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7 次) 时间:2001-10-09 15:10:19 来源:崔毅 (greattree) 原创-非IT
注:一篇在我人生最灿烂时的代表作,一篇催人奋进之歌,一篇我很难写的更好的作品:
人生一世,幸福不过是刹那间的感觉,是转瞬即逝的。而种种苦难则会像影子一样伴
随我们的一生,例如命运的嘲弄,生活的困苦,疾病的侵害,理想的破灭以及情感的波折等等。
面对苦难,有些人会把苦难神为包袱,在对苦难的回味中逐渐消沉下去;而另一些人则把苦难
视作财富,在对苦难的反思中振作精神,昂首阔步搏击于人生的舞台之上,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呢?这里我想起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名言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里是讲经受苦难。接着又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讲克服自我,超越自我。
最后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是讲要从我做起。这三个层次
环环相扣,逐级递进,后两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超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苦难就会转化
成为人生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它将大大强化我们的非智力因素,如顽强的毅力,广泛的适应性,
高度的使用感、责任心。苦难将不再是人生的麻醉剂,而将成为人生的兴奋剂。正如法国大作家
罗曼·罗兰所说:“痛苦这把犁子,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掘开了生命的新水源。”
谈及苦难,我不禁想起77——79届来自知青的大学生们,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而被称为
“新三届”。他们的童年在饥锇中度过,青少年则受到“文革”的冲击,在“上山下乡”中过
早遭受了社会底层的磨砺,备受人生的艰幸与痛苦。他们被称为知识青年,却在学习知识的最
佳时光里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后在“文革”后抓住了“拨乱反正,恢复高考”这一人生
机遇,一路过关斩将进而步入大学殿堂,成为时代的娇子。今天他们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并且是推进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固然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所经受的生活磨难
有关,但我们也应看到另一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记截,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校期间周学习
和时间多数都在70~80小时以上,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数字。几乎可以说他们一天除了吃
饭和睡觉之外,就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一—学习。正是这种玩命式的学习使他们积累了深厚
的知识底蕴,成为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取得辉煌业绩的基础条件。
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杂交的环境”,千年交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接,农业文明
的夕阳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旭日交接,日益开放的中国与剧烈竞争,阔步前行的的世界交
接,中国将面临近百年来最后一次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千年交接的
挑战。顽强的生命意志,深厚而扎实的知识功底,已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最后,面对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我想说:“一个人仅仅能经受住苦难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超越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