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24 次) 时间:2001-10-08 17:55:16 来源:杨海玉 (杨海玉) 原创-IT
上海贝尔的“三个火枪手”
本刊记者 杨海玉
*上海贝尔的“老船员”袁欣
2001年,是上海贝尔高级副总裁袁欣到上海贝尔工作的第16个年头。尽管他可以算得上是上海贝尔的“老船员”,但他其实只有38岁,可谓意气风发,干练豁达。
有人说袁欣很幸运,他也一直这样认为。16年前,从上海大学毕业的袁欣曾立志成为一名“计算机专家”。经过“痛苦”的抉择,深知自己潜质的袁欣选择了走“管理”这条路,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企业家。
有人说在外企,人们很容易成为“职业跳槽者”,单凭薪金的多少决定去留,因为在那里人们找不到一种叫“归属感”的东西。1992年,袁欣在中欧管理学院MBA毕业,面对多样的选择,他没有做过多的思考,而是决定继续和上海贝尔共命运,尽管他知道这样选择会很累。
和袁欣交谈,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事业心”、“责任感”和“抱负感”,让我们也跟着他好像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儿。也许这正应了他对自己的评价:“‘懒笔头’、‘晕镜头’却善交流。”
袁欣认为,目前上海贝尔应着力办好三件大事:一是将原来单一的市场和业务结构转化成市场多元化和业务多元化结构,找到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同时改善人才结构,大力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二是继续深化改革,建设适合“全球化”运作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并强化市场导向意识。三是要长远规划上海贝尔的宏伟蓝图,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模式,提升合资企业的优势,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平心而论,袁欣对上海贝尔的感情用“深厚”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从一名普通的经理人员做起,几年间他“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直到1995年。上海贝尔是他事业成功的起点。跟16年前相比,上海贝尔的资产和销售额增长了50倍,陪伴它一天天成长的袁欣当然拥有着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就感。然而向前看,要实现上海贝尔的可持续发展并探索出一条新路,又是他们这一代承上启下的领导人最关注的问题。袁欣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实现‘全球化’,国内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同时,‘留洋’的人士也将大批回国。如果我们这一代‘土生土长’的企业管理者的思路、观念、技能适应不了‘全球化’的要求,那么竞争的压力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在袁欣充满花香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他10岁女儿的彩色照片。袁欣知道要想保持旺盛的精力,身心的“平衡”很重要。然而,繁重的工作和喜欢给大脑“充电”的习惯还是剥夺了他尽享天伦的“权利”。 袁欣说:“上海贝尔不应该盲目学习他人的经验,假如一个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其实,企业间的竞争最终是管理的竞争,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就是‘管心’,‘管心’就是要上上下下有认同感,要有共同追求的价值。”
袁欣告诉我们:“如果把上海贝尔比喻成远航的大船,那么我就是其中的一名船员,无论前面的航线上是风平浪静抑或惊涛骇浪,这艘航船都要一如既往地前行,驶向世界大洋。”
所以,在业余爱好中,袁欣尤其喜欢游泳。
*彭琳明:上海贝尔的一位“运动员”
几乎是和袁欣同时进入上海贝尔公司的彭琳明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因为长了1米85的大个子,身体壮实,出差回到上海时总会被人拉着“介绍旅馆”。 这位当年北京邮电学院校排球队队员如今踢足球也很有两下子,和他交谈你会明显感觉到他身上洋溢着的运动员必备的“爆发力”,只是,在上海贝尔公司这块“乐土”上成长起来的经历又让他拥有了一份睿智。
果然,彭琳明是一位很快就能进入“状态”的被采访者,激昂的语调颇具感染力。听他侃侃而谈,你会得到很多东西,而且是“一套一套”的。比如他说,传输网络事业部正在扎扎实实推进文化建设,其中心有二:以“T”为本和五种文化。即员工理念要建立在“以T为本”上(Transmission,Top,Technology,Team);在具体操作时,用“速度文化”提醒员工IT行业的竞争永远是“快鱼吃慢鱼”;用“创新文化”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开创“明天”的市场;用“虚拟文化”强调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和高效输出等作用;用“学习文化”推动员工自学、互学,取得最广泛的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同时,传输网络事业部还适时推出“三大战役”,即“蓝光行动”、“传输之春”和“不失一先”行动计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拓展了市场,产品畅销全国几十个省市,还远销国外等地,成为上海贝尔公司“二次创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传输网络事业部是上海贝尔公司结构调整的产物,彭琳明是2000年8月正式担任该部总经理的。彭琳明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跟许多大企业的发展历程一样,当年,彭琳明他们进入上海贝尔的时候,它还比较稚嫩,公司分工不是很细,因此接受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多。而如今,进入公司的新人,如果不是出类拔萃,很难在短时间内出人头地,彭琳明因此感到很庆幸,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然而,令彭琳明至今难以忘怀的还是上海贝尔创业之初的那段日子。由于经济困难,公司提出了“零点方案”,即不花公司一分钱还要把工作做好。彭琳明解释说:“比如机修工需要工作台,为了节省费用,大家就把进口设备的外包装箱上的木板拆下来钉成一个个‘工作台’。”这段“艰难”的经历对彭琳明以后的事业历程影响很大。在任“上海贝尔沈阳东北亚通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3年中,彭琳明提出,要用“传统的精神”和“现代的理念”干事业。正是这段工作经历,让彭琳明见识了管理的力量,尝试了在当时还很时髦的“企业文化”在工作中的点滴渗透。
虽然唱歌老爱走音,但有一支歌却是个例外——彭琳明最喜欢唱成龙的《真心英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坚信这句话。”彭琳明说:“我认为,我们企业做事情,涉及的部门越广,人家竞争对手要超越我们、模仿我们、复制我们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的竞争优势就越突出,我们大企业的特点就会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一定要‘聪明加勤奋’,厚积薄发,遇事首先要有想法,然后拿出合适的办法,最后要看做法。通过员工的努力,我们部门完成公司今年下达的任务指标没问题!可这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因为相比国外大公司,这个业绩实在不值得一提。当然,这需要一步一步来,我们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我们的实力和‘劲敌’的差距,更要让我们的竞争对手感觉到要赢上海贝尔是要付出代价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一个‘上海贝尔人’,我们一定要丢弃‘优越感’,因为我们以前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垄断带来的竞争优势造成的!其实,个人的影响力非常渺小,有的人背靠着上海贝尔这棵‘大树’,就以为自己也能给人家‘遮荫’,这种观念一定要转变!打个比方,从前上海贝尔的交换机在业界销量不错,可以说是‘中国冠军’,可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厂商一定会进入中国这个大市场,上海贝尔就不能只满足于现状!一定要争当‘世界冠军’!”
不出5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将陆续登上社会舞台,他们英文“呱呱叫”,会开车,会弹钢琴,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整个社会一定会因为他们的“到来”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彭琳明说,虽然自己还没有感觉非常“年老”,但也有了“后生可畏”的紧迫感,我们这些“老同志”,应该从“宽度”、经验和观念上面超一超,保持创新的活力,永远抓住“青春的尾巴”。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彭琳明引用手下员工的那句心得“人生可以失败,但你必须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见面,也许他会向我阐释更多的他的“运动理论”。
*于洪斌:上海贝尔研发“尖兵”
初次见面,当我从于洪斌说话的尾音中断定他是一位“东北人”时,于洪斌兴奋得笑起来。他略显自豪地告诉我,他出生在海滨城市大连,只是从17岁开始离开家乡上大学,乡音已改了许多。
1996年,29岁的于洪斌来到上海贝尔公司,是当时全公司拥有的4位博士之一。
当年,于洪斌到国防科技大学读本科,高考时他的物理成绩是108分,而满分是110分。连续在校园里读了22年书的于洪斌如今两只眼睛的视力都是2.0,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羡慕。于洪斌说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读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他喜欢博采众长,就连快要高考的时候还偷着看一些“课外书”。他的心得是这样不但开阔了视野,而且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于洪斌的长相平易近人,据说他也很合群。于洪斌自认为自己的个性挺适合做工程的,因为做工程技术,很多时候需要妥协,需要采取折中的办法,太追求完美的结果只能是使自己的内心屡屡受挫,还使技术失去了进入市场的宝贵时机。
到上海贝尔公司工作的第二年,于洪斌便有机会赴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电联ITU.T SG16的工作会议。于洪斌坦言在这里工作确实机会多而且成就感强。1999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于洪斌代表公司申请成功了863-317重大课题——实用化综合接入系统,该课题是863-317课题组成立以来最大的课题,也是第一个以上海贝尔公司为主承担的项目;1998年至今,于洪斌组织开发基于IP的多业务接入平台项目,一期产品——Matix2000网络接入服务器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已达3万端口以上。
于洪斌总是愿意和能力不比自己差的人打交道,做事讲究“层次”。他说:“在一个团队里,如果你不注重工作效率,是对那些真正具有上进心的人的一种很大的伤害,而且让别人容易对你失去信心。做产品开发,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打个比方,你生产出来的手机,用户不能实现正常通话,你却告诉人家,我这个手机是可以当电视看的!那不是白费功夫吗!”
除了和同学、朋友小聚花些钱,于洪斌说自己平时没有什么开销,直到结婚时才突击选购了一些衣物,因为“我老婆不想看到她的老公太寒酸”。
“有时候,我们做一个项目,公司的收入和你付出的努力是不成正比的,这是事实。所以,开发项目要做的是更加‘产品化’才好。”于洪斌说,由于工作忙,身体长期缺乏锻炼,产生“虚胖”的后果,自己都这样“一把年纪”还没当上父亲。可是在这种身体状况下,要孩子也不好,“耽误下一代喽”!此时的于洪斌眼中透出慈爱的目光。他说,将来,我的孩子如果不愿意读书,就让他做厨师;如果他喜欢‘投机’,就让他做律师;如果他能够辛辛苦苦做事,就让他当医生。干通信这一行太苦。我笑,但愿他的孩子能够听得进去他(她)这位爱操心的父亲的话。
我问于洪斌有什么业余爱好,他说,从大连来吗,当然是踢足球了!而且和彭琳明一样擅长打“盯人”后卫。于洪斌不无骄傲地告诉我,在读本科的时候,系和系之间比赛时,他不光“盯人”盯得好,还自己射进过球。他的经验是,好的后卫不能光“死盯”人,那样人家会累死你,一定要有先见之明,要了解你“盯”的人下面打算往哪里去,踢球一定要动脑子。
和于洪斌告别时,我突然想,在今年的“上海贝尔杯足球赛”上,他和彭琳明都会力守住本队的“大门”,比赛一定会非常精彩。可他俩谁会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