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58 次) 时间:2001-10-08 13:05:56 来源:杨海峰 (杨海峰) 原创-IT
2001年被称作中国的软件年,人们预期中国的软件业在这一年将会有一次质的飞跃。对此,国家信息产业部也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举措来扶植中国本土软件产业的发展。然而,小、散、软依然是中国软件业心中的痛。在今年6月28日我国第一个“软件日”博览会上,来自全国的软件行业人士对我国软件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其中对目前全国的软件园建设和软件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的交流。
早在1995年底,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科学技术部就在全国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园。产业基地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企业发展的局部优化政策环境,将基地建设成为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生产、人才培训、企业化和出口创汇中心。短短几年时间,软件园花开大江南北,大有当年各种工业园、开发区泛滥全国之势。连河北省也有号称三大软件园区,三河市的燕郊信息产业科技园、石家庄市的河北软件产业园和秦皇岛软件园,而事实上,整个河北省共有软件企业85家,从业人员2301人。
中国第一个软件基地是东大软件园,随后在1997年成立了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和创智软件园。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大连、广州、武汉、福州、厦门等地形成了十几家国家级的软件园区,并已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但软件园遍地开花的热浪,使得软件园在集中人才和技术优势方面的作用还并不明显,软件园建设并未能迅速改变国内软件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软件企业布局分散的局面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据统计,员工人数在100以上的企业只占3%,50—100人的企业有42%,而50人以下的软件企业就有55%。深圳软件行业协会会长邓爱国指出,目前深圳的软件开发企业多数是小规模的,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水平无法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因而国我的纯软件的大订单难以在深圳落户。
来自湖北省的软件企业协会理事长吴信才教授认为,人才是软件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现阶段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人才是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资本,目前软件企业的困难之一体现在软件人才的匮乏。业内人士估计,我国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中国软件人才的匮乏不仅仅局限于高级技术研发或系统规划人才,更缺乏大量的软件基础人才——产业工人。解决企业最直接的需求是构建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人才,这对于软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从印度和爱尔兰的经验来看,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教育和培训为起点。软件高级人才和中低级人才的培训教育同样重要。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在结构上严重失衡,高端与低端人员都很缺乏。现有软件开发人员基本是本科毕业,做程序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做分析师又胜任不了,其结果造成人员大量流动,软件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
人才的层次缺乏决定了软件人才培训的层次分布。我国著名的软件企业北大青鸟集团正在全国积极推动实行知识经济的蓝领培训制度,也就是培训软件程序员和软件工人。北大青鸟自去年1月开始即从有“软件王国”之称的印度引进了其先进的IT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从而部分地解决现行教育体制不能满足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缺憾。北大青鸟与印度APTECH计算机教育公司合资成立北大青鸟APTECH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吸收引进印度APTECH公司的软件工人培训课程ACCP认证——软件工程师认证系列课程,采取特许的经营方式在全国推广,培养软件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石。
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还存在着缺乏整体规模和开发观念的问题。印度上万人的软件开发企业不少,而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也不过几千人,这不仅是个规模问题,也反映了软件的开发观念。软件业的发展需要集合一大批优秀人才协同作战,不是依靠一两个程序员。中国软件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很多东西都是装在开发人员的脑子里,往往会因为一两个开发骨干走了,就造成整个公司的瘫痪。中国软件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开始分家的现象已不鲜见。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曾说道,一个由百分之百博士构建的队伍肯定是一个失败的队伍。所以一个好的企业里面一定是有博士、硕士、工程师……有说了算的人,有听从的人,有主导的人,也培养了他们协作开发软件的精神。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担任任何一个独立单元的设计,并且标准化,到软件企业后,可以促进企业采取工厂式运作,进行分工协作,从而可以实现大型软件的开发,并能够缩短工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面对国际新经济的激烈竞争,信息技术将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软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发展软件是个硬道理。作为代表知识经济的软件产业,除了人才资源,就只剩下一台台冰冷的电脑,因此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事实将证明,大量的优秀软件人才将成为我IT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并实现国人心中久久的信息强国誓言。