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让企业成为企业(1999) - 冷眼观潮 - 单小海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7 次) 时间:2000-07-26 00:31:05 来源:单小海 (单小海) 原创-IT

让企业成为企业
单小海

海南曾经是个美丽的地方。
11月26日,应泰山产业集团的邀请,我第二次踏上了这片岛屿。泰山产业成立于1996年,包括联想、四通等十五家新兴企业。当然,严格来讲,泰山只是一个虚拟的组织,但是在相当一个时段,这个虚拟组织成了民营企业加强交流、资源共享的一个好的途径。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要健康成长,除了自我修炼外,还必须多一点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交流经验,也交流教训,分享成功,也分享失败。

一出海口机场,放眼皆是烂尾楼,真当得上“触目惊心”四个字。
据介绍,从88年到97年,海南的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到3669万平方米,而同期的销售面积仅为974万平方米,积压率在73.5%以上。
我无法对这些浪费无动于衷,因为,虽然我没有去海南投资,但是这些积压楼烂尾楼里,也有我单小海的一份啊!
道理很简单,我把钱存进银行,银行把钱借(贷?)给在海南炒地炒房的大老板,大老板把楼盖到一半,拍拍屁股,拿着绿卡上美国了。
所有的烂帐都交给银行扛。这笔烂帐的损失,自然要转嫁给老百姓,包括你,也包括我。所以虽然我没有去海南炒房,那些烂尾楼仍然有我的一份。因为银行帮助我“投资”了海南的房地产。

会议结束,各回各家。我们被告知,机票不能打折。“为什么?!昨天还说可以给6折!”一个小伙子气呼呼地责问。而卖票的也是一脸委屈:“我们也不想啊,但是昨天民航总局来了工作组,不让打折。”
航空公司和国家民航总局之间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大家已经见得麻木了。在改革开放整整二十一年之后,在中国大步迈向WTO之际,在我们的民航总局眼里,航空公司仍然不是企业,而只是自己羽翼下的附庸。
体制不转,航空公司何日“长大成人”?!
政府非理性干预和市场需求规律之间的“掰手腕”,其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浪费、机会的流失,以及,政府权威的丧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仅一天,央行即宣布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下调到6%。这一信号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加大,希望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满足资金需求。
这同时也表明,我们面对的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因为放松银根的呼吁由来已久,但是显然对通货膨胀心有余悸的政府,不到万不得已,并不愿意轻易亮出这柄双刃剑。
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主要的目的是向企业输血。但是,WHO?WAY?HOW MUCH?都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不真正转换投资体制和方式,如果不真正改造银行运营机制,如果新增货币仍然化做大量低效无效的投资,甚至是腐败寻租的源头,那么,大量的输血只能变做失血,而这项政策也就很可能成为压垮国民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加入WTO啊,扩大货币投放啊,所有的外因都必须通过企业来产生和体现效益。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说过,很简单:让企业成为企业。

发表于99年12月之《万科周刊》,香港《信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