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3 次) 时间:2001-10-10 11:57:52 来源:黑眼睛郑海威 (黑眼睛) 转载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概览(唐志宣)
[摘要] 本文扼要介绍了3G技术的发展特征、系统结构及部分关键技术,提出了我国发
展3G的有利条件及必须考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第三代移动通信;AMPS;GPRS;W-CDMA
1 引论
如果说无线通信的历史是频率使用效率提高的历史,则移动通信的历史就是频率使
用效率提高和用户“位移”扩大的历史。这是符合要实现随时、随地、任何人之间、用
任何业务进行通信目标的。众多的复杂的技术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更充分地使用
有限的、宝贵的频率资源以及实现更高密度的全球活动通信。
我们认为,提高频率使用效率技术,主要属于信息传输技术范畴(但不仅仅是传输
技术),如多址接收技术、调制解调、抗干扰编解码……等等;扩大“位移”技术主要
属于网络技术范畴(但不仅仅是网络技术),如信息交换、存贮、处理……等等,这两
大类技术相互发展交叉结合,在市场动力促进下到某个时期出现了具有某种更为鲜明技
术特征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第X代”移动通信了。
如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
了大区制容量密度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
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的种种优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按目前通行的概念是宽带多媒体蜂窝系统。从ITU众多要求中可以看
到,主要是使用频率利用率高的体制,能提供高质量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
球覆盖。技术上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并无重大的变迁,属于一种平滑过渡,因此也就有了
什么“二代半”等出现。
虽然,第三代要解决众多的传输和网络技术问题,但它的“定义”并无反映鲜明的
技术特征,更多的是商业应用特征。
鉴于第三代移动通信仍需一个强大的移动“核心网”,其功能是否会被也在不断发
展的有线智能网取代,这就是有人正在研究的“第四代”问题了,如果能取代,在实现
全球覆盖上大有好处。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特征就很可能是“网络”性的了。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ITU概念的第三代移动通信。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缘起及特征
2.1 市场动力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的成熟,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用户的要求,今天全世界GSM,DAPS
第二代手机用户已达6亿,2007年内还有望达到13亿,然而第二代的几种体制已不能满足
目前信息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不能满足工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大中城市手机
用户高密度要求;
(2)速率过低(9.6kb/s或57kb/s)与目前IP技术与多媒体业务要求距离甚远,
不能满足政府、先进企业及新兴“白领”阶层对高速数据量的要求;
(3)不能实现全球覆盖无缝连接。第一代以国家为基础,第二代以区域为基础,新
的第三代就应以全球为基础,基本实现全球随处均可进行移动通信活动。这一点,发达
工业国的经销商有特别强烈的愿望。
因此,国际电讯联盟主要吸取了各大移动通信企业及标准化组织的意见,提出第三
代移动通信(IMT-2000)系统的目标,其要点如下:
●全球化:多种环境,多种技术,统一频率,统一标准。
●综合化:多种业务话音、宽带数据、多媒体,适应信息化社会。
●个人化:支持UPT,足够容量潜力和多种用户管理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是宏观的,分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分阶段完成,但上述三大目标的确
反映了市场对目前移动通信系统的新要求。
2.2 技术支持
如无下列领域技术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不能成熟发育推向
市场。
(1)微电子技术(大规模IC设计与生产);
(2)小型化技术(元件、部件、结构及生产工艺、低功耗);
(3)数字通信庞大的专题技术族,包括新频段的开发。
(4)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
(5)以上四类技术的综合运用(标准、协议、测试)。
以上技术由于本身的难度或由于经济、政治、管理、市场等等原因,要由一个公司、
一个国家全面推出,成为一种全球认可的可实施系统,实际上是困难的,因此,在国际
ITU会议上,众多的技术体制大多是国际合作的成果。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按ITU总目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有如下特点:
(1)提供高速率和多种速率支持多种业务,能支持从话音到分组数据到多媒体业务,
特别是Internet,应能根据需要来提供必要的带宽,其最低无线传输要求是:
快速移动环境:最高速率达114kb/s
步行环境:最高速率达384kb/s
室内环境:最高速率达2Mb/s
(2)全球覆盖、全球无缝漫游、全球使用共用频段(1885-2025MHz,2110-2200MHz)。
但不要求各系统在无线传输设备及网络内部技术完全一致,而要求在网络接口、互通及业
务能力方面的统一或协调。
(3)高频谱效率。
(4)高服务质量:具有长话的话音质量,比特错误率小于10(负6次方)的数据业务。
(5)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高保密等良好的商业特性。
表1 移动通信各代典型系统特性比较
典型 技术 特性 第一代 AMPS 小区制蜂窝系统 模拟话音 第二代 GSM 数字蜂窝(时分复址) 数字话音数据速率9.6kb/s(HSCSD:6时隙合并为57kb/s) 第二代半 GPRS 通用分组数字蜂窝 数据速率:115kb/s数据在线连接(EDGE为:384kb/s) 第三代 W-CDMA 宽带码分多址,实现宽带多媒体业务 数据速率最高达2Mb/s数据在线连接宽带数据业务 第四代 (EM-BS) 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ATM面无核心网 无线接入点:60GHz155Mb/s 第五代…
表1为务代典型系统特性比较。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组成及关键技术
IMT-2000系统构成,由4个子系统组成:
UIM为用户识别模块(相当于GSM中SIM卡)与移动台之间接口;UNI为移动台与基地台
之间无线接口;RAN-CN为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相当于GSM交换系统)之间接口;NNI为核
心网与其它IMT-2000家族核心网之间接口。以上四个接口标准由ITU完成定义。
接入网完成用户接入业务全部功能,包括所有空中接口相关功能。核心网受无线接口
影响很小,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有个清晰的分界,使它们可以分别独立地演化。这一点非
常重要,是第三代标准化的主导思想。
核心网由交换网和业务网组成,交换网完成呼叫及承载控制所有功能。业务网完成支
撑业务所需功能,包括位置管理。
第三代移动通信分层结构简介如下:
●物理层: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
●链路层:由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和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组成,分别完成
对物理层资源的管理以及业务质量控制。
●高层:负责完成各种业务呼叫信令处理以及对各种业务的控制和处理,相当于OSI
模型中网络层以上各层的集合。
4 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标准
1999年11月初,在芬兰赫尔率基ITU会议通过了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划建议,将
无线接口标准明确为以下五个标准。
(1)IMT-2000 CDMAD(对应WCDMA)
(2)IMT-2000 CDMA MC(对应cdma 2000)
(3)IMT-2000 CDMA TDD(对应TM-SCDMA和UTRATDD)
(4)IMT-2000 CDMA TDD(对应UWC-136)
(5)IMT-2000 CDMA/TDMA(对应于DECT)
以上五种标准中,前三种属于CDMA体制,后两种属于TDMA体制。日本(ARIB)、欧洲
(ETSI)。美国(TIA)、(TIPI)、中国(CATT)、韩国(TTA)等是众多标准的主要提
出者。从双工方式来看大体上FDD与TDD两种方案均会并存,从接入主流技术来看,目前主
要是宽带CDMA技术,限于篇幅本文不对上述各标准展开介绍。
宽带CDMA系统关键技术主要有:
(1)信道编译码技术:选择效率高、编码增益高、时延性能好、译码算法较简单、
存储量较小、溢出概率小、对同步要求不要过高,适于衰落信道传送、易于实现。
(2)多速率匹配技术:对不同信号速率采用不用RF信号码片速率与之匹配。
(3)克服多径影响的Rake接收技术。
(4)同步技术:实现可靠的PN码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和扰码同步。
(5)多用户检测技术:测量各个用户扩频码之间的非正交性,用算法来消除多用户
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在衰落环境下实现大容量。
要完成宽带CDMA系统的商品化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远不只这几个。
5 中国发展3G的条件和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发展3G,有它的市场动力、技术条件及商业目标,最近ITU在3G标准
的制订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因此3G热潮正在高涨,3G时代似乎不远。中国无疑也正在
开展3G的研究和开发,由于起动的力度及网络建设的启动时间与国情有关,在中国发展3G
存在一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需正视的问题,择其要者列出,供参考。
5.1 中国发展3G的有利条件:
(1)大中城市频率资源逐渐短缺,要求3G来扩容。
(2)有部分用户对高速移动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有要求。
(3)对第二代GSM网络已积累了运营和管理经验。
(4)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技术合作以及近十年的研究开发,已对移动通信各类关键
技术有所认识、有所掌握甚至有所创新。交换机及移动台生产能力有明显提高。
(5)政府及企业界非常重视。
5.2 中国发展3G要考虑的问题:
(1)中国对3G有迫切要求的用户有多少?属哪一类用户?他们占GSM用户比例是多少?
(2)我们是否发展窄带CDMA来解决城市无线频率资源不足的问题。
(3)目前,3G的核心网标准未确定,各种3G设备还未成熟,还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新技
术注入到体制中。此时,我们如何部署3G网络?是否立即部署国营发生产某种体制的3G手机?
(4)我们的资金投放于运营业和开发比例如何?是否仍象第一代、第二代那样先大量
引进TACS及GSM运营后,待大量市场被国外产品挤占后,才发现制造业的落后?
(5)技术与系统,产品和市场之间关系如何?从掌握或创新局部新技术到有能力开发
整个系统有多大距离?从能够生产3G粗品,到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有多大距离?我们应如何
缩短这距离(资金、速度、系列化)。
摘自《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