涵盖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数据通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软件出口等,并已初步形成“一园三基地”的产业发展框架,即软件出口基地,芯片设计基地,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
2000年浦东软件园年产值达10亿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初显成效。
2001年7月,浦东软件园再次入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授牌的“国家十大软件产业基地”。
这条看似不甚新鲜的消息却引发了浦东的灵感。在第一时间内浦东新区政府即作出了“以浦东软件业责任有限公司为核心,浦东软件园为平台,带动整个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定。组建浦东软件分园方案呼之欲出。
“1+3”软件乐园何时美梦成真?
所谓“1+3”,即在浦东新区其他三个功能开发区陆家嘴、金桥、外高桥设立浦东软件园分园,从而先声夺人,形成“一总园,三分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此后浦东软件园的品牌优势将与陆家嘴、外高桥、金桥等各开发公司的独特优势结合起来,并把软件园的服务平台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撑延伸到三个分园,实现总园与分园间的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据浦东新区区长胡炜透露,“1+3”格局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整体效应,迅速壮大软件企业规模,形成支柱产业。胡炜承诺,“1+3”的每个角落都将与浦东软件园同步享受政策(包括租房政策),从而确保进入“1+3”园区的软件企业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空间和政策优待。
此外,据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安德介绍,政府将出台更具实质性的政策助推上海软件企业走上“强、大”之路:如对特大型软件企业可以一次给予特而又特政策;简化软件园区内项目审批手续;优先办理高级软件人才各项手续等等。
据悉,近年来,在一系列扶持软件产业的政策聚焦下,浦东新区软件产业前景凸现。陆家嘴将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金桥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企业,出口加工规模国内名列前茅。而作为全国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在物流、EDI业务方面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微电子、芯片设计、信息安全、软件出口、生物医药等方面正成为国内同行业龙头,大批软件企业迅速向浦东集聚。
在胡炜区长眼里,软件产业更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速度最快的新兴市场。因此构建“1+3”格局,推进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三五年内把浦东建设成为我国最具实力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已成为浦东新区政府的“重中之重”。
按照“1+3”四大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要求,浦东新区在各大功能开发区存量房产中选址,形成各自软件产业特色,错位经营,优势互补。
从记者掌握的资料看,陆家嘴分园一期选址在锦城大厦,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金桥分园一期选址在锦艺大厦,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T12B座中还有标房2.3万平方米;外高桥分园一期选址在保税区内,将提供3万平方米的房子。浦东软件园二期工程将于2002年4月18日开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三期工程于2005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
与先前不同的是,浦东软件园有限责任公司将成为新区软件服务平台的管理中心。而落户和入驻各园区的软件企业资质认定、产品认定都由张江园区办授权浦东软件协会管理。
浦东软件园总经理胡(金旁加宏字)亮声称,将利用二三年时间,在“1+3”四大软件园中建立起5个服务平台:一是具有国际出口的宽带网络通讯平台,加强园区间及国际的业务联系;二是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与复旦、交大共建示范软件学院,引进法律、产权交易等大型中介机构;三是专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开放实验室、软件评测中心等;四是国际化市场业务平台,在美国、日本、爱尔兰等国设立业务联络点;五是政府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登记、税务申报、财政扶持等服务。
据悉,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大分园挂牌后,将相应成立各自的管理公司,作为相对独立的法人,在条件成熟后,还将与浦东软件园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紧密型联合体―――上海浦东软件园(集团)公司。
目前有关的各项具体操作细则均在出台中,年内有望初见成效。
催生软件“巨人”上海制造
“很显然,今后普惠的政策将越来越少,浦东新区软件财税政策将更多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规模越大受惠越多。换句话说,政府鼓励企业去兼并、收购、重组,从中冒出一批有份量的骨干和龙头企业。产业化道路是上海软件必须解决的问题。”参与了“1+3”产业格局出台全过程的徐忠良,是浦东软件园副总工程师、项目招商部经理。在记者询问“1+3”的来龙去脉时,其快人快语令人兴奋。
据透露,浦东新区4大功能开发区的前期形态建设,均日臻完善,下个阶段的重点即是实现功能开发区的升级发展。对此浦东新区政府达成的共识是,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必须有IT行业的渗透。而利用浦东软件园日渐显著的品牌效益,把新区软件产业推到更高的层次,无疑成为新区的最佳抉择。
据徐忠良分析认为,随着WTO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会把触角延伸至亚太、中国,甚至上海。陆家嘴作为知名的金融贸易区,将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让一大批从事金融、银行、期货等产品开发的软件公司渗透其间,就会使这类软件企业贴近市场,获得生存空间,并形成陆家嘴独特的软件产业特点。此外金桥也是世界500强的聚集地,是非常典型的制造行业区域,MRPII、CRM、ERP等管理软件的市场就在那里。因此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和倾斜,营造出政府期望的产业氛围,从而在“1+3”格局中形成一批批带有鲜明产业特点的软件群体。
对此,胡炜区长也很乐观地表示,目前软件产业还是战略产业,仍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但是这种“输血”必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因此三个分园的管理将通过相互参股的形式,组成紧密的联合体―――上海浦东软件园(集团)公司。一方面既是为了加强行业的管理和工作合力,一方面也是为了探索一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协调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与此同时另外一项重要的联手行动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与浦发集团合作意向协议的签署。胡炜区长认为将浦发集团与张江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集团财务公司的筹融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优化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智力机构,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形成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
浦发集团是带有政府财务公司概念的投资企业,徐忠良告诉记者,软件企业发展过程不断需要资金的注入,此番政府主动为浦发集团与园区企业“做红娘”,正是为了让投融资双方先交朋友,然后再“谈婚论嫁”。徐忠良认为国内很多投资公司不具备风险投资的素质,事实上园区有不少好项目,但投资公司看不到,介入的标准不对。他希望浦发集团挟其资本的介入将对浦东软件园的投融资体系有所突破,早日“孵”出一批真正“硬”起来的软件大企业。
关于“1+3”格局的话题在上海软件行业中引起极大反响。然而记者也从企业那里听到一些顾虑:如果都将同类的软件公司安置在一个区域,无异于将群虎关在一个笼子里,极易造成相互间的格斗,价格战、技术战、市场战等,并可能导致企业间人才流动的过于频繁。不少老板表示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适当地混合不同类型的软件企业将更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