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评论:公正与简单 - 冷眼观潮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0 次) 时间:2000-07-26 13:14:14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公正与简单
单小海

在经济形势的压力和舆论的鼓呼下,从99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启动税收杠杆,一系列减税政策纷纷出台:先是11月宣布对高新科技企业税负的减免,然后是提高出口退税、停止征收投资方向调节税。。。。。。
这是好事。中国自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步入经济困境,症结在于隐身经济问题背后的体制问题。觉悟并尝试运用税收政策等制度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的布局和发展,这是政府的一大进步。
与此同时,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公正与简单,显然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扶持”与公正

在政府发布的经济政策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三组常用词:“扶持”、“优惠”、“倾斜”。
仔细推敲起来,这几个司空见惯的词语背后,正是对政策公正性的抵牾与突围。
以减税为例,减税政策通过合理降低企业税负,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欲,在当前不失为一项很好的政策选择。但是,什么样的企业应该减?什么样的企业应该免?这仍然是一个缠绕不清的问题。
在所有制论者眼里,理所当然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减免的主要受惠者。但是二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对国有企业的扶持输血是我们做的最无意义的事,继续输血,只能是宝贵资源的继续分散和低效消耗;而在行业论者看来,高科技行业理应得到优先的扶持。但问题是,谁是“高科技”呢?攒电脑的联想?造电视的长虹?做洗衣机的海尔?还是卖手机的联通?而最让人难堪的还在后面——统计数字显示,在美国,所谓“高科技企业”的年淘汰率超过了80%。也就是说,今天炙手可热的所谓“高科技企业”,明天可能就是被泡沫淹灭的对象。
在上述诘难当中,隐藏着我一个固执的观点,那就是:符合方向的产业和企业,从来就不是扶持出来的。政府应该做的,是通过合理的经济制度,来规范市场、提升整个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力,而不是今天制定一项政策去“扶持”东边,明天又出台一套优惠办法去“扶持”西家。
归根结底,“倾斜”的结果只能是人为地制造许多制度壁垒,而制度壁垒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寻租,对企业追逐制度利润的默许和鼓励。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有这“热”那“热”,为什么许多著名企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月?除了企业决策和管理问题之外,应该说,政府的这政策那倾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在当前中国,企业的自由空间还不够,所以政府的“扶持”“倾斜”和“优惠”在某些企业眼里分外可贵。因而,每一项“扶持”政策都会吸引大量的企业一哄而上,挤进它们其实是没有能力进入的产业领域。这“热”那“热”的后果,只能是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击,是对资源和机会的浪费。
在二十年的经济实践中,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

多元与繁琐

我的另一个担忧是:政策的多元化、繁琐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首先,繁琐会增加政策的执行成本。当然,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政策的过分细化、繁琐化,使得企业了解、掌握政策的门槛过高,造成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高企。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实践和企业形态剧烈变革的今天,政策的繁琐化,无可避免地带来经常性的政策修改甚至反复,从而影响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最终引致政府权威的流失。
人们喜欢谈论欧美国家的制度完备,来为叠床架屋的政策制定辩护。但是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欧洲和美国的繁复的制度,是建立在法理传统和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基座之上的,与我们当前面临的状况无法同日而语。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听听老祖宗的训导吧,他们说的是:简者易从。

结语

我们已然认识到,制度问题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最大桎梏。这一障碍主要包括制度有效供给的缺乏和制度执行的失范。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政府首先要做到的,是从一个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强政府的角色后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制定出有效的游戏规则,让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和创造财富的能量。
一如我们反复强调的,有效的游戏规则的制定,首先需要的是公正和简单。

发表于2000年1月出版之《万科周刊》,香港《信报》、《中国青年报》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